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强高考作文解析汇总!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11
手机版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1、试题特点

  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2、题目解析

  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3、写作角度

  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从这三个人物分析,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选取其一确定立意,结合素材与论据展开论述即可。要注意的是题目提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要对此进行回答,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主,不可三人平均分配力量。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最终要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这些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4、写法指导

  本题适合采用议论文形式,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观点要鲜明,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要求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班级同学,所以,发言稿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容易引起歧义或谐音的词语,最好运用大众语言。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1、试题特点:

  2020年全国Ⅱ语文卷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在“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强调对考生的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该作文体现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世界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以及暗含了当下肆虐世界各国的的疫情。引导当代青年去思考自己之于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一篇演讲稿,对文体有着明确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醒考生对应用类文体的关注,体现了大纲中强调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实用性。

  2、题目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即以一名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这里需要考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材料设置的特定情境。做为世界青年中的一员,中国青年中的佼佼者,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上发声。因此在语言表述上要符合人物身份,突出演讲稿主题鲜明、层次清楚、语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的文体特点。

  3、写作角度:

  作文材料一共给出了三个语段: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墨子语段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强调不论是个人、家族还是国家之间要相爱,不能独善其身。约翰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和世界都紧密相连。

  这种大爱的情怀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关系就具体地体现在下面的两个语段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疫情向中国袭来时,世界毫不犹豫地选择援助中国。“黑夜终将消失”疫情席卷世界时,中国挺身而出地回馈世界。可见,三则语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整体理解,核心思想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和谐进步。

  至此,我们可以选择的立意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辈责无旁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青年之使命,世界之眼光

  国家有界,大爱无疆

  携手同行,未来可期

  4、写作指导:

  需要考生关注时事新闻,不能闭目塞听,而且要善于思考,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可以写新冠疫情中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也可以拓展到经济、文化艺术上的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救援等领域。同时,要注重青年人在国家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使命担当,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修养,不仅要做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还要具备广阔胸襟和世界眼光,放眼全球,共同建设地球这个共有的家园。

  全国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1、试题特点:

  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本道作文试题体现了这四个层面的要求。“核心价值”层面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学科素养”层面,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着力体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够准确、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键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必备知识”是指探索问题情境时必须具备的知识,如书信体写作的基本常识。本题目合理创设情境,立足学生视角与现实对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2、题目解析:

  本作文题有两个关键概念,一是“镜子”,一是“自画像”,表达得非常感性、形象,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化实为虚”,理解其具体内涵。“镜子”可以是自己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是听闻的事件;可以是认识的亲人师友,也可以是文艺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可以是自己取得的成绩,也可以是自己遭遇的挫折……总而言之,只要它能引导考生审视自我,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入诸笔端。“自画像”本意是指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那么此处,指的是考生对自己的总体认识和自我评价。

  明晰了两者,更重要的是读懂题目要求:“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你可以谈谈如何全面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里有明确的写作要求,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也就是作为学长与其分享自己高中生活经历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即以自身感悟引导和激励新生。

  紧扣“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个要求,引导新生树立规划人生的意识,确定理想目标并明晰为之努力奋斗的路径,行文中不可泛泛空谈,要具体谈及方法和策略,既要体现眺望星空的胸怀气魄,还要阐述脚踏实地的奋斗历程。

  题目的巧妙之处,还在于身份的转换和思考的延伸,考生是高中的毕业生,同时也是高校的新生,对高一新生袒露心声、引导其审视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回顾过去眺望前路的过程,考生皆有话可说。

  3、写法指导:

  ①明确文体,注重格式。按照书信体写作的基本形式组织成文,“称呼”“问候语”“正文”“结束语”“落款”“日期”都要具备,而且,书信体作文也必须要有作文题目。

  ②情感真挚,温暖深刻。书信是心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与当面陈说相较,娓娓道来、侃侃而谈,有润物无声、情真意切的特点。真情与挚诚是书信的灵魂,但也不意味着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和盘托出,要适度而节制,要注重体现思想性。

  ③精叙精议,主题明晰。书信是一种自由灵活的表达载体,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描摹场景,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综合运用,但考场书信体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书信,切忌漫无主题、东拉西扯,要紧扣话题、不蔓不枝,精心打造反映现实生活的细节,并对此展开议论,议论时既要有的放矢,也要注重思辨。

