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激活国人诗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锦铭、李坤晟、张书旗 实习生孙楠、曾宇清
大年初二到十一,整整10天,颜芳一直保持着等待高考成绩的状态。《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央视一套和十套的黄金时间播出,作为节目总导演的她高度紧张。
但颜芳显然考了一个好成绩。春节7天长假,这档在网络上被称“清流”的综艺节目领跑收视排行榜。
虽然颜芳和她的领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之前都对节目的质量充满自信。但一款诗词综艺节目能在一众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杀出重围、拔得头筹,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大家对节目有共鸣,首先是对我们文化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我们只是做好了电视人应该做的事情。”节目播完两天后,阚兆江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采访时说。
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
2月7日晚,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夺冠。她最后的对手,曾获得第三届汉字听写大会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的彭敏难免遗憾。
“如果我能再拿下一个冠军,最后就是一个‘三冠王’了。我在报名的时候的确有这样的期待。”电话那头,彭敏对《新华每日电讯》说。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第4个“大会”。
为了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先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原本是频道总监阚兆江一开始最担心的一个“大会”。因为诗词和人人都要写的字,常跟日常生活的成语不同,自古为文人雅士所爱,容易曲高和寡。
“诗词有一定的难度,与普通公众还是有一段距离,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作为一个大众节目,不能太有距离感。”阚兆江说。
但《中国诗词大会》现在却成了最火的一个“大会”。有网友说,终于有了一款可以和爸爸一起看的综艺节目。针对这个现象,点评嘉宾康震的解释和阚兆江所见略同。
康震对《新华每日电讯》说:“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从来没有消亡过,而是一直存在着,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节目只不过是借助中央电视台激活了藏在人们心中的热爱诗词的心。”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表示。
千百年来,诗词给了中国人太多。
实力强劲的选手陈更最喜欢杜甫的诗,尤其是《赠卫八处士》。“他对人生的感慨,对友人的感情非常真诚,毫不虚伪,毫不做作。艺术内容与形式都臻于完美。任何时代,任何身份地位都可从中找到共鸣。”
这位21岁开始才正式结缘诗词的女博士对《新华每日电讯》表示,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自己的心里会放松、舒展、愉悦。人变得不那么浮躁,能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会学着去包容和理解。
陈更的校友彭敏从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了《诗刊》杂志社当了一名编辑。但他很快发现,诗歌与文学在现实生活面前不堪一击。一段时间里,股票期货的季度报告在他的生活中取代了诗歌。
“那时候对文学有种怨念,觉得人生被文学耽误了。”彭敏对《新华每日电讯》说。
在金融市场几经沉浮,彭敏现在还是重新回到了文学的轨道上。“当一个人得到鼓励,他就能走得更远。而能给我最大鼓励的是文学。于是,我就回来了。”他说。
最让阚兆江和万千观众动容的选手还是白茹云。
2011年,白茹云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在石家庄住院期间,白茹云买了一本诗词鉴赏,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把一本书看完了。她说:“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我可以在诗词里面品尝到喜怒哀乐。”
做完化疗之后,白茹云耳朵听不太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不好。在外人看来,白茹云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不过,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满腹才华的大诗人,他们的人生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会成为过眼烟云。”
白茹云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比如,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非常喜欢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我该有的人生态度。”
白茹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家里还有一亩多地,我照顾家,给孩子做饭,闲下来就背背诗词。我背过的诗词不下一万首,现在张口就能说出来的有两千多首。”
“虽然在节目制作期间,我看了很多遍,但每次看到一些镜头时,仍会热泪盈眶。”阚兆江深有感触地说。
要进百人团,至少熟背唐诗300首
选手陈更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在娱乐和学习的比例尺度上拿捏得特别好。“不枯燥。一些学习节目太小众,一些娱乐节目没什么收获。”
作为央视的台级重点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年的节目制作周期,录制20多天,前期筹备、策划、讨论近3年。
连续两季担任点评嘉宾的王立群教授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表示,4名点评嘉宾只负责点评,并不涉及出题。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央视自主原创的节目,而不是像有些电视台高价购买国外电视台的成熟的模式,这是真正的自主创新,极为罕见。”王立群说。
制作第一季时,颜芳和她的团队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栏目奖。
为了第二季更进一步,制作团队在2016年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创新不易,靠的是电视人的觉悟,为电视人的志气而战。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责任去担当。”阚兆江说。
第一季的时候出题范围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选节目的诗词则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内容设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难点。作为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手的互动。”阚兆江解释。
点评嘉宾康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和高雅性的结合。
选手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更看重专家对自己诗词世界的引导。“哪些作品开始读,用什么方式读。对我们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是接触老师,接触经典很好的机会。”
至于,怎么才能成为接近老师的百人团成员。颜芳透露,百人团的诗词背诵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诗三百首》。这是最起码要求。”颜芳说。
除了内容,第二季的比赛还升级了赛制,如“飞花令”的设置,让节目效果更加出彩。
为了使百人团的选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剧组在前期花了很大心思和工夫。
“我们今年特意丰富了百人团的构成。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阚兆江介绍,“一个人在这里有好的表现能激发一千个一万个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触诗词。百样人生才能激发最大的文化价值。”
王立群、康震:将来可以搞诗词创作大会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锦铭、李坤晟、张书旗 实习生孙楠、曾宇清
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么火是否出乎您的预料?
