王姝 | 虚实之间:当中国科幻电影开始设置科学顾问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虚实之间:

  当中国科幻电影开始设置科学顾问

  作者简介

    王姝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

  摘? 要:科学界与影视界的融合并非新事,世界科幻电影史中有太多经典作品可见科学顾问的参与和价值,这类案例可以追溯至1929年《月中女》的制作过程。但直到2022年,我国科幻电影史中才首次正式出现“科学顾问”。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依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力支持,得以把真实有趣的科学内容改编成电影元素,为虚构的世界提供真实的支撑。同时,制片人有意识地邀请航天传播专家加入,帮助主创团队理解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在宏大叙事中为作品注入真实的精神内核。这一案例的成功对于探索我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诸多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独行月球》 科幻电影? 科学与影视融合? 电影强国建设

  2022年暑期档众多影片中,开心麻花影业出品的科幻喜剧《独行月球》上映之后连续23天夺得票房日冠军,先后成为2022年国产科幻片内地票房冠军、内地影史暑期档科幻片票房冠军,上映三周吸引超过6000万人次观影,成为内地影史暑期档科幻片观影人次冠军,成绩超越同在暑期档的《变形金刚》《侏罗纪世界》《蜘蛛侠:英雄远征》等好莱坞大片。该片在提振国内电影行业信心、促进票房回暖方面取得颇为不俗的成绩。上映后获得国内媒体热议的同时,该部电影尚未登录海外院线,即陆续获得海外媒体的关注与评论。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Forbes)刊文称“《独行月球》集合了中国式爱国主义和老牌好莱坞大片中的惯用场景。这部影片的确是一部该死的好电影,这既不是批评也不是吹捧,我已经能够轻易预料到未来几年这部片子将被好莱坞翻拍。”1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在报道中如是评论:“一部讲述宇航员被困月球的中国科幻喜剧打破了中国夏季票房纪录,这为仍在与新冠疫情作斗争的、世界第二大电影行业提供了急需的鼓舞。”2

  2020年7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共同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握科技前沿、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中国科幻电影。”《独行月球》被行业看作这份重要文件颁布之后出现的首部国产科幻电影,在结尾的字幕中出现了独立一页的新角色署名。至此,科学顾问和科学支持机构正式地出现在我国科幻电影史中。作为国内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推出的第一个案例,《独行月球》所开展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待探讨的议题:在科幻电影创作中,尤其是在涉及宏大主题的航天叙事中,严肃与戏谑的尺度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如何确定?科学与幻想的内容怎样融合?当科学顾问真的出现在一部电影的制作团队中,他们能够为一部电影带来的价值,除了创作上的启发,还可以有哪些可能性?或是潜在价值待挖掘?本文将

  深入分析这一案例,通过与全球科幻电影史上优秀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比较,并探讨当前我国科幻电影生态的现状及前景,试图为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及思考。

  一、宏大背景叙事,

  故事重构的本土化表达与克制

  《独行月球》是一部由韩国漫画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与众多著名作品改编遇到的问题一样,《独行月球》从立项之初即面临着外来IP如何做好本土化表达的起始难题。与原版的漫画故事相比,改编之后的故事中增加了新的感情线,即男主人公独孤月对女主角马蓝星的暗恋情节。导演让爱情元素与科幻冒险故事双线发展,这类手法在各类商业电影中并不少见,而与月球相关的冒险+爱情的双线叙事作品,甚至可以追溯到1929年,由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导演的科幻电影《月中女》(Woman in theMoon),该作品幻想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场景。

  作为开心麻花目前为止“最贵”的一部电影,抛开资金投入的考量,光是演员阵容的排布也足以体现出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高。喜剧电影对于演员个人的魅力与表演风格依赖度极高,从剧本到成片,由不同演员演绎出的喜剧作品在成品质量上往往千差万别。此次《独行月球》中担任主演的沈腾和马丽,是麻花喜剧水准的重要保障,对于沈腾来说,这部电影是他从业近20年来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电影,且大多数拍摄只能靠他一人完成。

