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之星”效应:响当当的品牌 硬邦邦的事迹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热腾腾的方式对待生活,自强不息,他们被称为“自强之星”。如何让这群普通而不平凡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把他们拥有的精神财富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更多青年成长的榜样坐标?

  由此,2008年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应运而生。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旨在寻找中国大学校园拥有正能量的大学生。截至目前,本活动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已连续举办10届,每届直接投入资金500万元,共计5000万元。

  给普通学生成为“精英”的机会

  “自强之星”是什么?郎坤有不一样的理解,她是2010年“自强之星”的获得者。2004年,她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大学期间,郎坤坚持为武汉市一所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支教。

  大学毕业后,郎坤带领武汉理工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开始了为期1年的支教,郎坤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建立起“七彩阳光工作室”。

  从学生变成老师,1984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经成长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团委书记。据她介绍,10年间,这所学校一共涌现出3位“自强之星”标兵,7位“自强之星”获得者,获奖数量在各高校中名列前茅。

  梦想面前,没有高低之别。“自强之星”的评选,其价值超出荣誉范畴,能给普通学生成为“精英”的机会,使之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对于年轻学子来说,“自强之星”的意义在于踮一踮脚尖,就能更好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

  “我是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朱炜,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偏远山村,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主要从事网络新媒体及青年研究工作。”当听到“自强之星”活动10岁了,朱炜专门给组委会写下这段寄语。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坚信贫寒和苦难并不可怕,每一天的勤奋、坚韧和不抛弃、不放弃,最终都将成为人生中最精彩的画面。而我们每个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力量和梦想汇聚起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大。”

  如何给普通年轻人出彩的机会?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表示,在“自强之星”评选的过程中,第一要注重价值的引领,希望评选的“自强之星”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第二要注重普遍的参与,希望大家都来评价身边的“自强之星”;第三要注重品牌的价值,不能关门来办,而是要赋予其更多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榜样的力量在于“校校皆有,人人可为”

  理想是什么?新泰国剧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我常常觉得一个人的幸福就是能够一辈子想清楚,这就是我的理想,一想到这个理想,我就能热血沸腾,一想到这个理想,我就愿意为它奉献自己所有的青春才华、时间和精力。”

  韩淼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时,父亲把1万元交给她,同时留下一句话:这已经是全部了,以后要靠你自己努力了。

  进入大学的第三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选择了创业的道路。商学院大一的数学新书发错了,同学们都要重新买。由于新生所在的仙林校区比较远,没有书店,韩淼就想到了进城去批发书。

  在大学期间,韩淼曾两次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07年度获得第一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的韩淼,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团委工作。她说:“十年前是共青团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十年后我自己从事了共青团工作,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辐射和影响更多青年。”

  自强之星提出了“校校皆有、人人可为”的理念,不仅点明了开展“自强之星”活动的目标,也体现出其品牌效应。从“自强之星”可以看到榜样的力量,只要用心挖掘,每个学校都有“自强之星”,只要见贤思齐,人人都能做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但奋斗的“文脉”依旧传承。

  正如有人所言,“自强”这个主题,就像是筋骨一样不折不挠,支撑着青年五彩斑斓的梦想和远方。十年来不间断的寻访,一共产生了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0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以及近万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

  10年来,他们当中有继续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李强,有投身双创热潮的王世栋,有扎根基层的王佳明,还有报国从戎的赵泽夏……他们尽自己所能诠释着“自强之星”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的影响力在日益拓展。2016年,在青云网报名平台参加活动的有效登记人数达19364人,覆盖了全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000多家本科、专科院校。截至目前,仅新浪微博#自强之星#话题下,阅读讨论量就达到2.4亿次。

  让榜样摆脱悲情色彩

  “两个人都很优秀,到底应该选谁?”在2015年的评选中,让评委很纠结的是,一名参评大学生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但是在杭婧的成绩前面,还是“没有了脾气”。

  以一名在读博士生的身份,杭婧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两篇封面文章。杭婧在近20年来全球众多一流实验室都无法“捕捉”的剪接体上取得了突破——她和她所在的团队在3.6埃,相当于头发丝百万分之一的距离水平上,揭开剪接体的“神秘面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取得如此成就的团队。她毫无悬念地获得“自强之星标兵”。

  “自强之星”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多年“自强之星”的专家评审,一个直观印象就是评选过程中榜样的悲情色彩少了。“自强之星”在刚开始评选时,学校和评委总是倾向于比如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贫困生。如今,从科研到创业,选择的榜样越来越多样,“榜样”的内涵也因此越来越丰富。

  杜汇良认为,这既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现在国家的助学政策和各方面的保障更加完善,更体现了自强之星内涵的主动拓展,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等能力更强了,青春典型的标准也应该随之变化。

  在大学里,有的同学只是“埋头拉车”,但没有“抬头看路”,找不到未来方向。有的大学生却相反,有想法却行动力不足。“大学生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学习和发展。”杜汇良提出,一定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这是“自强之星”活动育人功能的体现。同时,这一过程中没有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大学生,有什么样优秀的学生就选谁,体现因材施教的育人视角。

  杜汇良认为,“自强之星”的变化与共青团改革紧密相关。比照自强之星活动与共青团最新的四维工作格局的内在逻辑联系,他指出,在凝聚青年方面,他认为要坚持用“自强之星”的正能量来凝聚大学生;在服务大局方面,自强之星活动有助于在大学校园中通过扶贫助困和育人来服务学生;在当好桥梁方面,“自强之星”活动作为平台,为“草根”青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强了普通青年与团组织的联系;在从严治团方面,自强之星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的品牌建设。

  “人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世界上不会有人一辈子就定好了一个目标。”俞敏洪认为,人的理想是由许许多多的小阶段性目标构建的,“就想这三五年,我的智商、资源、时间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也变成了拉动我前行的力量”。

  俞敏洪还提到要交一批好朋友,在与朋友聊天、交往中学到不同的东西,也收获人脉。“还要行走世界,去了解社会。这都是30岁之前要做的”。

  入选“自强之星”的小伙伴们,无疑是这个时代优秀的年轻人,也是俞敏洪所说的这个时代更多年轻人值得交往、关注和学习的好朋友。

上一篇:“一市独大”走到头了,城市化战略要靠这两招……
下一篇:《人民的名义》原来在这里拍摄的,这里有山有水,有吃有玩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