王立群(节目点评嘉宾):原先没有估计到这么大的反响。第一季我也参加了,反响不错,但没有这次轰动,这次成了现象级的电视节目。
康震(节目点评嘉宾):之前没有完全想到,只觉得花了很大力气做这件事情,并没有想到热到这种程度。
记者:您觉得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王立群:我在微博上写了选题精准、命题范围恰当、重视孩子的中国教育、对娱乐至上的反拨、选手出彩、命题精到、点评嘉宾各擅胜场、主持人功底深厚等8点原因。
而且这一次的播出时段好,从正月初二到十一,用了10个晚上在黄金时段准时播出。
康震:一方面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并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没落了或者被人遗忘了,恰恰相反,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人大有人在。
第二,诗词大会组织得非常好。出题范围从诗经一直到毛泽东诗词,范围很广。毛泽东诗词思想性艺术性高,也拥有大批的热情读者。
第三,节目把竞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最开始的百人团和台上选手的PK到后来的飞花令,再到擂主争霸赛,每一个环节不仅在推广知识,也在增强竞赛的激烈程度。
最后就是主持人主持得很好,董卿既是一个非常有职业经验的主持人,同时本身也有很丰富的文化内蕴。针对现场评委、选手、百人团的表现,她都能恰当地调度。
记者:考察选手的题目以记忆能力为主,是否存在偏差,其实也可以从理解、感受的角度入手,甚至让选手即兴创作。
王立群:我们4个嘉宾都没有参与命题,我在微信中给命题组起了个名字叫“坑神”,也就是挖坑的人,为什么叫挖坑呢?因为命题和考察的能力遵循一个总原则,必须是广大观众熟悉和胜任的,否则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所以命题人只能以中小学教材的名篇为基础,稍微进行扩展,这就叫熟悉的陌生。在熟悉的题中间,找那些有可能被人们忽略的知识点。
康震:我们以前也想过要不要搞一些简单的创作,因为我们是诗词大会不是诗词创作大会,所以核心是通过选手来展示诗词的魅力,通过评委的讲述来理解诗词的内涵。如果要加入创作,首先环节要增多;第二,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评判谁更优谁更好。我倒是觉得创作这块将来可以单独设立一个环节或者单独搞一个创作大会。
记者:您觉得嘉宾点评对节目起到怎样的效果?
王立群:一是评作品,二是评选手。由此提醒大家容易忽略的古典文化知识。比如有一道题,“如何四纪为天子”的“纪”空出来,让选手们答。选手填了“时”。一纪是12,四纪是48年,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再比如说平仄,这里“四纪”是仄仄对“如何”两个平声字,平平仄仄。选手填了“四时”,你这个“时”又是一个平声字,也是不对的。
康震:诗词大会中的主角应该是选手。评委的作用体现在,第一,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和选手进一步深化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包括背后蕴含的古典文化、创作背景等。
第二,现场激情点评能够迅速帮助观众和选手进入诗歌创作的意境当中,从而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气象和别样的风采。
同时,评委可以以自己的身份与选手、主持人进行互动来活跃现场的气氛。
记者:哪道题谁来点评,是事先约定的吗?
王立群:没有约定。谁想说谁说。有的老师爱说,有的老师不太爱说。有的老师爱先说,有的老师爱后说。还有的老师愿意多说。每个老师的性格不一样。
康震:从现场调度来说,导演是充分尊重现场评委的发挥,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会提出指导意见。
记者:您印象深刻的选手?
王立群:一类是年轻的实力选手,一类是有故事的选手,这两类选手都很感人。第一类是彭敏、武亦姝,还有李宜幸、陈更。
第二类像癌症患者农民白茹云,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拿着诗词在记,这一年间背了很多书,最终从百人团中杀出来,所有9道题都答对了。只是总分稍微低了一点。
记者:导演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对你们有什么要求吗?
康震:总导演和节目导演把握这个节目进行的节奏。比如说我们评委特别投入,话比较多,导演会过来告诉你要控制时间,再比如老师讲的知识点太细太偏了,导演会过来告诉你要紧紧围绕选手答题的环节来做。有时候诗词重复出现,但是考察角度不一样。相同的诗词出来评委们就不愿意再说了。导演们就要提醒换个角度再点评一下。
总之,现场的调度,导演是充分尊重现场的评委的发挥的。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他们会提出指导意见。因为我们也不是搞电视的我们不懂,总导演看着镜头的时候就会说:“康老师说话的时候身子不要老偏着,坐过来。”大体上来讲他不会干扰你让你自由发挥。
记者:您对学习诗词的学生们有什么建议?
