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三十年,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1-05-01
手机版

4月12日至4月16日,为期一周的2021年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在金山区举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总结教育综合改革经验,进一步关注课程融合,关注区域对课程和教学的思想引领,开启新征程、面对新形势,客观上都要求上海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站上新高度。故此,此次规模达150多名的市教研员、教育领域专家悉数“下沉一线”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同样肩负着不一般的使命。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尽最大努力使广大市民都能享有与上海这座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是上海教育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从1988年起,持续30年的上海课改用一次次创新实践破解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世纪之问”,用教育人的实践,交出一份有思想分量、内容体量、实践容量、创新质量的答卷。而在其背后,同样坚持了三十余年的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功不可没。

1988年至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坚持通过课程与教学调研,助推上海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领导寄语

调研要服务课程改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

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看来,上海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高地,上海教研在服务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过程当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并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上海的教研人员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领军专家,以高素质和高水平发挥着教育智库作用。上海教研的成果是我国最优秀教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4月12日举行的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会议上,陈云龙的一番话为上海教研人指明了未来方向:“教研要服务好课程改革,教研部门要把握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和发展重点,持续服务课程改革。教研要服务教师教学,通过总结中国经验、中国方法、中国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引导教师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服务教学,彰显中国教育的自信。教研要服务好学生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其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中实现自主发展。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通过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方法。教研要服务好学校管理,要通过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来帮助学校形成高水平、高质量、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历史回顾

30余年坚守与创新,引领上海课程教学改革大步向前

回望过去三十多年,不同历史时期,对课程与教学调研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工具性,即提升课程与教学品质的工具或手段;有的则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即在调研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

服务课程改革:在课改关键时期开展关键调研

课程教材是教育的核心。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需要有一流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过去的课程计划是全国统一的,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重视学科课程,轻视活动课程;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书面成绩,轻视动手实践;重视考试分数,忽视实际应用。这同国家和上海的长远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从上世纪50年代起,教育改革几乎没有停止过。1988年,国家教委在山东泰安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正式确立“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改革方向。根据国家教委安排,1988年,上海市成立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承担面向发达地区教材编写等课程改革工作。市教研室被确定为课改业务的管理机构,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承担并探索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

为编好一套适应上海和沿海发达地区使用的中小学教材,从1988年至1989年,相关部门在上海和全国18个城市开展了3000余人次调研,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各学科状况以及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反映的经验,为制订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编写新教材提供现实的、历史的、理论的依据,1989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对工具学科、社会学科开展了调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式的课程是否科学合理,需要通过学校的实践来进行检验。从1991年秋季起,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在全市60所整体试验学校实施,到1993年秋季,新课程改革方案已在上海市各小学的一年级全面推开。

根据“木桶”理论,农村学校能否落实课程方案,是判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落地的重要标志。据当时针对崇明县和奉贤县的实践调研显示,课改工作在当地起步良好,运转正常,配套基本到位。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在一年级是可行的,1993年秋开始使用的文科新教材基本可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1994年,市教研室进行了有关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调研。1995年,市教研室又开展了高一试行课改方案情况调研,对课改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

服务教研机制:形成市区校教研工作网络

1996年,教学视导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上半年、下半年各实施一次,每次集中调研一周、分散调研若干次。

自1996年起,市教研室每年组织全体教研员去一区一县进行教学视导,通过教学视导,教研员们可以充分了解基层课程现状、并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对改变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探索中小学教研工作新模式,深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1998年,市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员赴浦东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调研、视导、实践、总结等一系列相关研究型工作。此次教学视导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涉及教研工作新模式的探索、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以及发现、总结、推广优秀教师、教研组及试点学校在课程教材与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典型经验等。

研究分视导调查、试点研究、教学展示三个阶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视导调查与试点研究及总结交流相结合、书面总结与现场展示相结合等形式。

1998年9月14日至10月底为“视导调查阶段”。第一天,市教研室和浦东新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以及有关学区和中小学、幼儿园的领导集中召开动员大会。随后,全体市、区教研员分学段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并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9月21日开始,市教研员对视导调查进行了各学科的分科总结、各学段综合各学科、学生座谈会、问卷情况的分段总结。10月19日和22日,市教研室分别向浦东新区教研室领导和全体教研员进行视导情况反馈以及教研工作新模式试点方案的研究,并初步拟订试点工作计划。

