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六地”精神 《英雄之城》系列微剧第六集《永不褪色的记忆》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英雄之城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

  抗日战争起始地? ? 解放战争转折地

  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

  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雷锋精神发祥地

    六集系列微广播剧《英雄之城》是由沈阳台沈阳原创基地牵头组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广电视听联盟联制联播的作品,是在辽宁省广播电视局和沈阳市委宣传部联合指导下,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生动讲述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故事的创新创优之举。

  《英雄之城》系列微剧共集结了两支优秀的演播队伍。一支是囊括“金声奖”“金话筒奖”,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的沈阳原创基地资深主播队伍,另一支是在今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全国声优大赛中一举拿下十三项大奖的全国总冠军团队。本系列作品演播生动、音效丰富,音乐细腻感人,达到国家级精品广播剧水准。

  通过六集微剧,您将听到辽沈热土的风骨与气魄,听到那些虽年岁久远但依然铿锵的山河壮歌,听懂厚植在辽沈人民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和英雄情怀。

    永不褪色的记忆

  本集请听

    本集微剧主要演员

  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1948年11月,沈阳这座经历了战火与硝烟的城市终于迎来了解放。解放后的沈阳接到了新的使命,就是恢复军工生产,为支援全国解放提供保障,“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激越的时代口号。一时间,工人们直接住到厂里,不分昼夜地清理厂区、检修设备。沈阳工业人的付出和忘我,让这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奠定了沈阳“共和国工业奠基地”不可撼动的位置。沈阳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新中国的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数百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诞生在沈阳。

  1950年,制作新中国第一批国徽的任务秘密下达到沈阳,交给了第一机器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这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为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工厂推举了以共产党员、铸造车间大型工段工长焦百顺为组长,十几名技术尖子为成员的铸造攻坚团队。

  历经多次实验,克服层层难关,1951年4月,焦百顺和工友们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1951年5月1日,在人们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焦百顺等人的名字也被刻在国徽的背后,成为沈阳工业永不褪色的记忆。

  如今,沈阳这座英雄的城市,也续写着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主创团队在沈阳工业博物馆采风

    主创在沈阳机床展览馆采风

  主创团队

  沈阳机床展览馆采风视频

  主创团队接受《视听你我他 》节目采访

    劳模精神? 榜样力量

    全国劳模焦百顺

  焦百顺是剧中焦班长的原型。沈阳解放后,焦百顺担任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大型工段的工长。当时,机器一厂在铸造技术上虽说有名,但生产条件却是很艰难的,不仅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技术上也存在很多难题。要完成国徽这种高精度铸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铸造国徽的两道关键工序是做模型和浇铸金属液。刚开始时,做出的模型图案模糊,麦稻穗的粒不鼓、芒不显。焦百顺就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经过多次实践和摸索,终于做出了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的合格模型。

  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用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

  1951年4月,焦百顺和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硬是凭目测、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

  焦百顺不骄不躁,在“一五”时期工厂改建中刻苦学习技术,不断创造新成绩。他试验利用新技术铸造成功1A62床身铸件,试铸成功水平尺铸件,主动承担试铸空气缩机气缸的任务,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

    全国劳模赵国有

  赵国有是原沈阳第三机器厂的车工,也是当年东北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缔造者。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场景,工人们纷纷站出来,以主人翁的意识挑起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担子。以往厂子里加工一个塔轮需要8小时,可是冒出一个不信邪的车工赵国有,硬是想把这个纪录给打破。

  赵国有一头扎进车间,和时间较上了劲儿:利用“走刀”时间跑步去厕所,为做好下一个工序做准备;下了班还继续干,有时忙起来连家也顾不上,干脆留宿在厂里,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在岗位上争分夺秒,和时间较劲儿,让赵国有有了不小突破,但是不满于现状的他始终觉得还有上升空间。转变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才是提速增效的关键法宝。思路打开的赵国有决定对工具进行改进。摸索中前进,一次次改进工具,把加工时间缩短一大截,先后创造2小时20分、1小时16分的纪录,最终,仅用50分钟就车完一个塔轮。

  赵国有“50分钟车一个塔轮”的消息,在全厂引起了轰动,许多人跑来赵国有的车间“围观”。有些脾气倔的人直接发起挑战,非要和赵国有较个高下。但赵国有从不私藏技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自己干还不够,他主动团结和带动其他工友聚在一起“捣鼓”工具,探讨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下,东北工业部、东北总工会号召全体职工向赵国有学习,开展“新纪录运动”。半年时间创造出2万多个新纪录,使东北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2%。

  1950年9月,赵国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代表全体英雄模范向大会致辞。

    全国劳模马恒昌

  马恒昌1907年出生。曾经是齐二机床一个车间的普通组长,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曾任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中国工会第八届、第九届执行委员,齐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齐第二机床厂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等职,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48年入沈阳第五机器厂当工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在授旗会上,他带领的小组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组长。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在2000多道工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动套扣、联合车刀、带窝顶尖等109项国际先进经验。

  回顾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还是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洪流里。一代又一代劳模,奋斗自强、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用坚强的臂膀支撑起共和国工业的门户,为沈阳成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提供精神动力。

    学习强国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广电视听联盟平台

  云盛京、喜马拉雅、蜻蜓FM等

  视听头部平台矩阵播出

上一篇: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第六届“迎新杯”新生篮球锦标赛顺利收官
下一篇:中职与五年制高职有哪些区别?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