王立群:中国的学生还处于应试教育的大浪之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古典诗词。即使像武亦姝,她也是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间学了一些古典诗才夺冠。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节目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康震:多读多背多写,就这三个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哼。不要怕写错,放胆去写去读,多背诗词,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一个诗词专家。
李定广:出“熟悉的陌生题”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振东
记者:《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出台的缘由?
李定广(《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2014年以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屡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来看待古代经典诗词的独特价值,对古代经典诗词要加强传承与传播,以展现中华审美文化的风范。为响应习总书记上述讲话精神,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语用司、上海市教委共同合作推出大型季播竞赛类节目,以弘扬中华经典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营造全社会尊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提升当代中国人生活品质和精神质量。
记者:今年出题的过程是怎样的,为提高节目质量做了哪些工作?
李定广:今年出题的过程:先是命题专家研讨题型,接着有两轮在京集中出题,与第一季只考唐宋诗词相比,第二季范围扩大至整个古代诗词以及毛泽东诗词。为提高节目质量,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苦功夫。内容方面,首先,选择具有“当代意义”的经典名篇和名句。今年选择用来出题的诗词作品,约近400首,大都是思想情感方面仍有当代意义的经典名篇。其次,力求将题目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再次力求题目的生动活泼而不呆板。形式方面,完善赛制,使得比赛更激烈、更公平。比如加入“飞花令”环节。最后一场不从百人团中选拔攻擂者,而是以前九场成绩最好的选手来进行“巅峰对决”,既公平,减少了偶然性,也更激烈更好看。
记者:您是中文教授,可能觉得这些题目很简单,但不少观众觉得题目很难,大多答不上来。
李定广:因为是竞赛,题目当然要有一定的难度。当然,作为面向广大电视观众的全国性文化节目,题目又不能过于偏难、偏深或钻牛角尖。所以,我们定了一个出题原则,叫作“熟悉的陌生题”。所谓“熟悉”,就是一大半的诗词是中小学生平时就知道的,甚至课文里有过的或应该掌握的;所谓“陌生”,就是问的问题要出其不意。举例来说,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几乎人人能背诵,但我们却出了道题,问问选手知道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许多人就答不出来了,这反映了很多人是囫囵吞枣地背课文,却没有去理解诗的内容与意境。
记者:您如何评价参赛选手尤其是年轻选手们的表现?
李定广:今年的诗词大会中,“00后”年轻人表现抢眼,最突出的武亦姝、姜闻页、叶飞、侯尤雯等,都是“00后”。“00后”孩子能凭自己诗词实力冲出百人团,战胜“40后”到“90后”的大批成年人,着实让人震惊,也非常令人欣喜。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扬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后浪超前浪。
记者:有质疑的声音说小小年纪的孩子就饱读诗书,会不会是节目组包装出来的?
李定广: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绝对没有包装。选手的脱颖而出并最终获奖,完全是他们的实力使然。
记者:也有人说,凡是竞赛的方式,中国孩子都行,比如像奥数等;还有人说,这个比赛只是考查选手的背诵能力,衡量不出他们真正的文采。您怎么看?
李定广:其实这是误解,看过全部比赛的观众不难发现,我们的考题半数以上是理解题,当然要考对古诗文的记忆,但背诵只是一个基础,重要的是理解与审美,否则他们不可能获胜。我认为,经典美文的传承与比赛没有必然关联,传承最需要的是审美,需要细嚼慢咽地慢慢品味。比赛只是促进全社会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式之一,不可能是全部和唯一的途径,通过这档节目,现在大家对学习和弘扬古诗词的兴趣增强了,关注度也提高了,这就是这项比赛的一个重要目的。
记者:的确有不少人称赞节目,称激发了自己学习古诗词的乐趣,您觉得节目受到追捧的原因是什么?
李定广: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节目本身质量高,从内容到形式,高雅而不失活泼,很接地气;二是物质膨胀后,人们对高雅传统审美文化的需求;三是党和政府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倡。
记者:您认为现在中小学古诗词教育还有什么地方亟待改进?
李定广: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为应试而学习古诗词。不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背诵多了却不理解,诗句就会“串门”,孩子就会感觉很难而失去兴趣。更应该从理解、审美教育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孩子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其懂得诗词的意境和美感,自然而然地去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记者:这个节目火了,或许会带动社会上出现古诗文学习热潮,在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些什么?
李定广:我们要继续营造社会大众喜爱、尊重和敬慕经典诗词文化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氛围,将经典诗词从边缘地带走向社会大众中间,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素质构成的重要元素,其它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但也要注意,不可走极端,不可因为强调传统文化而排斥其它文化。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也不要强迫,从培养兴趣与氛围入手。
记者:现在国内不少城市有校外培训机构开办的“国学班”,您认为学生们有必要去这些地方学习经典诗文吗?
李定广:我觉得一是要因人而异,二是要看孩子有没有兴趣。孩子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不能强迫。有的孩子不上“国学班”,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照样能够学好古诗文。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