根据设定的方案,在市、区紧密结合的“试点研究阶段”,各学科每周至少安排2个单元时间深入试点学校开展试点研究与实践,分学科准备好研究成果展示。通过此次研究,形成了市、区县、学校教研工作模式,由此,一张涵盖市、区县到各校的教研工作网络初具雏形。

服务教师教学:市级调研示范,区级调研跟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要建设国际一流城市,就需要世界一流的教育,而教研工作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深化改革,以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纵观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如果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文本研制视作基础,有效的校本化实施就是成败的关键。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上海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1999年下半年,市教研室联合市教委相关处室和各区县教研室,对本市所有的初中学校及部分小学进行了专项调研,旨在通过深入每一所初中及部分小学,全面了解目前学校的教学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有的放矢地深化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在内容上,调研以掌握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状况为重点,兼顾学校教学工作状况、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情况、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等。在方式上,采取市级探索调研方式后推广到区县级调研、点与面相结合的做法,以深入课堂听课为主,辅之以听取校长汇报、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档案资料、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等。此次颇具规模的调研,共听课约15300节次,并分别形成了市级、区级层面的综合和各学科调研报告。

服务调研制度化:先总结后视导,以实践为基础促进教师发展

1999年,市教研室赴南汇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调研。针对调研反馈的意见,南汇县教育部门和各学校通过两年努力形成了一定的成效。于是,在时隔两年之后的2001年,市教研室收到南汇区(2001年改县为区,后并入浦东新区)的重访邀请,并对南汇区开展了教学视导,初探了“先总结后视导”的模式。

市教研室认为,重回南汇进行教学视导,既能总结两年来南汇县中小幼各类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形成的经验,以进一步推进南汇区基础教育发展;又期望能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研究性、实效性和激励性的视导模式。视导前一个月,市教研室向南汇区教育局提出此次视导的目的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南汇区教研室和学校两年来工作的自我评价;填写教学基本情况表;由南汇区教育局在学校总结的基础上,从中、小、幼三类学校中,按区重点、城镇、农村三个不同层次,各推荐6所学校;由南汇区教研室推荐学科教学中的特色教师和特色教研组。视导开始前10天,所有材料送到市教研室,市教研室综合教研员阅读南汇区送来的材料,初步提出了中、小、幼各三所视导学校名单,经与南汇区教育局沟通后决定视导学校名单。

视导第一天,由南汇区教育局、区教研室汇报工作情况,然后市教研室分几个组与区教研室进行对口工作交流。市教研室综合组对区教育局行政干部、区教研室主任进行了访谈。此后三天的学校教学视导中,市教研员会同区教研员,以语文、数学、英语为重点,对点上学校进行重点视导,同时对区教研室推荐的各个特色教研组和教师进行调研。视导后,所有参加调研的市教研员完成了学校或学科层面的调研报告并反馈。

据介绍,开展教学视导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三”:第一个三是“三个一”,市教研室每一学期都到一个区县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视导;第二个三是“三个全”,全体室领导和普教教研员,全程参加,覆盖全学科段;第三个三是“三个结合”,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资料查阅、课堂教学与访谈交流等相结合,书面报告与讲座反馈相结合。尽管视导人员具有权威性,但通过他们的视导反馈,可以促进被调研人员的发展。

可以说,从1996年到2008年开展的课程与教学调研(视导),开始更为关注人文性。结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教研等需要而形成的课程与教学调研(视导)模式也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

从视导到课程与教学调研:调研再出发

2009年,为了区别于行政督查中的“视导”,也为了引导区域、学校和教师重新认识这一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视导”更名为“课程与教学调研”,并持续至今。

随着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从试验、推广进入全面普及阶段,进入课改质量全面提升和内涵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对课改中普遍性、典型性的瓶颈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解决。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视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9年,市教研室以区县教研室主任为对象,对教学视导工作本身进行了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对教学视导工作进行继承与发展。

