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评委眼中的“中师生”:看到他们,我越来越不淡定了
一、
在9月8日《经济日报》的新媒体平台上读到一篇文章《遇见那些年的中师生》。
这位教师在文章中记述了他在2018年冬天参加一次“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评审会”,遇到几位中师生。
这位老师所在的组,前后评审了40多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中师生。
这些中师生年龄普遍偏大,从出生1960年,到1979年。这位老师说,评审过程中,随着一个接一个的中师生进来,我越来越不淡定了。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当年那些最优秀的人
文章说,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农村小学师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
对于农村出身的孩子,高中不是那么好上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样的考试比现在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激烈多了,艰难多了。
一个来自县区的小学女教师,50多岁了,面色虽然说不上憔悴,但也谈不上红润,稍有点迟钝,有点呆板。当我问及她当年考取师范的经历时,她的眼睛在一瞬间闪出难得一见的神采:“我们一共320人,就考了两个,我是其中一个。”
第二部分:职业生涯的曲曲折折
如今,文凭贬值,“中师”文凭,处于学历链的最低端。许多教师为了提高知识水平,晋升职称,自学或函授专科、本科。其过程,多是曲曲折折。
一位老师,他上中师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专科文凭,最后又通过函授获得了语文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为了曲折地得到一张本科文凭,他们想了多少办法,付出了多少努力。
有一位老师说,我教了38年书,其中教了30年数学,之所以评语文高级职称,是因为这些年教的是语文。那么,为什么由数学改成语文了呢?他说:我带两个班的数学时,每天两节课两个自习,除此之外,每天一定要批阅两个班的4撂作业,后来校长看不下去了,说语文作业稍少一些,你年纪大了,去教语文吧,于是就教语文了。
第三部分:艰难地证明自己
这些中师生,他们都是多面手,毫无例外,学校需要他们带哪门课,他们就带哪门课,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游刃有余;他们不怕课多课重,无非就是多带几节少带几节的事情。
他们的表现令人动容:写了一个繁体字,被指出来之后,脸红了,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不对的。”胳膊有伤,侧着身子好不容易把字写得略高一点后,抱歉地说:“我写不到高处。”不会用电脑,用的还是自己手绘的画,羞愧地说:“我没有学会电脑。”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干不动了,首先是对自己状态的无奈和羞涩。
在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有着岁月带不走的那一缕羞涩。害羞是装不出来的。最容易害羞的人,也恰恰是优秀的人。
第四部分:“中师精神”终将不息
当了两天评委,有一点一直让我感到不好意思,自愧弗如,那就是中师生们写的字。那样一笔字,那种写字的认真劲儿,对年幼的小学生一定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们已经在闭塞的环境中呆的时间太久了,由于年龄关系和多年的辛劳,他们过早地步入了老年。大多皮肤松弛,牙齿枯落,头发稀疏,眼眶深陷。
但不管怎样,当他们一站到讲台上开再也始讲课,你就看不到一点憔悴、疲惫了。他们讲课过程中,充满了谆谆告诫充满了循循善诱,充满了爱心和关怀;语气中带了一点略显做作的“嗲”和“娇”,仔细一品,便令人热泪盈眶。
今天,虽然教师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中师生身上所具备的精神仍然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前,我有幸读到这位老师关于中师生的文章,溢美之辞让人动容。
二、
这些年来,每每有中师生方面的文章,笔者便会拿来仔细的阅读,学习。不放过文章中的每一个字。
谢新茂老师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师学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离校后,才调到另一所学校。他亲身经历了中师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废止的全过程。
他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说: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拥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而在这近乎固执的坚守中,他们自身的才华,却被他们从事的职业磨砺殆尽,成了中国当代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
“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
“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是最大的功臣。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对他们自身来说,一辈子从事中小学教育,显然是屈才。他们的素质,以中国当前的标准来衡量,绝不是一个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国家只给他们提供了当中小学教师的平台,他们自己想要在教师岗位之外,再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平台,就非常艰难了,也就只能扎根于教师岗位。一方面,是他们对个人前途的失落感,一方面,他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多少教师岗位的浸润,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内心。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尚不至于坍塌,关键是还有这批人在那里撑着。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却让中小学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与这批中师生比,又有明显的差距,让教育部门的人头疼。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选择乡村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确实又是大不幸。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这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谢老师的这篇文章,笔者曾经多次阅读,多次选用,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可名状的感动。谢老师从中师生教师的角度,给这个群体最大的宽慰与理解。
三、
同样,还有一位中师学校教师,周碧华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讲述自己那一段执教湖南桃源师范的经历,通过担任一届中师生班主任的感知,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
”因为,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
“但,读中师并非他们的自主选择,初中毕业时,只有15岁,他们顺从父母的意愿,他们都是孝顺的孩子;更多的是屈服于命运,因为家贫而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铁饭碗”。
”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智商较高的老师的培育。
“那么,一代中师生,便成为“被牺牲”的一代人。
”18岁,刚成年的年龄,中师生便被分配到各乡村小学,有的甚至到了偏远山村,一人一校,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月发放。
“中师生毕业季,传来了初中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而三年前这些同学都比自己成绩差,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剌激过每一个中师毕业生——他们毕竟只有18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
”毕业4年后,又传来初中同学某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机关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某一间破烂的教室里当孩子王……
“从考取中师到毕业分配后若干年,中师生历经数个心理煎熬期,挺过来的中师生,他们绝对都是坚强的人。
如今,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80后已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主力,他们当然感恩于大学教授的教导,可是否记得当年的小学老师?正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让你们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你们是否知道,你们当年的小学老师,本该也是科学家、音乐家、教授呀!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天真的幻想:中国政府是否该给坚守讲台30年以上的一代中师生给予政策补偿呢?或是授予一枚勋章呢?没有一代中师生的牺牲,就没有当今庞大的人才队伍。
我在中师工作八学年一学期,我深深知道,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特殊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因此,共和国应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
四、
2018年1月,一篇文章《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在网上热传,日渐老去的中师生,被文章的陈述勾起尘封太久的记忆,就如在本篇文章开头引述的故事中的那位女老师一样:“当我问及她当年考取师范的经历时,她的眼睛在一瞬间闪出难得一见的神采:我们一共320人,就考了两个,我是其中一个。”
这是多少人生命中最早的荣耀记忆,是多少人难以忘记,去永远不会再现的快乐!
一代中师生成为悲情的一代,落寞在广大乡村的三尺讲台,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一代中师生,因为人生被中是中师标签,一生都会结缘教育,人品不容质疑。
可以说,一代中师生,撑起当代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的同时,也在为国家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弘扬着最大的正能量。
这就是一代中师生,他们有着怎样的一种品质,他们用各自的行动展示了一代人,一个群体美丽的灵魂和绝世的芳华。
当你在谈论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负担越减越重的时候,
当你为孩子考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而纠结的时候,
当你相信真有老师上课不讲下课讲的时候,
当你被一位领导告诫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时候,
当你看不起老师,认为他没有教育好你家孩子的时候,
朋友,你真的了解教师吗?
你也许很惊讶地说:“现在教育问题就是多呀!”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在教师群体中那一代中师生又是怎样的经历吗?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基础,又如何成为教育的铺路石,他们用自己的奉献支撑起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这又是多么值得致敬和褒奖。
一代中师生,他们代表着中国教育的最大正能量,是当代教育领域中最可爱的人!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