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夫妇耗费350万,隐居深山11年,富豪同学见了感慨大哭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

  文 | 读书君

  一千六百多年前,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写下了一首《桃花源记》,让人一直传颂到至今。

  时至今日,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憧憬着那田园般美好的生活。

  不过,憧憬归憧憬,很多人并没有勇气去做这事。

  毕竟,“隐士”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今,若非没有一定的耐力和财力,又怎能做到像千年前的修行者一样,可以做到怡然自得,无所顾忌?

  不过,今天,本文要讲述的这位现代主人公,却可以说是真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不惜所有,也要“开山劈地”,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的修仙者,此人便是北大学霸级教师王青松。

  归隐后的王青松生活照如果不提,你很难想象,北大高材生怎么会与务农联系到一起,不过,它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且还让人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

  王青松,河南人,1957年生,北大学士、硕士毕业生,(还是北大哲学系89级汤一介博士第一名未读),毕业后曾留校任教。

  在外人眼中,王青松是一个厉害的人物。

  比如,他记忆力超群,一天能把500多个电话号码,对号入座记下来;一段文不加标点的古汉语,仅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除此之外,他还是无数人眼中的“老大哥”。小他6岁的唐师曾回忆调侃道:

  “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是的,他有着光鲜的履历,杰出的才华,举手投足间都足够让人敬重。

  按理来说,如此优秀的人才,毕业之后的人生,应该是平步青云,混得绘声绘色的。

  然而,令人不曾想到的是,这位北大天之骄子,突然有一天,了无音讯地消失在了众人视野中。

  对此,不少人都纷纷猜测,

  有人说:他出国了……有人说:他出家了……更有人说:他自杀了……总而言之,猜测不断,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去了哪里,是死是活。就这样,北大风流人物,学霸教师人物,从此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说起王青松的突然离奇“失踪”,得从一次偶尔时机说起。

  王青松从小生活的故乡,和著名的白马寺区相离不远,为此,他时常有机会到寺里转悠,看看习武修行之人,听听佛教、道教思想啥的。

  而谁曾想到,这会成为他人生转折的一大改变。

  1985年,王青松北大毕业出来后,因为才华出众,被留校当了老师。

  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搞得轰轰烈烈,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少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如“qi功”养身掀起。

  而恰巧北大也刚好开设有养生学课程,加之王青松早年在白马寺里受过传统佛道教等哲学文化熏陶,且有些武道之术,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养生学的授课之师。

  后来,因为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王青松瞄准了市场商机,趁热打铁,在校外另外开设了学习班。

  此外,他还经常到武汉、新疆等全国各地去演讲授课。也正因为如此而名声大噪,人送“石松大师”。

  最后,王青松凭借着“qi功”授课而挣了几百万,名利双收,且还收获了爱情。

  王青松的妻子名为张梅,和王青松一样,皆为高材生,在高校任教。

  两人在养生课上结识,因为趣味相投,都喜欢探讨养生问题,加之三观理念相合,在日渐相处中,便渐渐地走到了一起。

  1993年,王青松和毕业后到北大英语系任教的张梅结为了伉俪(两人相差12岁),并被分到了未名湖畔镜春同74号的一处房子。

  不过,婚后没过几年,两人在事业上均遇到了挫折和打击。

  1990年,“qi功”遭到整顿,受此影响,王青松开设的养生班日渐衰败,无人问津。而妻子张梅也因评职称评不上而犯愁。

  1994年,心情低落的两人,决定以另外一种新的方式生活,那就是远离闹区,归隐山居。

  决定进山时,王青松将当时学习班学员登记的,将近15万本名册,以及四五千张各种私人照片全都烧了。

  或许,那是一种对过往生活的告别,也或许是对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然宣告。

  总而言之,他和妻子抛开了一切,毅然选择了进山。

  当然,两人选择归隐田园,并非是一时冲动,贸然选择的结果。

  其实,早在两人还未决定离职之前,就曾在北京与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区,租借着十亩地,开启了自己的“农耕生活”。