  ④文白相间,语言精炼。考场书信体作文语言不能过分口语化,平直乏味,如同嚼蜡;也不可过分讲究文采,佶屈聱口,矫揉造作。应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在平实自然中流露出典雅之美,显现出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1、试题特点:

  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本道作文试题体现了这四个层面的要求,并充分体现了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本题目聚焦今年的疫情热点,从隔离生活、社交距离与人们联系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立足学生视角与现实对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2、题目解析:

  从趋势上看,今年是新高考落地实施第一年,新一卷高考作文取材于新冠疫情,注重考查考生能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前几年全国卷的命题趋势,可以看出,新高考同样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置于社会与时代之中,不能冷眼旁观,要认真感悟,审慎思考,真正将国家的重大事件与考生个体相结合。

  从选材上看,材料选取了防疫工作中不得不产生的“距离”,以及抗疫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展现的各种温暖的“联系”,所选内容与考生息息相关,非常贴近考生生活,能够确保人人有话说。

  从写作要求上看,对考生写作要求明确,明确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但要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立意,不能将“距离”与“联系”分割开来谈,而是要看清二者的本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考题并未对文体进行明确限制,相对宽松自由,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3、写法指导:

  ①建议考生尽量避免内容空泛,言之不深,如对材料内所列举的事例进行仿写、扩写,或空喊口号,或单纯地罗列身边见闻,讲述“战疫”故事。

  ②考生应体现出对“距离与联系”及其本质的深度思考,或体现出二者的关系。“距离与联系”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考生应对“距离与联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度理解,可理解为:正是因为防疫工作中的种种距离,反而加强了战疫中的种种联系;或虽然防疫要求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但战疫却让整个社会凝聚起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③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作文中充分体现个人的思考、感悟与认识,不能仅仅将距离理解为防疫工作,而要是看到在“距离”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体现出来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要看到在“联系”中,中华民族在面对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全党全人民在防疫与抗疫工作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顽强斗争的中国精神,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中国力量。

  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一、试题特点

  本次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落实《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精神,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从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精神主线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提升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第四单元课文(学习活动)为《家乡文化生活》。分为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该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为当代文化参与,立德树人主题指向为我们的家园。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语文素养为: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2. 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的认识,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本次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和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有相似之处,力求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即考生担任《中华地名》栏目的主持人,需要完成一篇主持词,通过对某一地域风土人情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文化自信。同时,需要注意审题,主持词属于应用类文体,需要开场有问候语,点名主持人和节目名称,概括所介绍地域的总体特点,之后再分点详细介绍,最后还有结束语。

  二、题目解析

  题目中明确设置了语境即电视台邀请考生客串《中华地名》这一节目的主持人。请考生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上自己熟悉的地名,使题目完整后,按照主持的文体要求,完成一篇主持词。试题比较灵活,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考生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审题难度较低,考生可从家乡生活入手,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例如旅游胜地、文化古城等。通过调动记忆中存储的相关素材储备,对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进行筛查,对能唤起记忆与情感,或许是难忘的故事,又或有特殊的意义的角度进行排序,选择较好入手的角度进行切入,由浅入深,挖掘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

  三、写作角度

  写作时可以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角度准备谋篇布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事物进行介绍,为避免千文一面雷同现象,选择材料时注意体现选材的精神内涵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引领。

  四、写法指导

  本题为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在构思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体式驱动:本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解说词,我们要明确该文体格式的要求。

  2、内容驱动:从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进行考量。该题要求考生从熟悉的地名入手,介绍该地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文化或某一地域的热爱,书写地域文化内涵实质。例如,选择自己参观、旅游过的城市,例如选取地域为南京,自然景观上有秦淮河长江共同孕育这自古繁华之地,中山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人文景观上从南京城的历史渊源说起,六朝古都底蕴深厚,盛衰交替,在自然的永恒和人事代谢中,涌现出的人才恰恰是时代的缩影与转折。写出了《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的余光中先生,款款道出了“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步入江宁织造博物馆,你会联想到写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还会想到《明朝那些事》的男主角明成祖朱棣奋斗传奇的一生,还会想到“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甚至会想到浦口火车站里曾经那个感人至深的《背影》。