调研数据表明,10多年来的教学视导不仅得到了各区(县)教研室的好评,还对推进二期课改、区(县)教研员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从细节上看,教学视导同样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市教研员擅长激励性评价,对关键问题的把握也比较到位,但是在如何从区(县)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教学视导在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方面,也存在改进空间。

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看来,调研的过程,不是甄别、督查和打假的过程,而是一段“形成性”的过程:是对照规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发现经验、总结提炼、推广传播的过程;是基于问题、交流沟通、辅助指导的过程;是促进区域和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过程。

2009年起,课程与教学调研出现了“五大”变化:市、区县同参与,例如由市教研室和区县共同协商确定调研主题;在“点面”结合基础上,加强点上深入,面上拓宽。对点上学校,加长了调研时间;对面上学校,拓宽了参与学科;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调研模式,先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性调研,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分散调研;整体与专题相结合,整体性调研从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校本化实施等角度切入,专题性调研根据学段、学科特点,聚焦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等进行调研;调研与团队建设相结合,不仅市教研员和相应区县教研员参加,还有部分学科中心组成员也参与调研。

其实,每次调研都是“大兵团作战”的过程,仅调研员人数就超过50人,加上区(县)直接参与的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规模更是可达千人之多。如何增加各类人员的参与深度,使得所有参与人员均有所收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尽管课程与教学调研的形式近年来不断更新与完善,但基于经验而形成的课程与教学调研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往往难以适应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发展的新需求,仍存在诸多“软肋”。例如,调研目标不够清晰,更多指向对调研对象的评判和甄别;调研内容不够集中,很多时候显现的是调研员的个人偏好、思维方式或经历背景;调研流程不够有序,主要凭借经验进行,效率难以得到保证;调研反馈指向模糊,主要以文本反馈、向领导反馈和学科集中反馈为主,有针对性的分类反馈、对教师和教研组的个别反馈较少。

此外,不少调研过于依赖于调研员的经验型思维。由于这种思维难以可视化,加上调研员的个体经验差异,使得其调研视角不集中,调研证据不清晰,最终很多调研结论难以使调研对象信服。

服务学校管理:基于工具的调研,促进学校质量保障体系

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课程与教学调研的实效,市教研室设立“基于规准的课程与教学调研的实践研究”项目,以课程与教学调研为研究对象,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为更好地把握现状,项目组在全面了解调研过程中的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因此,从2012年起,市教研室开始探索基于“规准”的调研,逐步研发教研备课工具、作业工具、考试测验工具、学校课程计划工具、课程与教学常规管理工具、拓展型课程工具和课堂教学观察工具等,并在学校、区县和市三个层面使用,开展调查、研究、反思、改善、指导等工作。

规准,是执行专业工作的参照规则与标准,而调研工具是规准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市教研室通过研究建立基于标准的调研内容、基于规范的调研流程、基于促进发展的分层反馈机制,研制“调研工具”、编制“调研手册”、汇编“调研报告”、开展“调研培训”等途径,力图明确调研规准,使规准可视化。可视化的调研工具,可将经验“碎片”集聚为观察的视角,转化为逻辑、可操作的流程,有利于引导调研参与者从基于经验的分析,转向基于证据的判断。

基于规准的调研,为区域、学校和教师反思与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参照的方向;为调研人员执行调研工作提供思维方向、操作路径和行为规范;为调研双方的共同愿景搭设对话平台;为区域和学校建立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规准提供示例。

实践表明,规准和实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成为一种行为。伴随着课程与教学调研一年又一年的深入进行,一个个可视化的调研工具,为区域、学校和教师如何建立并落实各项规则指明了方向。如今,上海市的很多区域和学校对这些调研工具所承载的功能已经非常了解,在各层级的教研中出现了围绕调研工具开展的各类主题教研活动,在一些区域和学校中出现了运用教研工具进行区校联动的调研和研训。

