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诗人获得2022年上海市民诗歌节“杰出贡献奖”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05:09

  作者:柳琴

  2022年的深秋,上海街道上的梧桐叶在飘落,沿着常熟路走进100弄吴钧陶的家,他端坐在轮椅上笑意盈盈,亲切地和我们握手欢迎我们的来访,身穿深蓝色背心的他两鬓雪白,满脸慈祥,说起话来温文尔雅,浓厚的书卷气扑来。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命运坎坷,自学成才,他超越了世事无常。一生与纸墨为伍,自称‘一囚六影居士’。以坚韧的毅力打开文学艺术的大门,他一手创作,一手翻译。他秉持着‘言为心声,言之有物’的诗歌观笔耕不辍,选择用直接准确的翻译方法去翻译鲁迅、杜甫,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颗简朴而热烈的的诗心,疗愈了自己,也洗涤了这个时代的浮躁和喧嚣。”这是今年的上海市民诗歌节给吴钧陶先生的颁奖词。得知自己荣获今年上海市民诗歌节的“杰出贡献奖”,吴先生露出开心的神色,也感到意外,深居简出的他没想到自己被关注到了。

  

  2022年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盛典授予吴钧陶先生“杰出贡献奖”

  其实,吴先生写诗很早,在青少年时代就爱上了诗歌。在他60岁时出了第一部个人诗集《剪影》,他自称是诗坛的“花甲新秀”。2001年,第二本诗集《幻影》诞生,他“晋升”自己为“古稀新秀”。如今,第三本诗集《心影》也已经面世,而他最新的诗集《人影》里集结了很多他偏爱的十四行诗。加上他创作的散文集《留影》《云影》,他戏称自己是“一囚六影居士”。写诗、译诗一辈子,吴先生对诗歌的热爱不减当年。“一辈子以纸墨为伍,甘愿画地为牢。”这是吴先生真实的自我写照。

  “我喜欢我自己写的诗,他们都表达了我心中的真实情感。”吴先生的诗歌观朴素而纯粹。翻开他的一本本诗集,会发现吴先生的诗风多是直抒胸臆的抒情之作,还有饱含人生感悟的哲思,诗歌题材非常丰富多样,或追忆逝去的时光、或赠送友人、或探讨人性之光、或赞美祖国。

  

  吴钧陶在家中书房聊自己的文学创作

  与别的诗人不同,诗歌对于吴先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生病,躺在床上,脸朝天花板,那时候我很绝望,是不是能活下去,这个是我脑子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就通过写诗把这种思考表现出来。”他在采访中表示,年少时,因为得病数年,整日躺在床上,常常会想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他发现,这些问题用诗歌来解答很凝练,而且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所以对诗歌产生了特别的偏爱。可以说,生病时,文学是照耀他生命的缕缕微光,他以文学创作为药进行自我疗愈,而文学又更加改变了他的生活。

  吴先生是一位生活阅历十分丰富的人。谈起往事,他依然记忆清晰,颇为动情。他笑称,自己因年少患病,在20岁时就以为自己活不久了,还写好了“遗作”,没想到活这么高寿了。而他口中所谓的“遗作”是十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药渣》——记录他六年病痛生活的经历。起初,失去校园生活的他躺在家中非常苦闷,在寂寞和无望时便想着将这段苦难的经历一一记录,没想到他写着写着却发现自己的心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感受到了一些生之趣味,对生活的希望慢慢被重新点燃。“文学成为我眷恋生命的寄托,给了我走向未来的信心。”自此,“绝笔之作”《药渣》成为他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起点,他重新开始看书、写作、学英语。他抓住每一个机会补习功课,促进自己成长成才。康复后的他更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诗、写诗、译诗上,并乐在其中。

  “只有病历,却无学历。”身患多种疾病的他一辈子可谓波澜起伏,饱经风霜。他和病魔甚至死神反复较量过,对人生况味的体验肯定比一般人要深刻复杂得多。他曾辍学在家养病,被打成“右派”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在出版社工作,去化工厂劳动。但在年迈的吴先生身上,你看到最明显的还是慈祥和淡然。

  

  他热爱诗歌,也喜欢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把这一辈子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在诗歌里了。自幼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他深受古典诗歌浸染,他将杜甫、鲁迅的诗作译成英文推向世界,也把庞德、狄更生、奥登等国外诗人的现代诗翻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既写现代诗,也写古体诗。

  在现代诗创作上,他认为很多“自由体”诗作过于自由散漫,变成“分行的散文”,“要把最突出,最能打动你的内容写出来,光是写出来还不行,还要写成诗的样子,有诗意。”所以他希望现代诗也要讲点押韵讲点形式感,为此他还写出一本十四行诗集,处处体现诗人构思的巧妙。在诗歌创作上,吴先生还有小小的遗憾,“我本来打算写100首十四行诗,现在还没完成,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写完了。”

  “听说您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不是,我也很喜欢李白。”吴先生会纠正外界对他的一些认识。然后他会津津有味地说自己关注到近年来杜甫研究的一些变化,2020年BBC推出的单集58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吴先生知道后也很高兴。“把我们的诗人推向世界,是好事。”

  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吴先生介绍说是由于当时条件影响和自己兴趣所致。“我个人喜欢翻译带有童心的作品,我喜欢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最让吴先生骄傲的是,在他家的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50本不同封面不同版本的《爱丽斯奇境历险记》和《爱丽斯镜中奇遇记》。

  了解翻译的人应该知道,相比其他翻译家,吴先生翻译时讲究忠实于故事原文,即“信达雅”。新中国成立后,他迈上工作岗位,以写诗、译诗为业。《圣诞颂歌》《鲁迅诗歌选译》《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新译》《古诗英译75首》《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维莱特》《马克·吐温十九卷集》等等,陆续出炉。

  1985年,他翻译的《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出版。此后多年,他一直在增加着翻译杜甫诗歌的数量,他是国内少有的将杜甫诗歌翻译成英文诗歌的集大成者,在翻译杜甫诗歌中,他不仅讲究意思的准确到位,还在诗歌形式上讲究韵律,可谓匠心独运,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空白。

  他喜欢自己写的诗歌,说到动情处,他会忽然主动说:“我给你读两首诗吧。”他选择读的诗歌是《青岛海边女郎》,吴先生如今已经96岁高龄,满头白发,因病致残行动不便,但读起诗来依然口齿清晰抑扬顿挫,读完笑容可掬,沉浸在诗歌艺术的世界里;晚年他还勤练书法,写起字来用笔相当稳健,墨香四溢。他喜欢把自己写好的书法作品小心翼翼地盖好章,问你喜欢不喜欢,然后开心地送给你,一派童趣盎然。

  他还和笔者回忆起一段特别的往事,他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有3年时间在燎原化工厂做工人,起初他挺不适应去当工人,没想到在那里他和性情爽直热情的工友们很快熟络起来,每天工作很踏实很放松,心情也舒畅起来。回想起来,一生为文的吴先生对这段经历也至今还满是怀念。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因为患病在初二就辍学的人所达到的文学成就。吴先生是坚韧的,他的性格里有一种顽强和坚持不懈,一种不妥协于命运的坚韧,让他能够在病中熬过来,超越了世事无常,并学有所成,为文学事业做出了一份杰出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在他的书房的墙壁上,挂着好几副墨宝。仔细看,有一副写着“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还有一副他好友送给他的“如诗人生”。

上一篇:合肥北大青鸟协同学院: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软件工程吗?
下一篇:叛逆期孩子厌学改造学校,河南叛逆期孩子厌学改造学校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