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取得圆满成功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10
手机版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的“2022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历时四天,于12月24日落下帷幕。继22日产生“十佳花旦”之后,在最后一晚的专场演出中,“十佳小生”又新鲜出炉。

  “十佳花旦”名单

  陈婷婷 汕头经济特区潮剧一团有限公司

  杨静 广东粤剧院

  徐尚楣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陈嫣玲 广州粤剧院

  梁朝华 广东粤剧院

  淡敏仪 广东粤剧院

  柯超杏 广州粤剧院

  吴碧君 广东粤剧院

  江丹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吴东杭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十佳小生”名单

  陈振江 广州粤剧院

  苏临轩 广东粤剧院

  陈嘉明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杨作霖 广州粤剧院

  余泽锋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康健 广东粤剧院

  邓振鹏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潘智岳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陈健超 广州粤剧院

  张健聘 广东粤剧院

  本次展演活动期间,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行当艺术与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研讨会”也成功举行。会议采取线上形式,邀请了参加本次展演评委工作的省内外著名专家、表演艺术家和本省的多位学者,共同探讨戏曲行当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与会专家对已连续举办三年的广东戏曲行当展演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的示范性,希望活动未来更具影响力,为繁荣振兴戏曲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学者傅谨指出,戏曲作为表演艺术,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演员通过长期苦练得的“技术”,“技术”则体现行当表演中。戏曲行当是一系列的唱念做基本功的系统,这是千百年来前辈们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摸索出来的。抓住行当就是抓住技术系统、抓住基本功。戏曲演员要从行当开始学起,掌握本行当的基本功和基础剧目。本行当的“技术”掌握得扎实,运用得纯熟,演员就不会被框死,不会觉得和戏剧人物之间有差距,也就不会演得过于“表面”了。当今的青年戏曲演员,依然要学好、表演好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以经典剧目的高水准舞台表达体现这个时代的戏曲艺术高度。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评论家、翻译家、《中国演员》主编黎继德,阐述了行当艺术的重要价值。他认为,行当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核心环节,行当的产生是人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在艺术中的一种反映,行当艺术是无数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创造。300多个剧种的行当不完全一样,但行当艺术都很精美,使得中国戏曲具有高度的美感;各剧种都有自己的创新创造,又与其他剧种相互借鉴,造就了行当艺术的丰富性,这也成为戏曲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刘子微,指出行当艺术是演员的基础,又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好的演员在行当艺术基础上,还要对人物有更丰富的感悟,要注重表演,促进人物和行当融合。粤剧、潮剧、西秦戏等戏曲剧种,都积累了一些具有本剧种特色的传统戏剧目,应当提倡演员多表演这类剧目。尤其在展演或比赛中,移植改编剧目超越原作较有难度,又容易丢失本身剧种的特点和流派。

     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陈巧茹,从自身从事40年川剧表演的经验出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各剧种的行当尤其是优势行当萎缩的现象,应当从人才培养入手,在演员从艺校到剧团,应安排所学行当的老师来带,让年轻演员更了解自己的行当,掌握本行当的代表剧目,传承本行当艺术,把传统的基础扎牢以后再全面发展。二是随着时代和审美的变化,剧本创作、人物塑造等都与以往不同,作为新时代的戏曲演员,要传承好本行当,但表演又不能拘泥于行当,应当有跨行当的表演,才能演好人物。

     此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广东汉剧院名誉院长李仙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丁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教授陈志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李静等省内表演艺术家、专家学者,围绕戏曲行当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剧目建设、剧种保护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察与思考。

上一篇:2022年第22期青年大学习答案:必须深入实施___、___、___,完善国家创
下一篇:2020年济宁市多所中学高考喜报!一中兖州微山嘉祥邹城共创历史!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