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庭教育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重视教育引导,加强亲子陪伴,制定政策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学校和社会力量……许多国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指导和支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各方面有利条件
“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本报记者谢亚宏
米凯莱是意大利罗马一所高中的历史哲学老师,他12岁的女儿刚升入中学。当记者联系采访时,他正利用新年假期带女儿在佛罗伦萨游览。“我每年都会抽时间和女儿去旅行几次,除了给她讲述国家历史,也希望借此增进亲子关系。”他说。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意大利有着重视家庭的传统。在家庭教育方面,意大利诞生了蒙台梭利、《爱的教育》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家和著作,以及强调父母积极参与儿童成长过程的教育理念。
“我的妻子也是老师,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女儿最近刚升学,进入了新环境,我们很关注她的心理变化。当女儿主动交流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时,我们会耐心解答。”米凯莱说。
随着时代的变化,只包括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模式逐渐增多,不过在意大利尤其是其南部地区,包括旁系亲属在内的家族仍被视作个人重要的人际关系圈。米凯莱认为自己家就属于传统的意大利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平等而和睦。米凯莱的母亲每周会来家里探望两三次,“我们很高兴她能过来帮忙照看孙女,祖孙关系很好。我和母亲也会在家庭问题上经常沟通,虽然意见并非总是一致。”米凯莱说。
受同学影响,女儿最近迷上了流行小说和漫画,总是手不释卷。米凯莱对此有些烦恼:“说实话,我是不赞成的,希望她多看一些严肃文学和历史类书籍。但我父母却和我说,‘米凯莱,你忘了你小时候对汽车多么着迷吗?你把自己所有零花钱都用在买汽车杂志和模型上,我们可没有阻止你’。因此我也想通了,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在意大利,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不仅出于文化传统,也是法律的明文规定。现行《意大利民法典》第一编就以“人与家庭”命名,对婚姻和父母子女关系、儿童权益、父母的监护职能等作出具体界定。针对父母子女关系,《意大利民法典》规定父母有经济抚养、培养与教育三项义务,并指出父母在履行培养教育义务时必须尊重子女所表达的意愿。如果父母拒绝履行经济抚养义务,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育儿假方面,意大利法律规定,父母在儿童8岁以前有权共同或单独休育儿假,假期总长度为10个月,休假期间的津贴一般为正常工资的30%。如果父亲连续休3个月育儿假,可以获得额外1个月育儿假的奖励,以鼓励父亲多休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意大利社会保障机构颁布规定,允许无法远程办公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父母申请额外育儿假。
意大利的学校很注重与家庭间的互动。家长可以开会讨论有关学校或孩子就读班级的一般性问题,并向老师乃至校长提出建议;进入中学后,家长、学生和学校还需要签署一份共同责任教育协议,规定三方共有并承诺尊重的行为原则,以促进相互信任、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术和人生道路。
尽管倾注了不少心血,可对于女儿的未来,米凯莱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当然会有各种想法,但孩子对未来有自己的选择。比如女儿现在对手工很感兴趣,我们会鼓励她并帮助购买材料,未来她将此发展为职业也未尝不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幸福快乐。”
“全家人每天至少一起吃一顿饭”
本报记者牛瑞飞
北欧国家芬兰人口数量仅500多万,但在教育方面成绩突出。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芬兰整体指标长期排名靠前。该项目由经合组织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能力等。芬兰孩子在校课时短、学业压力小,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不仅得益于独树一帜的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可圈可点的家庭教育。
芬兰家庭教育中处处体现着独立精神。女孩索菲亚从7岁开始每天独立上下学,即使冬天下大雪也是如此。她的母亲告诉记者:“芬兰家庭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父母时常装不懂、装不会,给孩子充足的机会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很小就要自己把用好的餐具放入洗碗机,自己穿衣服、收拾房间。”芬兰教师工会主席奥利·卢凯宁表示,芬兰学生在选大学专业时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他们或许会考虑父母或朋友的建议,但最终决定来源于自身爱好和特长。
独立和创新教育往往相辅相成。7岁男孩阿兰的母亲表示,她做蛋糕时常常让孩子参与其中,在准备原料时总留出一样让孩子自己准备。“我只告诉孩子需要鸡蛋,让他自己探索到底放几个鸡蛋味道更好,经过数次试验,我发现他竟然找到了比烹调书上更美味的蛋糕配方!”她认为,很多时候家长的经验和教科书中的观点并非是最佳方555电影网式,需要让孩子寻找创新的点子。“要让孩子明白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更好的方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我们的世界正是在一次次打破经验束缚中不断发展的。”受芬兰政府资助、专注于教育创新模式探索的非营利机构“芬兰100”创始人萨库·图尔米宁认为,未来的教育需要聚焦如何让创新在实践层面落地,而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很好地将创新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责任感也是芬兰父母重视的品质。加尔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还清楚记得小时候父母要求他一定要吃完盘里的饭,“父母告诉我,‘光盘’不仅是爱惜粮食,吃多少盛多少也是对自己每一次的选择负责”。如今,加尔莫的儿孙也继承了光盘传统,责任感教育蕴含其中。索菲亚在家里则负责垃圾分类,承担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她的母亲说:“能为家里做点事,孩子觉得很满足。”
芬兰孩子热爱运动,很多人每天户外活动至少两小时,这要归功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引导。据了解,芬兰的小学一般只有半天时间学习书本知识,下午学生基本会去各类运动俱乐部。假期,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各种运动营地,或是和孩子一起享受运动的快乐。索菲亚的母亲告诉记者,他们喜欢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享受各种运动,孩子一般从4岁开始学滑雪、溜冰。“运动不仅能强健身体,还是锻炼意志品质的有效方式,让人们在发展兴趣爱好中把自己塑造得更优秀。”
芬兰家长不喜欢简单的说教,更愿意花时间和耐心与孩子平等交流。《赫尔辛基报》曾对芬兰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约2万名家长参与了“什么是好父母”的问卷。结果显示,芬兰家长非常看中“全家人每天至少一起吃一顿饭”。阿兰母亲告诉记者,在餐桌上,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而是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正是在平等亲密的亲子交流中,家长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家庭教育也“尽在不言中”。
“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本报记者刘慧
新加坡林女士的女儿上初中了,因为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问题,母女俩常有摩擦。为了改善和女儿的关系,林女士在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注册参加了“正面育儿计划”,聆听教育讲座、进行一对一咨询。林女士说,通过咨询辅导,她了解到容易和孩子产生摩擦的原因,改进了和孩子的沟通、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大大改善。