  国内媒体评价《独行月球》“是《火星救援》+《楚门的世界》+《流浪地球》的组合版,这正说明影片的调性不仅仅是喜剧,它涵盖了灾难、喜剧、科幻、爱情、超英等各种类型,给观众带来各种丰富复杂的情绪体验。”3细观《独行月球》,会从众多细节中察觉出创作者对于本土受众审美趣味的洞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动适应和调整。故事中的主场景不再是开心麻花所擅长的市井风情,但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球灾后场景中,能够看到导演试图通过烟火气来营造熟悉感的尝试。甚至影片通过暖色系的宇航服设计,尝试从视觉上淡化观众对于科幻这一类型电影先入为主的“冰冷感”。主角“中间人”的性格设定,力求用小人物来引起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和行为认同,而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则舍弃宏大叙事中常见的使命感召,用极度个体化的私人情感驱动行为,结局看似是一曲英雄悲歌,实则是一个小人物在爱情与生命中能得到的最好结局。死亡并不一定意味着悲剧,也可能意味着圆满,这一结局设定,与传统认知中的圆满产生了形式上的背离。但片尾出现的符合科学逻辑的环状小行星带所营造出的浪漫氛围,再次代替创作者表达了故事结局的圆满之意。

  开心麻花作品中喜剧情节的设计世俗化明显,常被观众指责“低俗”。调性和品质的保留,是满足观众预期,为观众带来熟悉且稳定的观影体验的基本保证。这一部开心麻花的作品依旧如此,电影中“地球最后的人类”所作的祭奠行为、同为月球沦落者的独孤月与金刚鼠之间初相识的各种互动设计,是观众认知里属于开心麻花的喜剧风格。

  但对比该片的幕后纪录片《麻花奔月纪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创作团队在本次创作中的取舍和妥协:大量已经完成拍摄的喜剧桥段,在不断迭代的剪辑版本中被舍弃不用。最终上映的版本中,这些被舍弃的情节正是此前开心麻花作品中最擅长的喜剧手法。舍弃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人物合理性的考量,所有的情节设计应优先保证与人物设定相统一;另一方面,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当面对航天题材时,创作者对来自宏大叙事中所涉议题的敬畏与克制。

  这场恢弘的情境设定和浪漫奇观的呈现背后,涉及航天相关的宏大叙事,且是一次以航天中出现重大事故作为开场的叙事。电影上映之前即面临诸多来自行业内部的质疑:以中国航天为背景的故事,能否以一场航天失误作为叙事起点?《福布斯》(Forbes)的文章作者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并不是每一部中国的大片都采用‘中国永远正确且从不犯错’的设定。”4

  “我国探月工程高速发展不仅给我带来了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台前幕后所有航天人‘不独行’的精神更是深深鼓励着我。正是因为有了不独行的航天人,中国航天才能不断地探索新高峰,创造一个又一个关于宇宙的奇迹,作为电影人的我们,也才能在仰望星空时发挥更多的想象和创作。”导演张吃鱼在应邀参加的第7个“中国航天日”特别活动中,如是表达自己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理解和敬意。致敬表达的背后,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思考和理解,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克制的自觉与行动。大幅删减的低俗桥段,在保留原本喜剧外观的同时,减少了对航天群体的戏谑,回避因过分低俗带来的冒犯可能,增加了影片的庄重感。电影中对中国航天事业先进性的展示,以及中国宇航员担当精神的表现,是这部电影在国内获得主流观众认可的重要文化基础。

    (开心麻花影业许可使用)

  二、引入科学顾问,

  经典科幻电影的借鉴与启示

  “在一百多年的科幻电影史上,具有宇宙视角和技术动力的太空故事始终是科幻电影中最具活力和最具感召力的亚类型。”5太空冒险的故事主题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或是在危险中求生的本能,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更容易有代入感。在高口碑科幻电影中,太空故事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例如被认为第一部科幻电影的作品《月球之旅》(1902年)、同为太空旅行题材的电影《月中女》(1929年)、科幻影史上的封神之作《2001:太空漫游》(1968年)、《星际穿越》(2014年)、被大家戏称为NASA宣传片的《火星救援》(2015年)……此处所列举的后几部科幻电影在制作过程中,无一例外邀请了与题材相关的科学家参与其中,为编剧、导演和制片人提供科学咨询及智力支持。