  3、对象驱动:写作时要有写给谁的语境意识,考生需化作电视台主持人,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领略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那么在语言上我们要避免口语化,在逻辑上需要注意层次的递进或者并列,选取的人事物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4、思维驱动:在写作时要有思辨性和探究性,注意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在论述地域文化的现状与优势的同时,能否深入挖掘地域发展的弊端和不足,为地域发展献言献策,也是当代青年学子需要思考的一个方面。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一、试题特点

  北京卷两道大作文试题形式平稳。材料更贴近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立德树人、强化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科能力、思辨意识等方面的呈现。

  试题一:

  (一)题目解析

  聚焦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彰显国家科技发展、时代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试题要求中提到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题目语境“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可思考此题重点虽为“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但其价值却是“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的目标与方向。为此,除立足个体,关照大格局大视野也是此题应该注意的要点。

  (二)写作角度

  基于语料,学生可重写“个体功用”,也要兼顾“共同”的作用。考生可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群体、个性优势与协同发展、和谐共生、服务社会乃至国家、世界的大同观。写作材料可联系自身对现实的思考与积累、如个人价值与人民大众、普通劳动者与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新中国成就与人民福祉、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从家国情到国际观等等。小我与大我,亦可联系单边主义与多边共荣的辩证思考。

  (三)写法指导

  议论文文体特点要明朗,观点鲜明。可围绕“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展开。如“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其内涵及带给人的启示是什么,接着论述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让自己或个人的功用或价值得到最好的发挥——即联系“天网”和服务奉献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思考拓展,突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乃至“服务全球”,不独霸一方、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试题二:

  (一)题目解析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要求学生思考,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从语料看,题目要求写出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的一条信息引发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振奋,或愧疚,或让学会辨别真伪……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的写作能力时,更凸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现。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展开联想或想象”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外,还要有相应的联想或想象内容。这点需要关注。

  (二)写作角度

  试题开放性强,“一条信息”可写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可以表现家庭亲情、可以展示难忘友情、也可以突出社会意识等等。考生可从自己印象较深的某一具体“信息”入手。素材如“疫情突发”“疫情数字”“最美逆行者”“敬老尊师”“社区服务”“居家学习”“复课与停课” “国安法”“北斗三号”“国外热点”“西方抹黑”“不实信息”等等,不拘一材。

  (三)写法指导

  记叙文写作重在写人叙事,要素全面且重写“我”的感悟,因而要围绕“我”,写感悟是基于此信息“引发”的,其中相关人或情境、细节都是为我的感悟服务。如在疫情间得知高考延期时的焦虑或兴奋;或面对二次疫情,高三学生复课又停课,你家人的反应和你的联想;或今早,踏进高考考场前,北京报道无新发病例等等。重点聚焦某“一条信息”,除了可记述对你学习生活的影响和对未来的展望,还可思考这“一条信息”折射出更丰富的内容,如国家对人民生命至上的措施与方针等等。由表及里,结合联想与想象,在描摹中见深思。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试题特点: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较为简洁明了。立意的核心是回答材料中的问题,明确观点,确定立意。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试题解析:

  限制性:

  1.写作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4.文体的限制。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2.联想思考自由。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意想不到发生的”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此次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各行各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能让考生联想到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还是大有可为的。

  写作角度:

  切题立意:

  面对世界上意想不到的转折,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人是能够改变和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人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如:积极作为,人定胜天。

  偏题立意:

  面对意想不到的转折,是无能为力的,不要做无力的挣扎,消极地接受对待。

  写法指导:

  考生在写作时,先回答材料中的问题,依据对问题的答案概括确定中心立意。“转折”可从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立意应从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着眼,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等意想不到的转折点,阐述人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是世界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要顺势而为,积极解决,对于很难改变的事情也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处理。例如:中美对疫情的处理方式。文体最好确定为议论文,便于阐述认识和思考。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一、试题特点

  202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坚毅乐观、温暖关爱相结合,用“中国面孔”串联。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言环境,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引发青年人的思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二、题目分析

  考生在解读作文材料时,要牢牢抓住“家国情怀”“造福人类”“笑脸”“温暖”“2020的春天”“新的”等关键词,结合新冠疫情,思考自己作为中国青年如何与祖国、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思考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自身的价值、使命与担当,思考“中国面孔”的内涵与外延。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的思考感悟要立足“走过2020年的春天”这一特殊的时间点,2020年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给中国带来考验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中国人上了一堂关于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公开课,在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下,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没有人置身事外。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的感悟与思考。