  根据王青松夫妻二人回忆,

  “从1985年起,我们就不再喝北京城里的水了,吃的蔬菜也是学生从香山送来的。后来从自家院子里开辟土地自己种菜,现在那地的轮廓应该还在。”

  更甚者,两人所用的醋,也是自己亲自酿造出来的。

  而说起不再喝北京城里的水这事,据说当时王青松为了能将郊区的水运回京,还特意把自己豪华轿车上的副驾座位都给拆了下来。

  最初还未辞职的两人,经常需要坐5、6个小时的车赶到学校上课,而一上课就会耽误种庄稼的事儿。

  于是,在1998年,妻子张梅选择了辞职。2年后,王青松也接着辞了职。

  最终,两人完全抛弃了一切,进山归隐。

  为了开荒种地,两人承包了2500亩荒山,租期50年,租金约20万。

  从文明到蛮荒,其人生之路走得有多艰辛不言而喻。

  不过,远离城市,远离喧嚣,少了勾心斗角,少了房价物价烦恼,夫妻两人,每天过得却是十分充实。

  两人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勤忙碌着。

  为了自给自足,他们在每一块地上种上了应季的农作物,如红薯、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以及青椒、番茄、白菜、苹果树、杏树、枣树等不同种类的瓜果蔬菜。

  除了种植庄稼作物,两人还养了许多的家禽、牲畜,如鸡、鸭、猪、骡子、牛、羊等。

  从农作物到家禽牲畜,整个构成了一个完整纯天然的生态链。

  当然,上千亩地,光两人肯定是打理不过来的,为此,农忙的时候,他们偶尔也会雇佣少量的工人帮助。

  但是,他们对工人提出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如不允许进入他们的房屋,不允许抽烟,晚上不能在山上过夜等。

  平时吃喝拉撒用过的东西,也要求工人们带出去,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环境完全纯天然无污染。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王青松曾说:这里唯一的污染,是偶尔飞过的飞机……

  的确,夫妻二人基本上把能够做到的避免环境污染的事情都做了。他们除了对工人们提出要求,也对自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如洗衣、洗澡、刷牙,从来不用洗衣粉、肥皂、牙膏,取而代之的是纯天然无化工添加的皂荚、草木灰等洗涤替代品。

  建房子,也是用石头打造,吃饭用的筷子,也是用打完粮食剩下的秸秆制成的,零污染。

  平日里吃饭,无需购买也无需特制饭桌,屋外石磨边的平台,随时随地都能充当桌子。

  更甚者,就连张梅怀孕生孩子,也是由王青松亲自接生,尽管当时的张梅,已经35岁,担心难产。

  因为不想让孩子被“污染”,除了不去医院生孩子,就连最初怀上孩子时,消息都不允许泄露出去,要求进来干活的雇佣们保密,每人多给他们100块钱,“因为议论多了会污染孩子。”

  从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到后来的三口之家,王青松夫妇一家,生活过得虽然清贫,但是却真正地活出了自我,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宁静美好的生活,也终有被打破的时候。

  2011年,王青松和张梅生下的儿子,一晃眼已经长成了“小大人”。

  在山上,虽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是偶尔也能听听收音机信息。每次,看着儿子听着收音机里的信息,而表现出的高兴憧憬的样子,王青松都会感到愧疚。

  孩子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尽管母亲教授给他的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已经够丰富多彩。

  最后,思前想后,考虑到儿子的教育问题,夫妻二人决定,重返社会,给儿子应有的回归社会教育的权利。

  当然,让儿子回归社会教育是出山的首要考虑因素。

  除此之外,还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当年,两人归隐深山,一过就是十几二十年,所耗费的钱财将近350万,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2011年3月19日,新华社记者唐师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句:“我是王青松……”,听到声音的那一刻,唐师僵住了,那不正是他曾经消失了多年的同学?

