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字之差,不同结局!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23考研初试临近,不少24考研学子也早已投入“考研大军”,年复一年,考研报考人数始终持续着高增长态势。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377万,2022报名人数达457万。

  综合评估近年报考增速,预计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将突破500万人。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持续拔高,疫情环境持续影响着生产生活,因此, 越来越多的在职者选择考研,以期提升个人社会竞争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均连年上涨,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在职人员攻读的一大目标,它的含金量如何?它又能否堪当“学历敲门砖”?现下,社会是否依旧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持有偏见?

  

  1

  提供升职敲门砖,

  也提供预就业“冷静期”

  研究生扩招计划的持续,导致全国研究生学历占比扩大,间接使得研究生学历开始贬值。2017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3万,到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人数已经接近18万。其中,无论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其招生人数均呈上升趋势;

  而早在2017年以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数量也持续上升,综合来看,在读人员想要“提升学历以促进升职加薪”的想法在近20年以内都长期存在。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通知强调,各培养单位须根据研究生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这无疑为更多有考研梦想的在职人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该政策也间接为近6年来全国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持续增长贡献了力量。

  此外,在疫情形势下,本科学历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不少对职业发展没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以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此时,读研以获得更多“就业过渡机会”就成为了不少应届毕业生的最佳选择,在学校氛围中长期浸润,学习、应考能力对于学生们而言无疑是应对社会的第一法宝。

  但是,随着考研报名人数日益增长,各校为优化生源质量,其推免指标也水涨船高,考研竞争必然更加激烈,想要再次进入高校获得“预就业冷静期”难度也将持续攀升。

  

  2

  对于在职考研来说,

  把握机会比发现机会更困难

  如今,越来越多院校专业开设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据统计,20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中,管理学招生单位数量最多,达974个;工学招生单位有695个,哲学招生单位最少,仅有3个。总体来说,留给在职人员的研究生就读机会较多。

  从学科门类来看,开设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学专业的招生单位较多,另外,会计、法律、教育等热门专业中,相关招生单位也多数过百,考研机会同样较多。

  

  3

  “非全研究生”的社会偏见,

  仍然存在吗?

  学历往往是求职者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块“敲门砖”,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也使得许多求职者的求职过程困难重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超过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过歧视。

  2020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为止,在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贴示中,“全与非全”之差,并未体现。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同导师的教育培养方式。除去“全脱产学习”这一点,二者在校内学习期间几乎没有差距。

  但“非全日制”培养方式的弊端也不鲜见:由于在校时间有限,校内部分实验教学、科研试验等,在职研究生难以真正参与其中;不少专业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有限,直接导致其错失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分配机会等。针对这一问题,不少院校也纷纷采取了“延长学制”的做法,恰恰证明了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正逐步提高。另外,从解除社会偏见的角度出发,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就业等环节大力宣传,以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实现社会公平。从社会看法和院校动向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但作为一个职场竞争甚至自我提升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及其受众群体仍旧值得受到更多关注。(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

上一篇:函授大专毕业证有用吗?有必要读吗?
下一篇:成考学籍查询方法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