  三、写法指导

  写作时,切忌泛泛而论。如果从个人角度出发,可以结合“2020的春天”论述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如何厚植家国情怀,如何形塑自己的“中国面孔”。这个角度比较容易切入和把握,可操作性比较强。也可从国家角度,谈大国担当,谈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造福人类。这个角度站位高,文章显得大气、有高度。

  写作思路可分为两部分,“怎么看”和“怎么做”。“怎么看”即如何看待杜甫、屠呦呦等历史、时代名人的伟大贡献,以及医务工作者和快递小哥等平凡人的温暖瞬间。“怎么做”即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来形塑自己的“中国面孔”,明确自己的使命,践行自己的担当。

  考生在写作时还要注意到“新”这个关键词,观点要独到,材料要新颖,要有时代特色,要体现出与新冠疫情之前的不同认知和独特感悟。从个人角度,可以谈谈作为90后,在疫情前后的不同心理和不同表现以及在抗疫战斗中体现出的责任与担当;谈谈疫情过后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从国家角度,可以谈谈和平崛起的中国崭新的国际姿态,谈谈“最不好惹的”中国外交天团等等。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试题特点:

  202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立足于青年自身的成长、发展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青年人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应该关注什么、选择什么,应该把自己塑造成怎样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如何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试题注重对考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结合时代特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题目解析:

  作文材料贴近生活实际,考生有话可说。但有话可说不代表漫无边际,试题具有一定的限定性,材料将写作范围限定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人对信息的甄别与选择这个范围内,引发考生有关智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及如何塑造自我的思考。

  写作角度:

  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既要有对现实的思考,又要有对未来的展望。

  写法指导:

  1、写作之前,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核心内容立意。抓住关键词“关注”“环绕”“塑造”进行思考:每个人的关注和选择塑造了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如何更好的选择来源于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周围事物的评价。

  2、写作之中,要论证深刻而有条理,同时还要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如何看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和选择、不喜爱的人和事是否值得关注,如何避免被同类信息“投喂”,浏览、点赞、分享信息是否应该谨慎对待,等等。

  3、以侧重思辨的议论文为最佳文体选择。

  切题立意:

  1、学会选择和甄别网络信息。环境塑造是无需意志力参与的自我鞭策,我们要学会优化自己的成长环境。勿将时间蹉跎于八卦、电视剧以及没营养的聊天等等。

  2、塑造更好的自己,关注更有价值的信息。无友不如己者,拒绝垃圾信息对自己的“投喂”。

  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百度文库独家专家解析】

  试题特点:

  浙江卷的选题并没有选择时下的热点,而是中规中矩的选了一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要常常思考到的人生大问题,是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面临的问题,考生在无论是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境遇,还是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体味中,都会对此有所思考。因此,考生既不难立意也不难选择素材。

  题目解析:

  中规中矩的题目与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让考生喜忧参半,喜的是选择一个角度或综合起来立意都不难,忧的是如何将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老题写出新意。老题出新意关键还是素材选择倾向于时下社会热点。

  写作角度:

  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可以从“坚持自我”、“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等角度切入,

  从“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可以从“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塑造”等角度切入;

  从“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这是一个辩证的角度,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中遵从内心与外界期望的平衡”“自我发展与环境影响”批判辩证的多角度切入。

  写法指导:

  以上三个角度,因为还是关于人生或者说个人成长的主题,无疑写成议论文仍然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其它文体诸如小小说,如无提前构思,最好不要尝试。议论文以其结构化更易于驾驭。但是如果写出新意,因为观点并不算新,因此对选择素材的要求必然提高,比如,如果选择第二个角度,从“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从“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塑造”等解度切入;可选择钟南山院士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作素材。如,“医者仁心是刻在家庭骨子里的——钟南山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其父钟世藩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医学专家。成为像父亲一样受人尊敬的医生正是钟南山儿时的梦想,家庭的预期、个人的梦想,成就了无双国士钟南山”。

  举报/反馈

上一篇:23考研初试成绩查询时间公布!超高缺考率!国家线可能下调?
下一篇:40个高价值面试问题,来自这个星球最敏锐的一群科技高管|洞见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