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

  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二、幼小衔接的具体研究成果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界定对于幼小衔接的内涵,众多研究者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一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只有双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得幼儿完成平缓过渡。比如,朱小蔓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与小学为了实现个体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衔接与过渡,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由幼儿园阶段的入学准备和小学阶段的新生过渡工作两部分衔接而成。在入学准备过程中强调幼儿入学前基本素质的获得,因此,入学准备是指幼儿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轨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而新生过渡工作的目的则在于使初入小学的幼儿尽快消除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王声平等人则在衔接时间上提出更为明确的界限,认为入学准备从广义上来讲,涵盖整个幼儿阶段,而从狭义上来说,仅针对大班幼儿。

  对于幼小衔接的外延,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着重衔接的内容,包含知识、情感、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如,赵艳杰和吕晓提出有三个英文单词可以表达衔接之义:articulation表示思想、意念、感情的连接;continuity表达状态不变;transition是指状态到状态的过渡。而幼小衔接过程中也存在三种意义的转化与衔接,因此,幼小衔接就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环境转换带来情感上的articulation,学习状态上的continuity,并经历了身份上的transition。德国哈克教授提出幼小衔接中幼儿要面对幼儿生活到小学生活6个方面的断层,因此幼小衔接便要从这6个方面入手,做好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及学习环境方面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虽然只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工作,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陈帼眉曾提出:“个体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既保留幼儿期的某些特点,又具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不衔接则难以适应。”王余幸认为这一时期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向客观化转变,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和内部品质有进一步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幼儿心理的敏感脆弱容易使得不适应情况出现,需要相应指导工作的帮助。张玲通过实验研究,对幼小过渡中的幼儿进行阅读、美术和体育活动的干预训练,结果表明这些训练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的衔接教育工作极为必要。郭宗莉认为,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个“陡坡”,两者各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学活动必须立足幼儿发展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否则会造成幼儿过渡中的“心理陡坡”,不适应问题便会出现。

  (三)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与实施路径

  就幼小衔接的目标来说,王声平等人提出幼小衔接作为幼儿生命成长的奠基阶段,关系到幼儿当下以及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因此,理应把促进幼儿持续发展作为幼小衔接的目标追求。可以看出,幼小衔接工作并不仅仅是让幼儿在小学中适应良好,或者说这只是一个近期目标,而是为了个体的永续发展这一更长远的目标。

  就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来说,洪培琼作出总结,认为幼小衔接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过渡:心理的过渡,如改善情绪的能力、对于改变的环境能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力的过渡,如注意力、自制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习惯的过渡,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知识的过渡,如在语言、数学学习方面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因此,幼小衔接的内容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知识方面的衔接,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情绪情感和心理能力的良好过渡。

  就幼小衔接的实施路径来说,有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教育中主要涉及幼儿、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幼儿教师及家庭与社区几个利益相关者,因此可以从他们入手,采取相应措施。陈兴华基于生态学视野认为,幼小衔接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微观系统之间互相关联,只有将幼儿、家庭、社区、学校和政策有机统一,才能使幼小衔接落到实处。李召存则认为以往的研究都是从成人视角出发,带有明显的实证主义研究倾向,没有对幼儿的主体性给予价值认可,而真正的研究应当从幼儿视角出发,用诠释现象学的研究方向去揭示幼儿真正的需求和适合的教育方式。符太胜等人认为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幼小教师的联系不密切有直接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整合幼小教师教育体系,幼儿园与小学教研一体化,完善合作制度和条件等三方面入手,以教师合作促进幼小衔接。戴耀红认为家庭中蕴含着巨大的幼小衔接教育力量,因此需要家庭、家校共同合作。尤其是学校作为先进教育经验的集合地,需要承担起向年轻父母传授经验的责任。陈兴华聚焦社区的辐射带动力量,认为社区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即“锚点”,是幼小衔接的中介和依托之地,具有教育机构、家庭所没有的丰富教育资源和强大教育力量。

