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原句和改句解题指导(附:巩固练习及模拟提升)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语言运用原句和改句解题指导

  一、【新高考真题】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问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3)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二、解题指导

  【题型模式】

  1、给出一段文字,在其中用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题型为主观题。

  【解题攻略】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解题钥匙】

  (一)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心满”。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例2: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典型例目】

  例3.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倒装效果分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例4.

  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二)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

  (1)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3)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4)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参考答案】

  (1)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

  (2)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

  (3)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三)特殊句式

  指变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或人称(第一、第二、第三)变化。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1)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

  (2)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

  (3)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4)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参考答案】

  (1)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

  (2)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3)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少一个要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四)修辞手法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叠词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参考答案】

  (1)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2)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3)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4)“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参考答案】

  (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

  (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例2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参考答案】

  (1)“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

  (2)“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

  (3)“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

  (4)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六)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参考答案】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例2.

  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参考答案】

  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七、结构安排(难度较大,一般不涉考,只作一般了解)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典型例目】

  例1

  【材料】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问题】

  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参考答案】

  (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例2

  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参考答案】

  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三、【现学现练】

  (一)倒装句

  1、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答】

  2、原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答】

  3、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答】

  4、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答】

  (二)长短句

  5、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答】

  6、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答】

  (三)特殊句式

  7、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答】

  8、原句: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

  改句: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答】

  (四)修辞手法

  【材料】

  十五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是新手,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原句: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

  改句: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

  【答】

  10、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答】

  (五)词语分析

  11、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答】

  12、原句: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勤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

  改句: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

  【答】

  (六)语体(语言风格)

  13、原句: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答】

  (七)结构安排

  14、原句: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答】

  四、模拟提升

  (一)【2020福建清远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记得有人曾说过:“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现在正是这样,上帝在关闭了我事业之门的同时,又为我打开了写作之窗,也打开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窗,也就是我现在迁入新居的窗,这是我的心灵之窗。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待在家里的时间较长,我把窗当作看外面世界的“眼睛”,也当作听外面世界的“耳朵”。我透过窗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看远处的车辆飞驰,看近处的邻人散步,看窗外如画风景,听风观雨,观后沉思,折射着生命的感悟。窗子小,眼界宽,随手写出窗外的一幕、一幕。

  窗,可以算作房屋的眼晴,就如心灵有了眼睛,我透过窗看外面的一切。

  晴日里,我透过阳台的窗户看日出,感受阳光的亲吻。我居住在住房东户,阳台的侧窗正好开在东面,透过侧窗,看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高楼、莲池、鲜花、绿树,阳光温暖、清新、自然,心情顿然随阳光舒畅起来。我和妻还常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接受阳光的亲吻、爱抚,这是透过窗户接受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醉在迷人的阳光里,内心感到无比的愉悦。

  风雨里,我常常凭栏或坐在客厅窗前听风观雨。我透过窗户听听风、观观雨,感受感受大自然带来的闲情逸致,别样的韵味,思绪飞扬。心也会随风雨一起激荡,感受风雨的震撼和吼声,酣畅淋漓,风在刮,雨在下,大树狂舞,小树点头,风雨在人间演绎出一出风情大戏。这时的我也会随风情雨势喊出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海燕》上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时心也会随和风细雨平静下来,就像感受平凡人生一样感受风雨的韵致;有时也会随风雨的骤然消停而感到怅然若失,心有不甘。我还听到了雨打窗外树叶那紧似李清照笔下的雨打芭蕉声,听出了那雨滴演绎出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声。

  【问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和妻还常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晒着太阳,这是透过窗户接受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迷人的阳光里,内心感到无比的愉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二)(江苏南京一中2021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_______ 。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______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问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4分)

  (三)(湖南省株洲市2021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瘦西湖其实不瘦,有着七百多亩的宽阔水面,只是腰肢细长,故称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城市的灵魂,有了瘦西湖,扬州人就有了骄做的资本。因为,瘦西湖实在是美,美得都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形容和装饰。碧水上绿树成荫,绿树下芳草萋萋,芳草里鲜花盛开。还有一座座长虹卧波,一架架水车戏水,一处处亭树斜阳。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

  船是水的亲戚, ,却一辈子都没吃够;船赶一辈子的水路, 。船的骄傲就是祖祖辈辈都与水为伍,都为水而生。船也因为这条水有了说不尽的荣华富贵,道不尽的幸福人生。这里的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想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就是一边看船剪开一线水波,一边听风拉过一片白云,茶里煮诗,诗里烹酒,酒里弹弦,弦里和歌,歌里曼舞,留下佳话,唱和古今。“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诗句里的二十四桥,就是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也就是我说的一座座卧波长虹。

  【问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想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就是看船、听风、煮茶、吟诗、喝酒、弹弦、唱歌、跳舞,留下佳话,唱和古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四)(湖北山东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12月质量联合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 。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 。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问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瓣雪花落下来在我心里融化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三、巩固练习

  (一)倒装句

  1、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2、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

  3、 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原句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4 、“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香气”而非“植株”,原文表达更加准确。

  (二)长短句

  5 、“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6、 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特殊句式

  7 、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8 、(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四)修辞

  9、 原句“难堪”运用拟人修辞,通过“我”扎不进弯曲针头的难堪,表达对邻居痛苦不堪,却仍默默承受的愧疚。

  10 、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五)词语分析

  11、 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12 、“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在巨大的木板中”突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六)语体(语言风格)

  13、 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七、结构安排

  14、 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四、模拟提升

  (一)【答案】(1)原文“接受阳光的亲吻、爱抚”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阳光有了人的灵性,生动地描绘出阳光给人带来的温暖和柔情;(2)原文用一个“醉”字,生动地表现了“我和妻”在阳光的亲吻、爱抚之下陶醉的情态。

  【分析】改句中“晒着太阳”表达较为普通,而原文的“接受阳光的亲吻、爱抚”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与灵性,生动的描绘了阳光给人的温暖与柔情,同时体现出“我和妻子”在阳光下的幸福享受。“在迷人的阳光里”一句,原文前加一“醉”字,透过“醉”字,我们仿佛都能看到“我和妻子”在阳光温暖的“亲吻、爱抚”下幸福“陶醉”的情态。所以原文的表达更生动、形象、传神。

  (二)【答案】(1)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2)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3)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

  (三)【答案】(1)原文运用了“一……一……”句式,长短句结合, 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2)原文“船剪开……”“风撩过……”,生动地呈现了船行水中、风吹白云的画面感。(3)原文“茶里煮诗,诗里烹酒,酒里弹弦,弦里和歌,歌里曼舞”运用顶真、排比修辞手法,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突出煮茶、吟诗、喝酒、弹弦、唱歌、跳舞这些生活行为的紧密融合,诗意生活与瘦西湖美景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或】原文运用了排比、顶真的修辞,结构整齐,语气贯通, 突出煮茶、吟诗、喝酒、弹弦、唱歌、跳舞这些生活行为的连续性和紧密性,体现了瘦西湖对文人墨客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瘦西湖的喜爱与赞美。

  (四)【答案】(1)原句有大量修饰性成分,更具抒情性,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者内心的感受;改句则过于平淡。(2)原句叙述语气舒缓,适合放在文段最后作结尾;改句则似乎意犹未尽。(3)原句多用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一致;改后的句子则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1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举报/反馈

上一篇:作为家长,你支持线上授课吗
下一篇:山东专升本招生院校有哪些?41所高校大盘点!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