  打来电话的第2天,王青松就带着自家产的各种山里“土特产”去见了唐师。

  让唐师意外的是,眼前的那位曾经熟悉的同学,早已不是当年那意气风发、西装革履的小伙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饱经沧桑、蓬头垢面的大叔模样。

  一个土豪级的同学得知了此事后,看了王青松的照片模样,更是大哭起来,说道:

  “你怎么会变成了这般模样,你到底缺多少钱,我都能给,不能让你们一家这么受苦……”

  但是,王青松听了却不以为然,因为他自己才知道,自己过得究竟幸不幸福。因为他知道,他的这次出山,不过是为了下一次的归隐,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都说世间有千万种人,千万种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王青松,虽然拥有着光鲜的履历,拥有着一份令不少人为之羡慕的工作,但是他却放弃了高薪和体面,选择了过清贫如洗的牧耕生活。

  这也正如千年以前,那位归隐终南山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生一样。

  或许,在同学、亲朋好友以及世人眼中,他混得是失败的,这正如他的那位富豪同学所哭诉的一样。

  但是,殊不知,很多时候,自己认为的他人的失败,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失败……

  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贫困的人,内心可以有多富有!

  参考资料:

  《散文海外版》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举报/反馈大家都在搜北大隐居深山夫妇现状北大学霸隐居深山27年北大夫妻隐居深山现状北大教授夫妻隐居北大隐居深山夫妇北大老师隐居深山29年

  发表

  御扰龙秋Ej

  350万那来的?

  2020-07-22

  举报

  回复

  87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来源:教书报酬、编教材的收入,在社会讲课的积蓄,老家卖房款以及亲朋好友的资助50万元。

  2020-07-22

  举报

  回复

  赞

  御扰龙秋Ej

  北大刚毕业进深山你说的不存在,三十年前这个数很大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5条回复

  来自灵水村唇若涂脂 的海棠果

  年纪轻轻就归隐,不咋地!

  2020-07-22

  举报

  回复

  87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年纪轻轻就归隐,不是地主,没有块地,也难

  2020-07-22

  举报

  回复

  赞

  斋博学hS

  我也觉得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南越公子A君

  这样种类的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进步有用吗?

  2020-07-22

  举报

  回复

  85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哈哈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南越公子A君

  可惜,他奉行是自私的逃避。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5条回复

  不闹没糖吃98ICB

  才高八斗的你选择了大农村田园生活,所以我不后悔没考上初中!

  2020-07-22

  举报

  回复

  85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秀儿,你好!

  2020-07-22

  举报

  回复

  1

  2020不念过往

  现实最终输给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我很羡慕也向往这种田园生活,但我能说他们很自私吗?父母在,不远游。读了这么多书不为社会做贡献就罢了,还跟父母断绝来往就有点让人不能理解了。如果国人人人如此,后果不堪设想啊,不值得推崇!

  2020-07-22

  举报

  回复

  71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若是自私,就不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选择出山。

  2020-07-22

  举报

  回复

  1

  静忆往事如风

  周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此人空有一身学问,不报晓国家,远离父母,难道不自私吗?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仰看蓝天白云

  1985年的北大“学霸”?那时的北大什么教学水平,有什么希奇的,太扯!

  当时的农耕状况极其落后艰苦,绝不是欧美农民式的轻松日子,如此选择是文明愚蠢的退步。不过,个人感觉舒适就好。

  2020-07-22

  举报

  回复

  64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一千种人,有一千种生活方式。

  2020-07-22

  举报

  回复

  赞

  走群众路线

  小便说的北大是写错了,是悲大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3条回复

  古言情聊影视剧

  如果儿女成人,退休后回归农耕生活,还是赞同的,这么年轻回农耕,简直不现实,除非不生小孩,毕竟孩子是社会化的,他是好奇的,向往社会的,除非他成人事业有成,否则太不现实

  2020-07-22

  举报

  回复

  64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孩子,只是个个体,并非社会化产物。

  2020-07-22

  举报

  回复

  赞

  古言情聊影视剧

  是个体没错,但他需要融入社会

  2020-07-22

  举报

  回复

  3

  我是猪手哥

  什么年代350万?

  可以用富可敌国形容了!作者等等,我给电话元芳问问他怎么看

  2020-07-22

  举报

  回复

  57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元芳很忙的~

  2020-07-22

  举报

  回复

  赞

  月黑风高325

  害怕钱被最追回去吧??!

