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历史回顾:伊斯法罕向全国施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1-31
手机版

  迁都伊斯法罕的原因

  伊朗历史回顾:伊斯法罕向全国施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阿巴斯大帝继位后不久便迁都伊斯法罕,这次迁都从地理位置上观察跨度非常大,加兹温近里海南端,靠近今天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而伊斯法罕位于伊朗高原的腹地,这既代表着王朝政权实际上已随着首都位置的迁移而迁移,也意味着中央权力不再被限制于西北一角,而是通过首都本身具备的中心位置覆盖全国。

  伊斯法罕波斯文化底蕴深厚,对萨法维王朝建立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深远影响。事实上,迁都伊斯法罕的原因相较于萨法维王朝前几次迁都历史都要复杂些,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最具支配作用的依然是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特别是历史文化因素。同时,影响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的次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伊斯法罕自身相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雄厚的经济条件等。

  

  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是政治因素为主导的结果,而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因素则是共同为巩固政治统治而发挥作用。因此,在分析迁都伊斯法罕原因的部分,将围绕着政治因素,结合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人文基础、地理环境等领域进行详细的剖析。从政治统治角度出发,迁都伊斯法罕是阿巴斯一世企图牵制和彻底消除基兹尔巴什势力的重要步骤。

  王权与部落权力的平衡

  尽管塔赫玛斯普一世重掌政权后通过迁都、培养新军等措施暂时遏制住基兹尔巴什和土库曼部落的权力扩散,达到了王权与部落权力的平衡,但是经过伊斯玛仪二世和穆罕默德·科达班达两代庸君政权交替后,基兹尔巴什和土库曼贵族的影响力依然在伊朗高原上蔓延。阿巴斯一世对基兹尔巴什的积怨很深,一方面是深受其父穆罕默德·科达班达统治时期屡败于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对基兹尔巴什和土库曼部落彻底丧失信任。

  

  科达班达在位的十年与奥斯曼帝国的征战不断,而经过萨法维王朝内战后,王朝内部的军力被消耗殆尽,尽管扶植了新军,基兹尔巴什仍是对外作战的主力。最终主力军内部分裂、战斗气势衰败导致萨法维王朝在1578年的彻尔德尔战役中接连丧失格鲁吉亚、高加索等地区。

  随后冲破波斯西部防线,顺利地占领了阿塞拜疆的希尔万。而波斯军队的失败并未止步于此,1579年—158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克里木半岛的克里米亚汗国的支持下,两大军事力量共同向波斯发起进攻,夺取了王朝统治下的阿塞拜疆以及整个帝国西部地区。

  截止到1587年,萨法维王朝里海南部至波斯湾北部的领土全部被奥斯曼帝国攻陷,萨法维王朝剩余的疆土基本被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团团包围住,萨法维政权岌岌可危。另一方面,阿巴斯一世的母亲及其兄长哈姆泽·米尔扎(Hamzeh Mirza)在对抗基兹尔巴什时惨遭陷害,也引发阿巴斯一世的不满。

  

  因此,他认为必须一改前人对部落的统治模式,要彻底消除土库曼部落的霸权,削弱所谓的“基兹尔巴什建国论”的意识形态,打造“热爱沙赫”式的团结,将权力集中于沙赫之手,实现臣民对沙赫的完全效忠。

  行政体系与官职体系的改动

  阿巴斯一世重新改革了行政体系,整顿了宫廷内部的官职体系,铲除了大部分基兹尔巴什的任职,重用古拉姆和波斯文官,做到了既削弱了基兹尔巴什在宫廷中的权力,增加新式军队古拉姆在宫廷中的比重,又兼顾扶植波斯文官促进萨法维王朝与本土波斯文化的融合,据史料记载,古拉姆在阿巴斯大帝统治的中晚期担任埃米尔的人数逐渐增多,萨法维王朝史上最出色的89位埃米尔中,曾有约15位是古拉姆出身。

  因此,这一政策有力地打击了传统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精英阶层,重建了萨法维王朝内部的制度体系。另外,为了削弱基兹尔巴什在宫廷的影响力,他将大批基兹尔巴什的军事力量重新部署在东北边境和西北边境,分别建立起抵御乌兹别克汗国和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防御屏障。

  

  除了从政治和军事上限制和打击基兹尔巴什和土库曼贵族以外,阿巴斯大帝在后期的统治过程中效仿其祖父塔赫玛斯普一世迁都的策略,将象征国家权力中心的首都再次南移至王朝的中心位置——伊斯法罕,在地域上根本地远离反动势力的源头。