例如,虹口、普陀等区秉承“基于规准”的实证方法,运用市教研室研发的调研工具开展区域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采集数据,精准分析,聚焦教与学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又如,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利用调研工具,围绕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开展、课堂观察、学习任务设计、教师团队发展等工作,完成教研规准的校本化。以此为基础,应用工具全面自查学校情况,作为研究起点,明确工作计划制订、教研活动安排,并提出工具填写要求。进而,通过专家指引、同伴互助、组际交流、深度反思,改进教研活动过程,优化工具应用。当前,教研工具已经成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依托。教师已经能够自觉并较为熟练地填写工具,并利用工具改进教学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助力学校形成高质量、个性化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引导全社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健康幸福成长,有自信、有能力接受未来挑战。而上海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同样秉承该理念,在调研实践中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在近几年的一次实地调研中,调研人员曾发现某区存在小学生完成作业时间长、课外补课比例高、课外补课时间长、睡眠时间不充分等问题。约有30%的学生每天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有少部分学生需要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作业。在此基础上,一半多的学生(54.76%)还要花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完成父母布置的作业。在睡眠时间上,47.6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78.31%的学生参加了与语文、数学、英语相关的校外补习班或家教补习,每周参加补习的总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61.38%,其中23.02%的学生要补习4小时以上。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报告建议要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一步明晰年段、年级、单元、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控制学习要求,做到教学目标、内容、作业、测验不拔高、不超标。加强调研、研讨与指导,及时总结课程与教学经验,发现并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调研的最终目标应指向学生发展。无论调研的对象是什么,调研的流程怎么设定,其最终的指向是“学生发展”。而课程与教学调研的终极目标正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明确了调研目标、内容、流程和反馈方式后,调研参与者对调研工作形成了更多共识,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之前区域、学校和教师紧张心理逐渐缓解;盲目的材料准备已经逐渐有序;缺失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被忽视的管理正在逐步加强;薄弱的环节正在逐步完善……

近年来,经过市、区、校三方的积极参与,上海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不仅有效地引领了上海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了各区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也提升了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品质。更为最重要的是,通过不间断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市、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校长和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话在当下

时隔11年,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专家团队再赴金山开展集中调研

4月12日到4月13日,上海市金山初级中学校园里迎来了一支庞大的课程与教学调研队伍……短短一天半时间,50多位专家近距离观摩课堂,听课40节,涉及16门学科。听课后,专家们还分别召集学校老师展开现场教研和学科访谈,学校的会议室、专用教室里,到处是专家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身影。

11年前针对金山的课程与教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推动?面对当下新形势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一周之内,调研组深入金山各学段的中小学、幼儿园,听课、教研、访谈,与当地师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

“上一轮金山调研,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课程领导力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课程质量意识,加强各层级的质量监控,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在课程执行力方面,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幼儿发展意识,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更大提升。”据金山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室主任谢海英回忆,上轮调研之后,金山在学前教育方面有针对性地从区域层面着手,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沿着“规准”和“创生”的课程发展脉络,着力加强对“儿童立场下课程实施”的深入研究。在“区域化规范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研究”“区域化幼儿园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践研究”两个区域项目的引领下,建构了具有金山区域特点的、丰富而多样的区域幼儿园课程体系。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内涵发展与理念要求之间的落差,以及“三新”特点与优质追求之间的落差。

近年来,金山教育秉持“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核心理念,以“让课程改革更深入、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学习经历更丰富、让教育服务更优质”为总体要求,以“完善保障体系、攻关重大项目、提升教育能效”为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进,努力促成每个孩子素养的有效生长。

4月12日举行的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会议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洋强调,此次金山调研,高中学段要关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双新”背景下课时安排、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走班管理,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等。初中学段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加强初中建设工作和中考改革背景下,需关注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学改革。小学学段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减负”背景下,关注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和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建设。学前教育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幼小衔接和探索幼儿主动学习背景下,关注一日活动的结构和师幼互动。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本次调研工作要关注评价改革在金山的落实和推动情况,例如对学校绿色指标的评价,关注高中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情况,以及小学等第制评价等,以此推动评价改革;要关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场景应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难度很高,要关注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改革的经验总结;要关注命题改革,尤其关注中考改革对一线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变化;要关注教考一致背景下作业的校本化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提高作业效能,加强学校的作业校本体系建设;要关注课程教学改革所需要的保障,保障的重点在于教师和教研员专业成长的支撑力。