  《月中女》中不乏很多荒谬设定和错误认知,然而没有任何一位专家会质疑其中与火箭发射相关的内容。1929年发行的这部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邀请了真实的火箭科学家参与其中,如弗里茨·朗和编剧蒂娅·冯·哈布聘请了罗马尼亚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科普作家威利·莱伊和德国火箭协会共同为这部电影担任顾问,协会的好几位成员也会出现在片场做顾问,其中甚至包括沃纳·冯·布劳恩。这位德国火箭专家是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1969年7月人类首次达成登陆月球的壮举,正是他担任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总指挥时的成就之一。

  因而,这部电影里出现的火箭发射的相关情节和画面具有极高的真实度。制片方甚至委托奥伯特制造一枚火箭在电影首映式上发射,以实现为电影宣传的功用。但这部电影中与天文学相关的设计则让当时所有的天文学家难以接受,因为即使在1929年之前,科学界也已经达成了科学共识:月球没有大气层。但弗里茨·朗坚持了角色在月球漫步时没有穿着太空服的设定,因为他要考量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真实性,还有戏剧、艺术和技术等因素。除了没有大气层的月球在电影制作上很难实现,还要考虑到这部电影首先是一部爱情片,同时还是一部默片,让观众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就变得极其重要。影片牺牲科学准确性,是为了不影响观众读懂角色的情感。

  《2001:太空漫游》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最具有科学准确性的影片之一。导演库布里克受到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20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风格影响,在该部电影中的目标是把科幻电影从单纯的青少年冒险故事转化成类似于科幻文学一般的智力探险。电影聘请了前NASA太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奥德韦担任首席科学顾问,并一起工作了将近三年时间。该片在伦敦进行拍摄时,库布里克甚至邀请大科学家弗里曼·戴森到位于伦敦郊区的片场,指导演员如何表演得更像一位科学家。留意《2001:太空漫游》字幕中的科学和技术顾问机构名单,它足以使这部影片之前出品的任何一部影片,以及在它之后出品的绝大多数影片在投入上相形见绌。在弗雷德里克·奥德韦的帮助下,制片公司咨询了超过65家私人公司、政府机构、大学团体和研究院。

  在与科学顾问合作的过程中,库布里克要面对的是既想要科学的真实性,又需要在合理的艺术和技术判断之间寻求平衡。例如,他是否应该把宇宙飞船内部的表面设计成闪亮的银色?库布里克最终舍弃了视觉上的有趣,选择了NASA认可的白瓷外观。在面对同样的制片局限(预算、美工、剧情需要、电影容量、技术含量)时,库布里克对科学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把《2001:太空漫游》同其他影片区别开来。因为他认为值得为了科学真实性打破原有的制片局限。

  《2001:太空漫游》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这不仅仅因为其中准确的科学知识,更因为库布里克把科学作为一个创作手段,从而使电影有精湛的视觉效果和扣人心弦的智力环节,并因此增加了潜在的票房吸引力。库布里克电影制作的秘诀之处就在于他领悟到了这一点:这一独特的电影票房的成功可以通过坚持科学真实性来实现,只要他的顾问把这种科学真实性控制在有趣性的审美设计范畴内。6

  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是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编剧及监制,他在这个项目第一次举办的策划会上,就与当时想要担任导演的斯皮尔伯格、制片人琳达·奥布斯特一起面对14位不同领域科学家,包括太空生物学家、行星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心理学家和空间政策专家。这次会议长达8个小时,虽然会议结束时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但作为导演、编剧、制片人,都收获了大量的新思路,并否定了一些不成熟的旧想法。