  实际上,阿巴斯一世将基兹尔巴什势力迁至边陲作为防御手段,一方面通过战争侵蚀他们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为在政治中心培养古拉姆新军设置了保障。其次,迁都伊斯法罕是阿巴斯一世个人意愿和政治野心的体现,而伊斯兰历千禧之年和制服努克维塔派为迁都提供了契机。1591-1592年是伊斯兰历的千禧之年,许多极端的异教徒企图破坏宗教秩序,其中以努克维塔派(Nuqtavi)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派最为激进。

  努克维塔派的势力范围遍布全国,尽管不断遭到镇压,在主要城市还是聚集着强大的领导团体。以阿巴斯统治前期的首都加兹温为例,该城的努克维塔派比较复杂,以达维什·霍斯劳(Darvish Khusraw)领导的极端派吸引着来自沙姆鲁、乌兹塔基鲁部落的“红头军”势力的加入,代表着土库曼部落对萨法维政权的消极态度。

  

  随后,阿巴斯大帝组织军队进入加兹温抓捕达维什和异教徒,对他们进行严苛的审判,彻底清洗了努克塔维派在加兹温的残余势力,也意味着阿巴斯一世对挑战正统十二伊玛目派的极端宗教派别是无法容忍的。

  就阿巴斯一世个人而言,除去对奥斯曼帝国的恐惧以及土库曼部落的不信任等政治因素外,导致其将首都从加兹温迁往伊斯法罕的动机更多的是在大环境的变化下,他希望能够在波斯帝国的中心位置重建沙赫的最高统治地位,这使他决定做出改变。

  因此,他选择了伊朗高原的腹地城市——伊斯法罕。同时,也不可低估阿巴斯一世对伊斯法罕这座城市的喜爱,在确定迁都伊斯法罕之前,阿巴斯大帝只去过一次这座城市便被深深吸引,随后在此生活了四个月之久。

  年轻的统治者对这座颇具历史感、神秘感的城市充满幻想,作为新一代帝王,他希望在这片热土上施展自身的艺术才华,将重建伊斯法罕首都的地位视为其统治功绩的具体表现,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为瞩目的城市之一,而最终通过修缮伊斯法罕的传统建筑、新建清真寺、国王广场、巴扎市场等城市建设工程也实现了这一目标。

  

  最后,真正实现萨法维王朝多民族国家统一、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融是影响阿巴斯大帝迁都伊斯法罕的最关键因素。阿巴斯一世试图采取各种措施淡化土库曼部落对王朝政权的影响,致力于将土库曼部落文化融入伊朗本土的波斯文明当中,实现去突厥化、立波斯化的统一局面。

  因此,继阿尔达比勒、大不里士、加兹温后,首都的选择更倾向于深入伊朗高原的心脏地带——伊斯法罕便成为萨法维王朝最后一任都城的选择。作为伊朗历史上典型的传统波斯城市的代表,伊斯法罕不仅深受波斯文明影响,而且是一座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古城。

  因此阿巴斯一世将政权中心从土库曼部落根基深厚的西北部迁至波斯文化底蕴深厚的中部地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事实上,萨法维王朝建国百年之际仍然存在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问题。

  

  尽管萨法维政权已经扎根于伊朗高原,但是就萨法维王朝而言,将其定义为国家则意味着拥有固定的、国际公认的边界,以及共同的语言和军事垄断中心,而上述要素在早期萨法维王朝是存在问题的。

  以语言为例,早期沙赫和基兹尔巴什都倾向于讲土耳其方言,伊朗本地人(塔吉克人)则使用波斯语进行交流,而王朝既定的信仰——什叶派则主要使用阿拉伯语。这从侧面反映出萨法维王朝内部文化的多样性,但这也意味着要成功打造多民族统一国家必须确立具有主导性的政权和主流文化。

  总的来说,伊斯法罕作为历史悠久的历史古城,在建筑、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领域都保留着波斯文明的特色,以这座腹地城市为首都,不仅在地缘政治上保障了中央政府的稳定,发挥伊斯法罕中心地带的地理优势向全国施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也能够满足阿巴斯一世希冀于重归波斯文明的夙愿,打造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高度融合的帝国文化。

上一篇:保障“应考尽考” 各地各考点守护硕考生的追梦路
下一篇:96110给你打电话,一定要接听!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