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筑梦人|沈小弟:做现代教育的研究型教师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38年,对于一个坚守在乡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1981年,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我从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枫泾这座江南美丽小镇,在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开始教书育人。

入职最初的两年,我教二三年级数学。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郊县乡镇学校的教学条件不算好,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写小黑板准备例题,还要自制些教学卡片,写上数学公式、数量关系式等,这类教具让教学简单、省时、醒目。最花功夫的要数手工印刷练习卷了。钢板、铁笔、蜡纸是制版的专用工具,教师一字一字地刻写,往往需要个把小时才能完成一份八开大小的蜡纸;刻写好的蜡纸得手工印刷,通常印一张练习卷要刷三下,刷少了,不能刷遍蜡纸,刷子从蜡纸固定的一边向另一边刷,刷过后,利用油墨的粘性,用刷子粘住未被固定的蜡纸一边掀起,另一只手则将练习卷抽出,一张练习卷算是印成了。就这样,一下一下地刷,一张一张地抽,直到手工印刷完所有试卷。

现代生活中,“纯手工制作”算是一种时尚,因为它匠心可鉴,这样想来,当时的卡片制作、手工印刷倒也让当年我们这代教师心生几分得意了。

1993年9月,我来到了镇上的学校——枫泾中心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时任的校长是一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改革者。开学报名时,我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推出了学生选班举措。学生选老师,可满足家长诉求,还能提升教师的內驱动力,可谓一剂治校良方。问题是,我初来乍到,哪位家长熟悉我,了解我?不熟悉、不了解,又何来信任呢?结果可想而知,选择我的寥寥。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枫泾中心小学九三届六年级(7)班,在我这位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启了小学最后一学年的学习之旅。之后的工作,是我从教生涯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为建设聚心凝力的班级集体我得想办法,拓途径;为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我得勤培育,多用心;为“培优解困”工作我得找出路,寻对策……工作忙碌但不曾忙乱,进程艰难但没有畏难,抓牢基础,加强个别辅导,鼓足劲,加油干!我终于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全班学生顺利通过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毕业考试。在新一轮的学生选班时,我也拥有了不少“粉丝”,“家长群”里也赚到了人气,心里便有了极大的安慰。

世纪之交,我已有二十年教龄,算是成熟型教师了。此时,迎来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发展期,于是,我又加入了学历进修、专业提高的行动者行列。

从一个“教书匠”转型成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型教师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理论学习,还需不断实践,学校组建的教科研小组给了我专业成长的机会。最初的一个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策略研究》,被列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绿叶计划”。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教科研室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课题组开启了教学研究之路:没有资料,我们成了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的常客。缺乏专业知识,就看书学习、请教专家;白天忙于工作,就利用晚上时间探讨各种问题。凭着一股子的劲,课题组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项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获得了时任市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李静艳的关注,她来到学校予以指导,使我们的研究更富有成效。之后,课题组又将研究成果编写成师训教材,成为区“十五”期间教师职务培训自编教材系列丛书。

之后几年,我负责学校承担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的研究,还参加了区教科研重点课题《小学主题式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项目的研究。我撰写的论文《地域文化是生活作文不竭的源泉》获得了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枫泾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当以责任与努力回馈,且无怨无悔。而今的我,已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奋斗了38个春秋,是名副其实的老教师了,“风华正茂”已远去,“耳聪目明”也是奢望,但作为一个教育人的追梦之旅,仍然在路上。

沈小弟(金山区枫泾小学教师)

上一篇:北京88亿再推三宗限竞房 建筑控制总规模近38万平
下一篇: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新东方专场)成功举办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