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火星种番茄?桐乡这所因一桶酵素走红的幼儿园成了“实验天堂”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05
手机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蓝震 朱丽珍

  进入多雨的夏季,桐乡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里,一株株番茄已经结出果实。番茄结果没什么稀奇,但这所幼儿园里的番茄是通过模仿火星农业,不需要施肥,让生物之间产生循环关联,促使植物、动物相互生长。

  听着很神奇?近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走进桐乡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一探究竟。

  这所因一桶酵素而成名的幼儿园,让记者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被评为嘉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园长李爱芳,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处“实验天堂”,不管是火星农业,还是用果蔬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都是在孩子心里播下科学的种子。

  5年减少厨余垃圾8000公斤,一桶酵素点燃孩子的科学梦

  对于桐乡市凤鸣幼儿园,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很多读者应该并不陌生。

  早在2021年浙江省两会期间,小时新闻曾报道过这所来自基层的幼儿园,通过一桶酵素的制作,用浸润式教育启萌幼儿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这桶酵素也引来了刘锐等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可以说,这桶酵素的发酵,与园长李爱芳密不可分。

  李爱芳是桐乡市人大代表、三八红旗手,她也是1000多名幼儿园孩子口中的“园长妈妈”,一名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层科技工作者。

  2017年偶然的机会,李爱芳开始带领幼儿园师生用果蔬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自从开始制作环保酵素之后,小朋友们每天都会抢着第一个跑进教室,给酵素瓶放气。”对孩子来说,每一次摸摸酵素瓶有没有鼓起来、看看酵素颜色有没有变化都是件快乐的事,“我们农村学校没有那么多科学实验器材,我感觉为孩子们找到了一个做科学实验很好的载体。”

  如今,制作环保酵素早已成为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师生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吃完水果后,自觉将果皮掰碎,加入红糖和水,放到瓶子里发酵。5年来,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共减少厨余垃圾8000公斤,制作环保酵素产品2万余件;每月开展一次有害垃圾兑换酵素产品活动,共回收有害垃圾4万余件。

  这桶酵素产生的效应,带给了李爱芳很多欣喜和收获。实践过程中,她发现垃圾分类的习惯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慢慢形成,回家还带着长辈一起做,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还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看似一个个塑料瓶,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农村娃的“科学童梦”,中国科协称其为“中国学前教育科教融合的凤鸣样板,开创了学前教育科教融合新样态”。

  “火星农场”鱼粪当肥料,一只瓶子抓昆虫

  因为在科教融合上的突出贡献,李爱芳被评为2022嘉兴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而这桶酵素还在幼儿园里不断“发酵”。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爱芳认识了正在凤鸣街道做科研指导的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徐志豪,他长期从事农业水培方面研究。2020年9月,徐志豪博士专程来到幼儿园,开始了酵素种蔬菜的科学探索。

  省农科院专家的任务是把酵素水培蔬菜种好,而幼儿园的工作,则是给孩子们讲好科学探索的故事。每个月,幼儿园还会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为孩子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小课堂。

  小小科学家的种子,正在幼儿园里萌芽。探索的脚步,正在一步步向前。穿梭于幼儿园,就像来到了一个科学实验室。除了水培蔬菜长廊、屋顶酵素农场外,一处鱼菜共生池引起了小时新闻记者的注意。

  “这是模仿火星农业,种菜不用施肥。”李爱芳介绍,鱼菜共生池下面的鱼池养着鱼,上面的回廊里种着番茄等蔬菜。鱼池里的粪便,可以成为蔬菜的肥料,而过滤后的水,可以再流入鱼池养鱼,在动物、植物之间,形成了循环。

  在共生池的上方,还挂着一只透明的玻璃瓶子。“这是一只太阳能的瓶子,白天会吸收太阳光,到了晚上会发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吸引昆虫,达到除虫的目的。”

  这处鱼菜共生池,是幼儿园营造的一处科学探索角,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孵化器,帮助孩子扭好人生第一颗纽扣。”李爱芳希望幼儿园能成为孩子们科学梦启航的地方,“通过这些点点滴滴,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慕课10年: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下一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幼儿行为何时评价?如何评价?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