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规定、道德有要求,《我的姐姐》还是引发争论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电影院里,上海出品电影《我的姐姐》正在热映;电影院外,影片的独特题材引发了热烈讨论。在这部影片里,一对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的姐弟关系疏离。在父母遭遇车祸离世之后,成年姐姐面临抉择,是追求个人的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年幼的弟弟?

  在社交网络上,“父母去世姐姐是否必须抚养幼弟”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数以亿计的网友点击阅读,还有很多网友参与了互动讨论,一些人展开了激烈争论。对于这个问题,法律有明确规定。如果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未成年人的监护义务依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承担。传统伦理道德也有明确要求,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观念古已有之。认为“姐姐必须抚养幼弟”的网友,基本上也以这些法律规定和伦理要求作为论据。

  然而,尽管法律有规定、伦理道德有要求,不少人还是表示不认同。有些人认为权利和义务应该对等。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得不到父母的爱,也继承不到多少遗产,姐弟之间关系疏离甚至充满敌意。抚养幼弟是一副很重的担子,压在姐姐的肩头有失公平。还有人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算了一笔账:二十出头的姐姐本身就身单力薄,初入社会就要抚养一个两三岁的弟弟,为他提供衣食住行、培养教育,起码要抚养到他18岁成年。那么姐姐的生活、婚恋和工作事业怎么办?她的人生又在哪里?

  一些人还举出现实例子,论证抚养弟妹是难以承受之重。有时候现实生活确实比电影艺术更加复杂,现实版《我的姐姐》也比电影的结局更加无奈。今年3月,浙江杭州发生一起跳河轻生事件。跳河女孩来自云南,年仅20岁。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为了抚养3个年幼弟妹,她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由于不堪工作和生活的重负,已多次尝试轻生。

  围绕《我的姐姐》展开的争论如同一扇窗口,由此可以一窥现实生活中情与法、伦理道德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根源。观察社会思想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个体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从这场讨论中不难看出,在价值谱系上,一些人更加主张集体的价值,也有一些人更加主张个体的价值。当这些主张投射到家庭领域,前者认为姐姐应该按照法律和伦理的要求,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的成长。后者则认为姐姐有权追求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她不必为了成全弟弟而牺牲自己。如果以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作为基准,这一部分人思想观念的变迁显而易见:家庭成员作为个体的价值,比家庭作为整体的价值更加重要;主张个人权利、追求个人的独立和成功,优先于为家庭牺牲自我。

  在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即使在农村地区,大家庭、联合家庭也在持续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的崛起。在大中城市还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成年单身人口,一些人已经无意于寻求家庭制度的庇护。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哪怕法律和传统伦理道德都明确了姐姐的义务,这种要求也有可能遭遇失灵。如果姐姐无意于承担这份责任,那么她将有很多办法去逃避。哪怕采取法律上的强制措施,弟弟也很难获得良好的抚养和教养。

  法律和传统伦理道德当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这场讨论当中,很多人强烈主张“姐姐必须抚养幼弟”就是明证。但是,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以制度化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也变得非常重要。中国社会历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传统伦理道德也强调“百善孝为先”。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养老保障制度,就总有一些老人遭遇老无所养。如果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总有一些老人遭遇“久病床前无孝子”。同样,家庭、家族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是一种美德,但只有健全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制度以及无息贷款政策,才能真正为更多贫困学生提供兜底保障,帮助他们免于因贫失学。回到“姐姐和弟弟”这个话题上,我们固然要强调法律精神、传统伦理道德以及家庭的价值,要求更多姐姐负起责任,但也要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化建设。如果弟弟无法从姐姐那里获得良好的抚养和教养,他就应该得到制度的兜底保障。如果姐姐实在无力承担抚养弟弟的重担,她也应该可以向制度求助,为她分担肩头的重担。有了制度化的兜底保障,姐姐和弟弟都将不会跌落深渊,传统美德也将因此获得更多滋养,从而茁壮成长。

  栏目主编:封寿炎

  本文作者: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23届英一小作文预测
下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专项练习,可打印!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