同行赞誉

深入调研助推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

上海这一富有特色、基于“规准”的调研,获得了《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广泛报道。该研究成果还作为“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几年,云南、贵州、厦门、大连、青岛、新疆、浙江等省市派人来参加调研。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50多位市、区教研员,曾在2019年11月全程参与上海市教研室对嘉定区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在他们看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通过坚持数十年的课程与教学调研,深入基层帮助区域发现经验、总结积累、推广传播,助推了上海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从专题调研转向整体调研,从基于经验的调研转向基于工具实证的调研,从追求工具性逐渐发展到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调研人员和被调研人员平等身份和共同参与,最终促进了调研人员和被调研人员的共同发展。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研训中心宋亚科老师,对于上海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的专业性和一贯性感触颇深。“专业性即学理在实践中的反馈与运用,上海真正做到了实践出真理,让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效果;一贯性有三层意思,一是整个架构的系统性,一是整个推进过程的有始有终,一是整个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通过参加调研活动,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理研究与实践基础上的成果势必会促进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的水平。”宋亚科说。

区域跟进

崇明:专项后续跟踪,提升区域中小幼课堂教学品质

2012年4月16日至4月20日,市教研室在崇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全面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聚焦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等内容,探讨课改深入推进中遇到的核心与难点问题。其中,针对“作业设计与布置”“教研(备课)活动的开展”“考试测验的实施与管理”等三个专项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实施了后续专项跟踪调研。

在市教研室的引领指导下,崇明教育部门通过“专项调研观察记录评价表”,实证取向的多元调研方式,深入调研分析“作业设计与布置”“教研(备课)活动的开展”“考试测验的实施与管理”等问题在教研、教学上的原因,梳理出三个项目各自内在与相互之间关联的问题链,针对三个项目各学科制定了跟踪调研与持续改进行动方案。经过几年的改进行动,目前这三个项目的品质已得到了有效提升。

曾在上海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的“主动·有效”课堂,也正是源于此。“主动·有效”课堂把唤醒和培育人的主体精神作为神圣使命,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终身受益。

“当时,我们根据课程与教学调研成果,采取了综合改进、整体推进的一系列行动。例如,开展针对性需求性的“研训教”一体的培训活动,以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在教师教学和培训活动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训在研后,通过培训来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开展‘浸润式教研’,创设特定的教研环境,使得教研主体‘泡’在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研环境中,逐渐渗透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情意。实施‘主动·有效’课堂达标与提升工程,以此撬动教育各项改革,切实优化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区域中小幼课堂教学品质。”崇明区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虹口:参考市级模式,持续推进区域高中课程与教学调研

参照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的工作模式和工具,2017年虹口区教研室制定了《课程教学调研方案》,研制了第一版的调研工具,包括听课记录表、访谈记录表、学校课程文本评价表、反馈报告表、学生问卷(网络版)、教师问卷(网络版)。教研室根据调研情况,对工具进行了调整,区分出专家版和教研员版(即第二版),2020年9月新增《校本习材(校本课程学习资料)初审表》(即第三版),持续推进区域高中课程与教学调研。

在现场调研期间,专家和教研员首先听取学校领导关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汇报,随后进行听课、访谈,查阅学校相关文本材料,并填写调研工具。区教研室工作人员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协助下,组织学生、教师填写网络问卷。现场反馈时,专家依次对学校整体的课程与教学情况进行反馈报告,随后学科教研员就学科课程与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研反馈结束后,区教研室汇总专家和教研员填写的调研工具,整理分析问卷数据,形成学校课程与教学调研反馈总报告、专项调查报告,和专家及教研员调研反馈报告文本,供学校参考。

2020年9月,虹口区教研室结合“双新”推进工作,将虹口区高中学校“课程与教学专项调研”工作主题确定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此主题下,目前完成四所高中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专项调研工作,占全区高中数1/3。据各校反馈,收到的调研反馈报告和专项调查报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有数据佐证,给予了较为详细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校长们的好评。

作者:金京泽

图片来源:受访方提供

上一篇:佛山33人上榜!省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名单公布
下一篇:北京:2022年基础教育100%的名师开设线上直播室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