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看深圳基础教育40年发展巨变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红砖灰瓦的建筑群间,笔架山河从中穿过,琅琅读书声回荡校园……

9月1日,位于泥岗路的深圳中学新校区正式启用,3200多名高中生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校园时光。

时钟拨回至1947年,百名宝安少年怀着对知识的憧憬和梦想,走进位于深圳湖贝、水贝、向西三村张氏雍睦堂中的“私立深圳初级中学”,这座只有几百平方的二层建筑便是深圳中学的诞生地。

彼时,谁都不知,这样一所学校未来会桃李满园,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最优秀中学的代表。

仅从3名应届生考上大学

到诸多学子进入世界名校

“在恢复高考消息定下来前,我就从同学那里有所耳闻,于是便抱着少得可怜的教材反复学习。”深圳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气象预报主任谢小敏是恢复高考后深圳中学第一批高考应届生,此前她正待业在家。

谢小敏回忆,深中老师们激动不已,高考前的每个晚上,都会无偿地给已毕业学子们补课。那一年,谢小敏成为当年深中仅有的3名金榜题名应届生之一。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中学发展迅速。1983年6月获评深圳市唯一的“省重点中学”,1986年获评“广东省进步快、效果好的学校”,1993年11月获评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1998年,始建于1985年的原洪湖中学与深圳中学合并,成为深圳中学初中部,自此,深圳中学成为完全中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规模也不断壮大。

有能力者可以“免听”、有兴趣者可以“多学”,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等权力、走班制……20世纪初,伴随国家课程改革,深圳中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引发关注,也在特区教育史上留下鲜明印记。

桃李芬芳,星汉灿烂。70多年来,深中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学子,其中就包括马化腾与他的创业伙伴。让深中人津津乐道的是,2012年12月,国家领导人视察深圳,公开报道的视察实体,均是深中校友主持的单位——68届校友吴惠权主持的渔民村、89届校友马化腾主持的腾讯公司和2002届校友刘若鹏主持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三位校友,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集中展示了深中对国家和深圳特区的人才贡献。

2017年,70周年校庆之际,深中郑重对外宣布其新办学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中。在该校校长朱华伟看来,国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相对应的世界一流高中;作为世界一流城市和国际创新之都,深圳也应有一所世界一流高中和城市相匹配,而这座以城市名命名、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学责无旁贷。

近年来,对标世界一流高中的深中,在竞赛、高考、海外升学方面均取得骄人战绩,进入国内高中第一方阵,成为深圳诸多学子的理想校,越来越多的深圳学子也从深中走向世界名校。

从250所到2500所

特区基础教育40年发展迅猛

深圳中学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40年特区及特区教育发展巨变。

深圳建市和创办特区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人流像潮水般涌进来,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凸显。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彼时深圳改革校舍基建制度,实行规划、选址、征地、搬迁、设计“六统一”,统一由市基础教育组承担,以此加快学校建设速度,创造了6个月建12所中小学的“深圳速度”。

“仅1984年一年,深圳就新建了10所中学。”已逝的深圳实验学校创校校长金式如生前曾回忆,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由政府举办的首所公办学校,深圳实验学校建设也克服了种种困难,从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筹备办公室开始,进行校舍基建、学校架构、办学设想、人员聘用、招生宣传……短短几个月就建成开学。

与此同时,深圳创新办学体制,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办学,甚至引进外资办学,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依靠体制创新,到1984年,“入学难”问题基本得到好转。当年中小学在校学生2.48万人,入学率达99.9%,巩固率达99.8%。

教育,深刻反映着这座创新之城的历史变迁。

据叶文梓介绍,从深圳建市到1992年,深圳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特区”发展,逐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1993年到2004年,深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创建教育强市,全面推进教育城市化发展;2005年到2012年,深圳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迈进教育科学发展阶段;2013年之后,深圳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率先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新路径。

可以说, 短短40年,深圳教育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大都市教育的跨越,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博士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的现代化大都市教育体系。

在专家看来,如今,深圳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国基础教育第一方阵,走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路径,创新成为深圳教育鲜明的城市特点。

实现“学有优教”,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充满温情和包容的城市宣言背后,也承载着教育的压力与担当。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非本市户籍人口占80%。深圳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又进一步宽松。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外来人工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 加之“全面二孩”等政策实施,深圳的基础教育近些年面临较大学位压力,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深圳小一、初一新生分别为11.8万人、8.5万人,而2017年分别为18.19万人、10.82万人,增幅分别达54%、27%。学位需求增长幅度可见一斑。

如何让适龄孩童“有学上”,且“上好学”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温度与质量的标尺之一。

近些年,深圳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及学位供应。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基础教育投入1434.8亿元,年递增29.35%;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基础教育投入占比为67%;“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8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时期建成学位增加50%以上。

去年10月,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红岭实验小学开办,其由福田区政府与万科集团合作。政府按公办学校标准进行生均经费保障,学校在人员招聘等多方面享有自主权。类似这种“名企 政府”办学模式,近些年在深圳基础教育领域兴起,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福田区政府举办明德实验学校;万科教育发展基金会与龙岗区教育局合办的麓城外国语小学、天誉实验学校等。因为在体制上被“松绑”,办学活力被激发,不少学校已发展成深圳市民心中的优质学校,学位受到追捧。

近些年,深圳还通过引进国内名校落地办学、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学位覆盖面。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如何破解学位等各种难题,实现“学有优教”?如何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素养、国际视野等特质的特区青少年?如何在教育上先行示范……这是特区基础教育需要持续回答的时代命题,也值得期待。(记者 孙颖 徐峰)

上一篇:山东整治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
下一篇:【瓣瓣同心?携手共进】京津冀56所学校与雄安新区59所学校建立帮扶合作关系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