  2020-07-22

  举报

  回复

  34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风雨同舟sik

  至少也得五六十岁,才能回农村生活。这么高文化的人,在农村种田种地。不是浪费自己青春吗?

  2020-07-22

  举报

  回复

  29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

  2020-07-22

  举报

  回复

  赞

  Lata_周

  农民咋了?你吃的穿的哪一样没有农民辛勤付出?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最见不得批判农民的那些思想极端化人群

  记住没有农民你啥都不是 批判农民你不配

  2020-07-23

  举报

  回复

  25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农业是生存的根基。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斋博学hS

  贪困的人内心还富有???你在考清华北大以前,父母花了那么多血汗钱供你读书,你也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好不容易考上了清华北大,现在又来隐居过田园生活,大话也由你说。不知道你这思想要毒害多少青少年人!还点赞???你配吗???

  2020-07-23

  举报

  回复

  9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道德绑架就不太好哟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斋博学hS

  有点儿困难就退却,还算什么好汉!苦是生活,累才是工作!哪里没有压力?你以为当农民就能减轻压力吗?能逃避困难吗?当农民一样的有压力,当旱灾和水灾来临时,你的庄稼颗粒不收的时候,你怎么办?你还是只有凉拌(办)!除非你像袁隆平那样,研究出新的生产粮食,水稻的方式,我就佩服你!你们这一对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去当一个碌碌碌无为的农民,真的是不值得,真的应该被唾弃!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3条回复

  林下微风

  人活着是为什么,为"社会的进步",但科技等是发展了,我们幸福吗?小时候的小桥流水人家,喝着清甜可口的井水,农忙后跳到清彻见底的溪水里,享受小鱼的亲吻,空闲时在家种种花,钓钓鱼,虽然穷但我仍然觉得比现在幸福,可惜正是所谓的发展,小溪变成了臭水沟,溪中色彩斑斓的鱼不见了,冬暖夏谅的水渠沒了,我们失去了这一切的美好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什么是幸福,为何而活。。。。。。

  2020-07-23

  举报

  回复

  7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余华:为活着而活!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福豪仔妈

  千人千种活法,纯属个人选择,大家不要道德绑架。写出来只想大家知道有这种活法而以。

  2020-07-23

  举报

  回复

  6

  mn040623

  怎么租种了上千亩地,养不活一家三口,还搭上了三百多万

  2020-07-23

  举报

  回复

  3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王青松留下了尴尬的表情:前期资本投入太多,后期收益还未充分显露。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斋博学hS

  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你不但是为自己做主,而且还为社会主义后退的车轮作主吧!这种负能量的文章就不要登出来吧!

  2020-07-23

  举报

  回复

  3

  瑛文

  起码是自己一家人一起,社会上很多孤家寡人,还不如他们安稳

  2020-07-22

  举报

  回复

  3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每一条与你意见相左的评论,都有你的反驳意见,下次我们开一个辩论会,邀你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020-07-23

  举报

  回复

  2

  斋博学hS

  安稳?国家安稳,家庭就安稳,用得着去过农村人的生活吗?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寻美杂记

  自然领域爱好者

  名校出身,想远离喧嚣的都市隐居,不说把田园日子过得如诗如画,起码也要有点生活品质不是?也不能把日子过得这样吧?

  2020-07-23

  举报

  回复

  2

  百年变局66

  可以理解但绝不提倡。试想一下:国家和家庭培养了他们这么多年了,付出了那么多代价,怎么也要先回报社会,如果自己有别的追求,到了一定阶段再去隐居,这样的话无可厚非。但他们这样做是回避问题,逃避责任,实在不应该提倡。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有一定比例,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完蛋了。

  2020-07-23

  举报

  回复

  2

  百度大江的神仙dXJ

  2020-07-24

  举报

  回复

  赞

  七色堇花开

  归隐可以,为啥要蓬头垢面

  2020-07-23

  举报

  回复

  1

  读书文史作者

  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文化自媒体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大多哲学家也是蓬头垢脸的。

  2020-07-23

  举报

  回复

  赞

  查看更多评论

上一篇:2022年考研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下一篇:佛教: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