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13
手机版

  近日,由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广东省智库暨南大学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暨南大学共同富裕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暨南大学举行。研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研讨。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主持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暨南大学等近90名嘉宾和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

  孙彧在致辞中指出,国际社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强,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政策、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和深度应用也促使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次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的一次全国性公共管理学科盛会,可谓适逢其时。

  研讨会进行了四场主旨报告,共有2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报告发言。四场主旨报告分别由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副院长李伟权教授、副院长胡辉华教授和副院长戴胜利教授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作了“从数字治理看改进国家治理的方向”的报告,他提出,数字治理是当下重要治理形式,但过度数字治理会导致治理问题,需要警惕数字治理的异化。国家数字治理的价值取向需要平衡治理效能与社会活力及公民权益。肖滨教授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国家治理中数据治理及其应用,丰富了公共管理。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煌教授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特别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首先需要基于中国自古至今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智慧进行概括和总结。其次是需要在坚持立足中国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文明互鉴价值,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学科成果,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高起点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最后,丁煌教授强调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既要注重基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证研究的规律概括,又要加强不同国家公共管理学的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以“疫情对公共管理的拷问”为题,分析了公管学科与公管实践的互补关系,认为疫情不仅考验个体生命的意义,检验群体生活的哲学,还检测了国家治理水平。疫情防控把国家政治和公共管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促进国际合作,建立防疫共同体。燕教授指出,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到了国际化和世界大同的步调上,公共管理需要总结和反思三年新冠抗疫的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新冠病毒常态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全球公共管理的协同合作。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以新文科为背景,探讨公共管理教学质量的维度与效度。她认为新文科的新要求为培元、融合和弘通。在此背景下,需要明确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素来提升公共管理教学质量。姜教授通过需求分析、问题研判、目标提炼和实践导入来构建公共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提出公共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为突出价值引领、呼应数字时代、体现学科交叉、立足培养效果。基于此原则,她提出了公共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维度。最后,姜教授从构建公共管理教学质量体系、优化公共管理教学理念、激励公共管理教学方式创新、探索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开展公共管理课程思政、构建公共管理教学共同体等方面来探讨教学效度的提升。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指出,相比政策过程研究的繁荣,预测性研究的理论开发处于冷落状态。孔教授从政策科学的科学问题、社会科学的本质和预测的时代性和时代化等视角论述了政策科学需要关注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并从时间的理解和科研心理动机来探讨预测研究的影响因素。他指出政策分析的取向或研究定位要有预测关怀的意识,加大管理学及交叉学科的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并且研究的心智要从“历史决定论”中释放出来,勇于直面“发展情境论”来认真面对预测性政策分析研究。最后,孔教授在回应大国治理的挑战中提出需要评估治理中的预测能力,让预测性政策分析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认为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公共管理学科需要继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总体上有内生型发展和外生型发展两条路径。中国公共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关注治国理政规律,并在学科互鉴和知识的融合当中提升中国公共管理回应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政治学、公共管理不必沉迷于构建一种“宏大体系”或“宏大叙事”,而是要在解释好中国治理故事的同时,能够把基于中国治理经验的学术命题传播到国际学术界。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从新文科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指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当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复合性特点,可以是培养以综合管理知识为主、辅修兼修专业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和领导人才,也可以是培养以公共管理专业技术为主、辅修兼修综合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定位,他提出了在基本理论的课程中融入信息思维和理念方面的内容;在体制和制度方面的课程融入组织结构、数字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组织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公共管理过程类和方法类课程更多的融入现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由此构建了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最后,蔡教授从师资队伍建设、支撑条件建设、凝练培养方向、拓展第二课堂和强调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从协同治理的概念以及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出发,通过探讨改革与创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出新时代唯改革创新者胜。吴教授以珠三角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为例,通过介绍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的政策发展和结构安排,梳理出协同治理的基本形态,通过对比其他区域,发现珠三角的特色是省委协同,上级推动。最后,吴教授认为珠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运作过程呈现中国式协同治理,从起始条件开始破立并举,在协同过程中一方面是能够上下联动,另一方面是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受益。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米加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源源教授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黄新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胜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文钊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发表了主旨报告。

  12月18日上午,研讨会同时进行平行分论坛。与会人员围绕公共管理、应急管理等相关话题展开研讨,本次会议是在疫情之下召开的探讨新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新方向、新问题、新挑战的大会。

上一篇:VIPKID英语严选顶尖外教 打造专业英语教育平台
下一篇:2020年高考理综真题(全国卷1)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