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两位天才美少女,曾坚称学成报国,最终却全部嫁给了美国人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为了与世界接轨,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施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了大城市,用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我们神秘的东方文化。

  

  回首当年,这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精神抖擞的莘莘学子们,在踏上远赴重洋的路途之前,都曾许下学成报国的诺言,可后来,这些留学海外的天才少年,又有多少人真正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回国发展呢?

  而田晓菲和黄思路这两位北大天才美少女,就是当初留学大军中的成员,她们都曾是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都曾在出国之前留下了学成报国的许诺。

  

  可最后却都纷纷留在了海外,但是,即便生活经历如此相似,可她们二人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

  她们是谁?她们的经历有何不同,她们各自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传奇才女——田晓菲

  田晓菲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田晓菲的爷爷田继光是民国时期的有志青年,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田继光生前曾极其向往出国留学,怎奈家中尚有年迈老母需要奉养,只好放弃留学机会在家尽孝。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地日伪政权希望与田晓菲的爷爷进行合作,结果被他断然拒绝,最终日本人将其关进监狱,田继光也于民国二十七年死于狱中。

  田晓菲的爷爷一生都未能成功留学,这成了这个田家的一大遗憾,而爷爷的这种遗憾,也为田晓菲日后留学美国埋下了伏笔。

  

  田晓菲的父亲田师善是山东大学的高材生,同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诗人和作家。

  而田晓菲的母亲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文字工作者,夫妻二人共同为女儿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文学学习氛围,以至于还在上小学的田晓菲,就已经熟读了《古文观止》、《唐诗宋词选》、《论语》、《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古代汉语》这类连高中生没有读过的书。

  这些贯通文史的阅读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田晓菲的内心之中,慢慢生长成了田晓菲热爱并沉浸于中华文化的最初动力。

  

  5岁那年,田晓菲用她那稚嫩的小手拿着铅笔在纸上写出了“我热爱大地、爱爸爸;我爱蓝天、爱妈妈;我爱我的家”这样的诗句,田晓菲的父亲田师善看到女儿创作的诗句后心情大好,不由得感慨道:“我们家晓菲真是个天才!”。

  而就是这样一句无意中的赞美,却让年幼的田晓菲第一次体会到写诗的快乐,在快乐的驱使下,田晓菲开始爱上了写诗,并在此后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此后,每逢周末,田晓菲的父亲都要在家里开展一期诗歌鉴赏会,目的就是培养女儿写诗的兴趣,提高她的文学素养。

  

  会上,田父会和女儿一同创作诗句,之后统一交给妈妈赏评。在这种为女儿“量身定做”的比赛中,田晓菲的胜率自然比爸爸更高一些,而田母在给予女儿表扬的同时,总会启发她“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描写呢?”这时年幼的田晓菲就会撅着小嘴、皱着眉头,一溜烟地钻进书房认真思考,有时一“泡”就是整个下午。

  任何付出都会换来可观的回报。虽然田晓菲的童年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般充满欢声笑语,但埋头苦学换来的却是她远超同龄人的文学素养。

  

  1981年,年仅10岁的田晓菲出版了属于自己的小诗集——

  《绿叶上的小诗》

  以及《快乐的小星》,立刻在文坛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一夜之间,田晓菲就被冠上了“儿童小诗人”和“文学新人”的称号。

  1985年,凭借在两部诗集中所表现出的优异才能,年仅14岁的田晓菲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使她成为了当时年纪最小的“北大学子”。

  如果说在家学传统影响下的田晓菲感受到了以古典作品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魅力,那么在北大求学的田晓菲,则体会到了以北大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特色。

  

  北大精神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由北大师生实践得以爱国、奋进、平等、自由、包容、共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品质。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1987年,为迎接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田晓菲在原创文章中以这样华丽的词藻展现了她对北大精神的向往。后来,这篇名为《十三岁的际遇》的文章还被录入了国内中学语文的教材之中,成为了田晓菲的代表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向一位中国女孩敞开了大门,而这个幸运的姑娘,就是20岁的田晓菲。就这样,田晓菲怀揣着远大的梦想、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前往美利坚的航班。

  

  临行之前,田晓菲曾为世人留下诺言,承诺自己一定会在学成之后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余生。

  但是,几乎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田晓菲的这句诺言,会因一个人的出现而烟消云散,这个人就是田晓菲在美国留学时候的老师——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乍一听会让人以为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是,这个名为宇文所安的男人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当时宇文所安是哈佛大学的老师,而田晓菲是一名学生,宇文所安被这个中国女孩深深吸引。

  此后,对中国诗词歌赋的喜爱让宇文所安和田晓菲渐渐走到了一起,从李白、杜甫,到白居易与欧阳修,两人几乎无话不谈整日黏在一起,在这种频繁且近距离的接触中,爱情的火花终于在两人的内心中迸发开来!

  在田晓菲即将毕业之际,宇文所安向田晓菲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这个美国男人比田晓菲要年长25岁,但是年龄上的差距并没有为她们带来沟通上的隔阂。

  

  田晓菲知道,她爱眼前这个男人,她并不在乎这个男人是中国还是美国人、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只要和他在一起自己能够体会到幸福,这就够了。

  1999年,宇文所安在纽约迎娶了他美丽的新娘——田晓菲。婚后,田晓菲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取得了美国绿卡,跟随着丈夫的脚步在美国定居,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2006年9月,年仅35岁的田晓菲成为了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美国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就连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都不由得惊叹道:

  “她(田晓菲)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才女!”