  从构思之初,这部电影就确定了最重要的创作原则:要根植于实实在在的科学,而且是人类认知的最前沿,甚至是超过人类认知的科学。基普·索恩在参与这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向导演提出了两条准则,这两条准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先后得到斯皮尔伯格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认可和全力支持:1.影片中的情节不能违背已成定论的物理定律,也不能违背已牢固确立的我们对宇宙的认知。2.对尚不明确的物理定律和对宇宙的猜想(通常十分疯狂)要源自于真正的科学。猜想的依据至少要被一些“备受尊敬”的科学家认可。7

  电影是艺术创造,但也离不开娱乐和商业利益的考虑。出现在电影中的“科学”,也不能仅仅用科学实验的数据或者大学研究的定义来做严格的框定。导演需要的是建构可信性高且可观性强的故事,即视效上有趣,场景戏剧化,且解释也能合乎逻辑,实现自洽。科学顾问的目标是让电影在叙事、风格和受众的语境中实现科学的准确性,帮助主创们创作合情合理、栩栩如生的电影内容。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在尊重并认可对方专业性的背景下产生的互动。同时,互动的前提是共识:电影才是这场互动的主体,科学是来做辅助的,以实现电影人的创作目的为目标。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应对科学持有敬意,并且从中寻求灵感。

    三、科学影视融合,

  实践中的虚实结合与观众认知

  “整个世界的形态、秩序,从宏观到微观,电影人能构建的多细致,就能让故事变得多可信。” 8对于依赖画面细节来支撑世界观的科幻电影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还需要有超前的理念和恢宏的奇观。而这些,可以通过和科学顾问的互动来获得灵感,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将这些科学元素融入电影之中。

  “与以往开心麻花作品相比,这部大电影最大的创新就是把喜剧舞台搬到了月球上,有更为恢弘的情境设定和浪漫的奇观呈现,直接把开心麻花的小品串联喜剧升级到格局更大的2.0版。” 9 全片90%的画面被设定在太空中。火箭发射、月球基地、空间站、核弹、小行星组成的陨石带等元素,并没有因影片定位是喜剧而选择简单化处理,反而场景恢弘、细节到位,真实感扑面而来。有网友在微博发表如是评论:“电影中飞船撞击的画面非常专业,看电影期间我在猜肯定有专业人士指导,看到片尾发现鸣谢单位第一个是国家航天局,航天宣传越做越好了,科幻电影爱好者狂喜!”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 《独行月球》从创作阶段就邀请行星科学家、火箭工程师加入,依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智力支持,共同把科学元素改编成电影元素。科学顾问们为编剧、导演提供情节设计指导,为美术和后期提供场景概念参考,从而使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更扎实、视觉设计更真实。同时,作为一部以航天为背景的电影,宏大主题叙事中邀请航天传播专家的加入,可以帮助主创们更好地理解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为电影注入真实的精神内核。

  其实不只鸣谢名单里颇为惊喜地出现了国家航天局,准确来说,这是国产科幻电影中第一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的角色。《独行月球》的片尾字幕中有一页单独展示的内容,包括科幻顾问、科学顾问、科学支持机构和鸣谢。其中,这里出现的“科学顾问”,包括航天传播专家、火箭设计师、天文学家和科学传播专家;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做为科学支持机构,贡献了一支涉及总体、姿态控制、电气系统、发动机设计在内的工程师队伍,参与者都有着丰富的一线火箭设计、组装及发射经验;而出现在“鸣谢”中的人,则是在后期制作准备收尾、影片筹备定档时,为制片人、后期制作和宣发团队提供科学审查及建议的科学家。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从电影创作、制作、后期、宣发等多个环节深度参与,经过三年的合作,终于推出了首个框架完整的科学与影视融合本土案例。“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科幻喜剧片在国内科影融合事业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它是科影融合团队所期待的那个‘样板间’。”10