  (四)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我国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即幼儿园向幼儿讲授小学的学习内容,内容过难、方法生硬,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比如,杨晓萍等人从幼小衔接课程的视角出发,认为当下幼小衔接课程揠苗助长,片面关注“主流课程”,偏重于授课形式、课桌摆放的衔接,忽视了人际交流、情绪的衔接,在实施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提出课程衔接的“五化”策略: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李召存对于幼小衔接中“无幼儿”的问题,提出通过自主摄影法、绘画法、日记法等方式让幼儿自主表露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和需要,成人再据此帮助幼儿完成幼小之间的过渡。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李大维等人认为纠正小学化倾向,一方面要在理念上加以引导,使教育机构和父母对衔接教育保持较高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为幼儿园教育树立积极导向。谢玉坤提出应当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加强课程设置的生活性,注重教学课程的体验性、活动性与游戏性,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自主性和快乐性,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严仲连等人认为当前家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以及社会考试文化都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只有对学前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从内部打破原先的制度安排,将幼儿园大班挂靠小学,使得大班成为幼小之间的过渡教育阶段。

  同时,另一些研究者提出,某些幼儿园生怕触碰教育小学化这条红线,进而陷入禁教误区,使得幼儿在知识方面衔接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也使得一些家长转而投向学前班等辅导机构,这些均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比如,刘小红等认为一旦幼儿园教学触及识字、算术就被划入小学化的队列,未免过于机械。第一,知识教学是师生之间最普通的交往方式,而小学化则是违背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因此知识教学并不是导致小学化的根源;第二,幼儿的快乐与否在于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同样属于幼儿的需求,因而知识学习不会剥夺快乐童年。因此,必须确立科学的幼儿园教学观,弄清楚对幼儿来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三、幼小衔接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不难发现,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且人们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但在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和难题。究其原因,有政策方面的缺失,也有教育理念的误区。下面主要从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对幼小衔接研究进行总结,期望能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提供一定参考。

  (一)以往研究的不足

  首先,从研究类型来看,以往研究以思辨性和经验总结性研究居多,缺少实证性以及追踪性研究。幼小衔接作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工作,对于它的探讨大多来自于幼儿入学适应不良这个现实问题,因此提及幼小衔接往往是经验性的总结。加之,对于幼小衔接的实施细则目前尚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做法各不相同,这些都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实施幼小衔接”没有清晰的认识。相反,通过实证研究以及追踪性研究,能够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帮助我们真正找到幼小衔接应有之义。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缺少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标准的探讨。评价是衡量以及反思改进已有工作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幼小衔接教育缺少评价一环,难免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对幼小衔接教育设置标准,明确“什么样的幼小衔接才是有效的”。最后,从研究视角来看,忽视幼小衔接中教师的话语权。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幼儿的话语权日渐得到重视,而教师作为幼小衔接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对幼小衔接有最直接的感受,对衔接工作中的难点也最为了解,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教师作为幼小衔接教育中的一条路径,更应该重视教师在其中的体验和提出的建议,这样才有助于幼小衔接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研究者应当加强对幼小衔接中的实证研究和追踪研究,用具体的实例及数据来说明怎样的幼小衔接更有效。例如:在学前末期,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教那些知识,如何教;在学前阶段识字阅读,学习英语算术的幼儿是否真的在小学乃至以后的发展中快人一步。第二,制定幼小衔接评价标准。确定衔接工作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及评价方式,设定评价维度及不同的分数档次,将幼小衔接工作量化。既能对衔接工作进行反思改进,又有利于将优秀的教育经验继续推广。第三,充分挖掘不同利益相关者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平时处于辅助地位的家庭和社区其实有着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丰富资源,尤其是社区所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幼小衔接有极大的影响,但社区拥有的教育力量是最易被忽视也最难获得的,如何有效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第四,借鉴国外优秀的幼小衔接经验并使之本土化。日本的“幼小一贯学校”,注重幼儿自立精神及能力的获得;[2]美国幼小衔接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学环境的衔接以及课程的衔接;[28]法国的幼小衔接设立“母育学校”进行专门的过渡教育[3]……这些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研究者应立足我国国情,将外国有益经验本土化,助力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年级学习《日月明》,教师整理学习方法,家长辅导可用上
下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趣味性强,附看图写话范文技巧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