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8分分值的诗词鉴赏题,测测能得多少?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古诗词鉴赏。不妨挑拣出来,重温一下激情燃烧的高考岁月,模拟一下万丈豪情的暌违考场。看看,诗词功底还剩多厚;算算,能得多少分吧:

  题面:诗词鉴赏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李颀和王昌龄,都是盛唐时期,名噪一时的边塞诗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和诗友。作为军旅作家,他们描述亲身经历的血雨腥风,记录刀光剑影的火热军营,倾诉边塞将士的亲情乡愁,讴歌鲜血凝成的侠骨柔肠。

  可能是军旅生涯,有太多不可预知的生离死别。所以,他们的“送别”诗作,格外的多,也分外的感人。仅李颀一人,就留下40多诗送别诗。当然,作为送别对象,“七绝圣手”王昌龄、“诗家夫子”王江宁,更是圈中好人缘,李白、王维、岑参、高适、王之涣、孟浩然。。。都是感情上的老铁。

  王昌龄,人在官场,却不拘泥于生活细节,所以先后从洛阳到岭南,再到江宁(今南京),再到龙标,被降职使用或者贬谪放逐。苦逼倒霉的时候,少不了朋友们送行。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他惺惺相惜的《芙蓉楼送辛渐》也是个中上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许,这首《送王昌龄》,不是个中佳作。但因为写作中娴熟老道地使用了“点染”技法,所以被高考出题老师相中吧。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心思,有些处景物烘托,别有风味和韵致。

  词中用点染的,柳永《雨霖铃》可谓极致。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诗里用点染的,像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

  而李颀的这首送别诗,可以说把对好友的惜别之意“送君多暮情”,通过点染的手法,用“淹留、孤山、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微波、林月上、沙鸟鸣、夜来、梦里”层层铺陈,直到“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再次画龙点睛,读来令人唏嘘。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1月13日起报名!这48个问题值得关注
下一篇:北京画室央美拿证率排行榜都有哪些画室入选?实力大PK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