“正面育儿计划”由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推出,与学校和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向小学、初中学生家长提供免费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通过科学方式引导孩子在心理、社交和情感等方面健康发展。约85%的家长认为该计划契合他们的教育需求,超过3万名家长从该计划中获益。该部门推出的“培养良好行为育儿计划”则主要面向小学生家长,以小组讨论形式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行为,指导他们采取科学方式教育孩子。
这些计划的推广反映了新加坡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大力提倡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的家庭价值观,并通过与学校、社会服务机构等合作,努力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推动孩子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新加坡正式改组成立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加强其在家庭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该部门指导的家庭服务中心和凝聚家庭理事会等公共机构,在帮助解决家庭难题、传播积极家庭教育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40岁的珍妮在和丈夫离婚的过程中,与17岁的儿子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儿子根本不服管教。在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辅导下,她逐渐学会帮助儿子在生活和心理上适应家庭的变故,与孩子的关系也慢慢改善。家庭服务中心分布在新加坡的各个公租房区,以社区为基础为新加坡家庭尤其是弱势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社工和辅导员大都具备专业资格。其推出的“巩固家庭计划”“强制育儿辅导计划”主要为关系不睦的家庭提供支持,以减轻对孩子的伤害。
凝聚家庭理事会则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家庭纽带。其定期举办的“我的家庭周末”活动,推出适合一家人参与的节目,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以此鼓励家长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不久前,该理事会联合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爸爸送我上学去”活动,鼓励学生的父亲暂时放下工作,在新一年的开学日陪孩子上学,并写下鼓励的贺卡,有超过120所学校参与其中。
在新加坡,教育相关部门和组织也积极推动家庭教育。新加坡教育部在社交平台的官方账户上分享教育技巧和资源,鼓励家长分享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互相支持;教育部网站设有面向家长的版块,针对如何让孩子适应新学年、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如何帮助孩子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等提出建议。许多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计划,举办育儿讲座以及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更好的联系。新加坡儿童会等社会组织也积极与政府和学校展开合作,为家长提供教育课程、推出教育网站等。新加坡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长孟理齐指出:“父母传授的价值观和培养的习惯对孩子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期待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支持更多的学生和家庭,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
本报记者张慧中
萨拉·扎斯克是一位在德国生活的美国专栏作家,也是一名母亲。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她撰文谈到对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深刻印象。让她记忆犹新的场景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德国家长大多很乐意放手让刚上小学的孩子独自外出,甚至自己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扎斯克认为,独立是培养孩子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有效方式,德国父母的养育方式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信任。“大多数我遇到的德国父母是很宽松的。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
德国社会很重视家庭教育。在德国宪法《基本法》中,强调了法律所赋予的、家长在子女发展方面所负有的主要责任。2021年1月,德国联邦政府批准一项将儿童权利纳入《基本法》第六条第二款的修改草案。其中提到,必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宪法权利,包括他们发展成为负责任的个人的权利。
随着现代社会家庭形态越来越多元,德国家庭教育也面临新挑战。根据德国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和青年事务部2021年5月发布的《德国育儿》报告,截至2019年,德国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为820万户,其中19%为单亲家庭,家庭成员全部或部分有外来移民背景的比例达40%。报告显示,德国父母认为与过去相比,养育子女更加困难,对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领养家庭,以及经济条件有限、家长患病或残疾的家庭而言,父母如何能够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充足的时间和投入,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对此,德国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和青年事务部与其他机构合作推出多项倡议和项目,帮助家长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为促进移民家庭孩子的社会融合,该部与德国大约300所学校进行合作,支持学校教授非暴力、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公民意识、适应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等。又如,为帮助孩子在数字媒体时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该部门为父母提供有关网站安全的指南,并就孩子的隐私保护与遭遇网络霸凌等问题提供指导。
德国还成立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必要协助。例如,2018年1月成立的“联邦幼儿干预基金会”每年得到联邦政府约5100万欧元的投入,用于支持德国家庭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儿童免受暴力侵害。德国约460个“青年移民服务中心”则就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等问题向移民青少年的父母提供建议。此外,德国各联邦州也有关于家庭教育的支持项目,比如柏林参议院相关部门会向父母提供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课程,为聚会、小组讨论等亲子活动提供支持。
在德国,幼儿园是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扎斯克在文章中谈到,德国不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阅读,因为这里被看作是孩子玩耍和学习社会交往的场所。德国家长认为,有规律的社会接触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促进幼儿教育和托幼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德国政府通过《儿童保育基金法案》,自2013年起,德国1岁及以上的儿童享有进入幼儿保育中心或家庭日托机构的合法权利。
全社会对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有助于德国孩子形成更加健全的思想观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6—14岁少年儿童对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格外重视家庭凝聚力、友谊与相互信任。此外,调查还显示德国青少年越来越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观念和生活经历。
版式设计:蔡华伟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