  科学顾问从筹拍之前加入项目,从世界观设定到细节推敲,所有人开展对话的认知基础是:科学家的价值是帮助影片主创完成更好的作品,而不是把电影改造成一部科教片。但大家依旧默契地在一些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用科学真实性为这部原本完全架空的科幻作品提供尽可能的支撑。影片中很多细节的参考资料来源于真实的航天历史和工作场景。例如飞控大厅的01号指挥员, 是念“ 零一” ,还是“洞幺”;点火倒数时到底会不会读出“0”;当火箭在月球上发射升空时,调度员报出的一系列口令中,哪些是适合片中情境的;火箭发射效果基于真实火箭参数制作;月球车电力不足时,车厢温度下降速度也有严谨的数据模拟;后期制作团队得到的指令是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所以独孤月在月球上看到的星空不能闪烁;道具组收到的要求是舍弃曾经设计的金色月壤,因为月兔二号实现对月壤的探测、嫦娥五号将月壤带回地球的科学新闻正在被大众所熟知。简言之,观众已经知道了月壤真实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 同弗里茨·朗、库布里克一样,导演张吃鱼和科学顾问们也会遭遇科学真实性与艺术表达产生冲突的时刻,其中一些选择和取舍,在电影上映之后成为观众发现并给出质疑的内容之一。例如,同样是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就不会有声音的传导。那么月球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怎么还会有声音?事实上这是导演从电影语言出发,为了氛围营造而一定要增加的声音,而与科学顾问沟通的结果,是将原本设计的油车发动机嘶吼声,改成了电动车的嗡嗡声。因为月球车大概率采用的是电驱动或者核驱动。

  就连独孤月的简历, 也是由科学顾问在看到半成品的剪辑之后提出的不合理之处,毕竟再优秀的维修工,其掌握的技能也不足以拥有制作发射器、返回舱等工程能力。在编剧团队和科学顾问们讨论之后,根据主角应有的技能,倒推他此前应该接受过的训练科目,最终将他的隐藏身份确定为航天系统内真实存在的“飞行器动力工程师”。在影片开场保留“维修工”的职业角色,为故事中场发生的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节形成了欲扬先抑的喜剧效果。

  作为一部架空的科幻喜剧电影,其中所涉科学内容的真实与虚构,在面对观众时反倒会面临与科学真实性无关的虚实判断及质疑。例如被观众在网络上吐槽不准确的火箭发射:依旧是月球上没有大气层这个科学事实,那么火箭怎么能够点火发射呢?当网络上真电影先生实地出现这样质疑的时候,电影背后的火箭工程师们不得不站出来给与解释:液体火箭是自带燃料和氧化剂的,它的发射点火并不是依靠大气中的氧。

  同样,在有些科学元素的应用中,导演和主创团队需要考虑的往往超越了科学真实性本身。影片中数次提到的长存湖,这是月球上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名,根据天文学名词委员会的认定。这个地名的读音应为“cháng cún hú”,但因为有正在上映的电影《长津湖》,避免被观众以为两者之间有联系。影片中最终选择将“长存湖”读作“zhǎng cún hú”。另一个原本符合科学事实,但恐怕不符合公众认知的例子是电影中关于中国天眼的画面,因为对于多数公众来说,会知道这个坐落在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被设计来进行深空探测的,小行星监测并不是它的功能之一。但事实是:这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有在规划小行星监测的雷达,只是该项工作并未面向大众进行过宣传。为了避免来自观众的不必要的指责,上映版本中删除了相关镜头。

    四、国产科幻电影,

  生态建设的紧迫性与可持续性

  太空题材科幻电影的出现与繁荣,与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刷出新成绩、探索新高峰的同时,相关的艺术创作也在不断书写新篇章。2022年4月,在第7个“中国航天日”期间,国家航天局举办“科学与艺术”特别活动,多部航天题材的科幻电影发布特别海报,致敬我国航天事业起步66周年。《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外太空的莫扎特》《群星闪耀时》等作品均受邀参与其中。这些作品的开发及制作过程的背后,都得到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的参与和支持。