  可是,跟田晓菲相比,另一位不顾一切,嫁到美国的北大才女黄思路,就显得有点令人唏嘘……

  小小“通才”——黄思路

  “为了明天,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玩,时刻培养自己的能力,做个‘通才’、‘博才’。”

  1996年2月,在福建省少先队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年仅13岁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黄思路,当着众人的面“夸下海口”,说自己将来要做一个“通才”、“博才”。

  

  当黄思路发言完毕后,台下的观众竟一致为她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些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眼前这个阳光、活泼的小姑娘,未来一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通才”,关于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

  1983年,黄思路生于福建福州。黄思路的父母对于女儿的教育问题都十分重视,黄思路刚刚过完3周岁的生日,她的母亲王晶就把她送进了幼儿园。

  进幼儿园的第一天,黄思路和其它对一次上学的小朋友一样,哭着喊着要“找妈妈”。幼儿园的老师看黄思路的年纪实在太小了,就把她送回了家里。

  

  王晶见状十分生气,竟“狠心”地将女儿关在了家门之外,责令她回幼儿园上学去!

  小思路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吓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门后的母亲听见女儿撕心裂肺地哭喊,一时间竟也不由得眼含泪花。

  可是,她明白,如果这次让女儿回家,那她就知道了“哭喊”是可以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如此一来,下一次再想给她立规矩,就难办了。

  想到这些,王晶一咬牙、一跺脚愣是没给女儿打开家门,黄思路见自己的哭闹没有效果,就略带哭腔的央求妈妈“送路路回幼儿园去,好吗?”

  

  怎料妈妈竟然严厉地呵斥道:“还是你自己回去!路又不远,放学了,妈妈自然会去接你的。”

  黄思路又是一阵嚎啕大哭,罢了见妈妈纹丝未动,只好灰溜溜地走回了幼儿园。

  从那以后,黄思路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哭喊达不到目的,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要自己勇敢地去面对”。

  黄母这种看似狠心的举措,却无形之中培养了女儿坚强的意志,正是因为这种品质,黄思路在同学之中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1996年,黄思路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荣誉称号,并且获得了华兴青少年奖励基金奖。

  三年后,黄思路由宋庆龄基金会选入《中国少年榜》,并亲自在上海儿童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以后,黄思路便以“天才少女”的形象走进了公众们的视野。

  当年有媒体记者问黄思路:“你是不是天生就如此聪明?”

  黄思路却回答说:“我的智商一般般,并没有比别人聪明多少,我学的东西都是爸妈和老师教的,无论是谁,只要肯学,都可以学会。”

  

  1998年,带着“天才”光环的黄思路,有幸随着福建省中学生代表团出访日本,正是这次来之不易的出国机会,让黄思路大开了眼界,国外的文化魅力对她产生了强烈的诱惑。

  于是乎,一颗出国留学的种子,渐渐地在黄思路的内心生根发芽了。

  1999年9月,黄思路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取了美国爱斯本音乐学校全额奖学金,进而有机会可以赴美学习古典音乐,在美国,黄思路受到了高人指点,竟以16岁的年龄通过了钢琴十级的考试。

  

  2001年,黄思路考入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但她本人却并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她在上学期间,又修了“新闻传媒”和“金融经济”方面的课程。

  那时候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楼里,永远也找不到黄思路的身影,但是在新闻传媒系的教室中,却可以发现这位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对此,黄思路给出的解释是:

  “我不喜欢国际关系专业,学起来会很累,所以我索性就不去上课了。而这两个专业是我感兴趣的,所以学起来并不觉得累。”

  

  黄思路虽然嘴上说着“不去上课”,但是她的专业课程并没有因此而落下。2005年,黄思路同时拿到了“国际政治学”、“经济学”、“艺术学”三个学位证书,以三个学位的傲人之资从北京大学毕业。

  2006年,黄思路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留学机会,哥伦比亚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可是,黄思路的家庭条件太过普通,父母的积蓄无法支撑她的留学生涯,所以黄思路一度想要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而当得知黄思路家庭上存在困难时,北京大学及其师生纷纷向黄思路伸出了援手,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黄思路凑够了学费,终于踏上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黄思路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一到美国她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很快她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的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黄思路原本想着回到祖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个白人男子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她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这个美国白人对黄思路展开了疯狂的爱情攻势,黄思路此前将心思全部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从来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爱情”,面对白人男子的糖衣炮弹,这个来自中国的天才少女,最终还是成为了他爱情的俘虏,缴械投降了。

  

  与美国丈夫结婚后,成为美国媳妇的黄思路自然打消了回国的想法,留在了美国一心一意的相夫教子。

  可惜,黄思路的婚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幸福,由于她与丈夫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人最终选择了协议离婚,鉴于黄思路的诉求,法院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她。

  2021年,受到美国疫情的影响,黄思路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福建,由于在上大学期间接触到了基督教,所以现在的黄思路经常会带着孩子去教堂做礼拜。

  

  在福建车水马楼的喧嚣闹市中,这个昔日里的“天才少女”也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为了自己孩子而不辞辛劳。

  当年得知田晓菲选择留在美国的消息后,有很多人都说她“贪慕虚荣”,是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可又有谁知道,早在200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为田晓菲发来了特快专递,以高额的年薪以及终身副教授的条件请田晓菲去任教,可是她却断然拒绝了这块奶油蛋糕。

  

  因为在她看来,没有相对自由度的来研究传播中国文学不是她的追求,此外新泽西州离纽约太远,她不想和丈夫“天各一方”。

  无论是田晓菲,还是黄思路,她们选择留在国外的原因都是因为爱情,因为自己的追求。田晓菲在国外依然在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者努力,黄思路在美国也依然没有放弃向外国人传播我们中国的美好。

上一篇:北华大学3名教师入选高校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年度人物
下一篇: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2022招生简章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