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科目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供参考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选择题

  1.课程的类型:内容属性:学科课程(知识)、活动课程(杜威、兴趣、需要)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型:以儿童生活、经验

  学科型:科学、知识为核心

  社会型:社会问题为核心

  实施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开发主体:国家课程(教育部)、地方课程(省教育厅)、校本课程(老师)

  任务:基础(“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基”—--读写算)

  拓展(开拓视野)、研究

  呈现形式:显性课程(计划内)、隐性课程(计划外)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理想的课程:专家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的课程:教师领悟

  运作的课程:教师实际实施

  经验的课程:学生

  2.斯宾塞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3.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巴格莱、布鲁纳

  活动/儿童中心:儿童、兴趣、需要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中心:社会问题

  布拉梅尔德

  4.课程内容/课程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教育教学

  核心:教学科目的设置

  课程标准:学科

  核心:课程目标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教材:核心:教科书(核心:课文讲义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5.教材的编排形式:纵向/垂直组织:逻辑顺序、由浅入深

  横向/水平组织:打破知识体系、并列

  直线式:不重复

  螺旋式:重复

  6.编写教科书的最基本要求: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7.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8.课程资源的分类:来源:校内、校外

  存在方式:显性、隐性

  功能特点:素材性、条件性

  性质:自然、社会

  9.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知识

  10.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泰勒:目标(最重要)、内容、方法、评价

  1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忠实执行课程计划)、

  相互调试取向(计划与实际的双向互动改变)、

  缔造取向(即兴发挥)

  12.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重目标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重结果

  理念

  1.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

  课程结构观:均衡性(课程比例)、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学生方式观:自主、合作、探究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管理观:国家、地方、学校

  课程结构(识记)

  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高中:分科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性质: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三级管理

  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全体、尊重差异)生成性(重过程)、自主性(自由选择)

  评价观

  1. 评价标准分层化---------多一把尺子就多,就多一个好学生

  简答题

  1.编写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突出基础教育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妥善安排教学体系,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力求整齐美观、图文并茂、牢固耐用、便于携带等

  2.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据已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3.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主题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简介82623
下一篇: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5篇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