  电影学者尹鸿提出:“ 庞大的人口优势,对中国电影发展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支撑。” 11 当观众的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观影诉求也会越来越高。而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影视作品的需求与影视行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在快速凸显。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持续上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2020年则上升至10.56%。其中,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上海市的这一数据达24.30%,广东省的数据为图5.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海报科幻电影研究12.79%。而这些地区正好与国内最重要的电影票仓相重合。更高的公民科学素养比例,意味着更多高素养、高要求的观影群体正在形成。观众准备好了,科幻电影的从业者们是否准备好呢?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在电影中,创作者要构建一个故事中的世界,实际上是要创造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如果导演和制片人在启动一项科幻电影时不向科学家咨询,那就是在开启一场冒险。面对受教育程度不同、学术背景、兴趣爱好未知的观众来说, 我们很难预判被观众识别的漏洞会出现在哪里?毕竟,科学真实性也许并不能与票房成功画等号,但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不真实性必然能够与口碑差评画等号。无数案例证明,科学顾问是一项低风险、低成本的投资,通过两个群体的取长补短,可以实现的是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回报。电影人不必有传播科学精神的使命感,但应该保持对自己作品质量的追求。

  得益于科学与影视融合带来的发展契机,科幻电影的创作者有机会了解我国科技领域的前沿进展,有可能随科学顾问直达人类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得全新的灵感,释放创作者对科技和未来的想象力。通过借用科学家的力量,夯实科幻电影创作的基础、提升科幻电影创作的质量、激活科幻电影繁荣所需的生态要素,这将是我国科幻电影逐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 国内科幻电影市场的供需矛盾一直存在,走高的票房成绩表明国内电影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借由2019年《流浪地球》带来的正面刺激,国产科幻电影进入一段高歌猛进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幻电影立项的数量以可观的速度大幅增长,但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生态基础薄弱的问题依旧突出,科幻电影有数量、缺质量成为客观情况,而量质齐增的目标暂时缺乏实现的土壤。

  “中国电影要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国产影片创作质量, 健全电影产业体系, 增强电影科技实力, 提高电影公共服务水平, 扩大电影国际影响力, 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12 国内电影行业应直面行业痛点,正视观众对科幻电影品质的判断力和实际需求,积极吸纳借鉴成功科幻电影的经验,通过与科技界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更多题材多样、科学严谨、质量优秀的电影作品,是国产科幻电影稳步、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

    注释:

  1 Travis Clark.Box Office:’Moon Man’ Becomes The (Pretty Great)Blockbuster China Needed[EB/OL].https://www.forbes.com/sites/scottmendelson/2022/08/12/boxoffice-moon-man-becomes-thepretty-great-blockbuster-chinaneeded/?sh=74895ec672fe.

  2 h t t p s : / / e d i t i o n . c n n .com/2022/08/12/media/moon-manreviving-china-box-office-covidintl-hnk/index.html.

  3 周夏. 《独行月球》:科幻+ ?还是喜剧+ ?[ N ] . 中国电影报.2022.08.10.

  4 Travis Clark.Box Office:’MoonMan’ Becomes The (Pretty Great)Blockbuster China Needed[EB/OL].https://www.forbes.com/sites/cottmendelson/2022/08/12/boxoffice-moon-man-becomes-thepretty-great-blockbuster-chinaneeded/?sh=74895ec672fe.

  5 孟君,郭雪瑶.太空故事的英雄探险、返家之旅与技术视景[J].当代电影,2021(6):36-43.

  6 K i r b y , D a v i d A .L a b C o a t si n H o l l y w o o d . C a m b r i d g e [ M ]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 T h e M I T Press,2011:9-10.

  7 基普·索恩.星际穿越中的科学[M].苟利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8 王姝.科幻电影,不“独行”更好看.[N].光明日报.2022.08.25.

  9 同2 .

  10张盖伦.当一部喜剧片有了科学顾问.[N].科技日报.2022.08.04.

  11尹鸿,梁君健.构建大众电影的叙事范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电影类型演变,当代电影,2018(7).

  12“十四五”中国电影规划,国家电影局。

  编辑:张瑶

上一篇:德清求是高中:好心态决定好状态
下一篇:推普周|推广普通话 喜迎二十大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