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风向标:2019基础教育变革的十个认知
各位教育界同仁,下午好!
大家被搞乱没有?完整地听完两天报告,我的感受和你一样,有点乱,却也被一种“理想教育渐渐可以触摸”的振奋所感召。
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转折。
如果说几年以前,全球教育都还处在一个“深度混沌期”,面对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巨变,学校教育更深层次的重构逻辑尚未理清,教育变革者最重要的工作还处在探方向,踩水势,避风险,找资源的阶段;那么这两年以来,中国乃至全球教育人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和前瞻的行动。
我们必须由内而外地重构自己的学校,去重新“回到人的价值”,正如去年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提出的“重构学校——人啊人”的主题;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重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超越个体的局限,让“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公平与质量同步推进”等等这样的目标,变得真实、具体、可操作、能持续。是的,它已经发生,尽管尚不完美。
这当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我们建议每一位教育领导者、创变者,都要学会熬“一锅石头汤”。
教育中的“一锅石头汤”如何熬成?正如开幕致辞我已经提到过,一方面有文化与机制的前提。我还想要补充表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一个“熬汤”的人,他要有眼光、有格局、有敏锐去“发现身边的精彩”,不拒绝任何不起眼的,甚至原本你不喜欢、不了解的“原料和食材”。正如这几天,当你全程沉浸其中,去努力发现属于你的那锅汤的构成,你就有可能成为“发现身边精彩”的人。
2019年,激进的民族主义运动正在撕裂这个世界,但我们却仿佛看见,教育率先迎来了理性的回归。在很多学校那里,中国教育真正的启蒙已经开始。开放的认知,科学的行动,复杂的研究,系统的设计,已经连成一道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地平线。
我们必须热烈地拥抱这份来之不易的理性启蒙和科学建构。正如我喜欢的一位学者写到的那样:我钟情于世间许多美好的价值观并乐见其成,但却并不喜欢那些仿佛高人一等的狂热而空洞的“进步贩子”,他们总是奢谈“政治正确”却不计后果,而他们停留在走马观花、概念推导中的“人类进步”,可能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庸俗:如果一代人心急火燎、不加辨识地跑步前进,就会给下一代留下更大的烂摊子。
所以美好的教育究竟怎么去?我们的建议是,少谈点主义,多解决问题。如果说我们一定要谈一个主义,也许“专业主义”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我们看到,无论你选择从哪一个维度起步,学校变革,都已经开始摒弃表面功夫,重视一线问题的真实解决,追求系统建构的深层次效能,关注微观现场的个体反应。我们一天天认识到,创新,一定离不开坚实的基础;教育创新,同样要有经得起现实打磨的认知与价值,而它,是一场科学和复杂的生态重建之旅。
这也是我今年想向你推荐年度十本书的前提:教育变革不求一蹴而就,但期待它就在你的身上发生,并从一个小切口开始立即行动。而最小的切口,就是首先改变自己的习惯。
读:2019年教育变革者不可不读的十本书
个人习惯:坚持核心,刺激进步,是高效能人士必须始终坚持的八个字
这是一本出版很多年的经典读本,首先推荐给大家。
个人建议,这应该是学校老师或者至少中层团队一起,一边共读一边操练践行的一本书。如果多年前读过,也建议你再读一遍,重温这些历久弥新的个人行动原则。
让我们看看这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
以终为始: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坚定不移地塑造未来;
要事第一:轻重缓急要分清;
双赢思维:要做“既非损人利己,也非损己利人”的决定;
知彼解己:知彼需要仁慈,解己需要勇气;
统合综效:破除二元对立,创造第三种方法,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不断更新:站在四个基本生活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不断更新自己。
其实大家请看,这些原则是不是针对组织行为也一样有效?所以一个月前,我曾经给我们团队提出了一道思考题,怎样在未来三年智库不增加人数规模的情况下,品质变得更好,效能增加五倍?也就是重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个反思。
个体观念: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常识课与反常识课同等重要
教育界爱说回到常识,几乎没人敢说要“反常识”。
常识是什么?通常指人类行为当中古往今来纠缠不清的那些“集体隐性知识”:公认的惯例、既定的信仰、习惯性的判断、天生的情感、经验累积的知识……所以通晓常识,基本就可以帮助我们轻松面对大多数生活以及部分工作。
然而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常识一旦面对复杂的系统问题,就完全不能胜任了——社会矛盾、政治冲突、专业研究、科学推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学校治理;复杂问题的解决,复杂体系的变革,需要的是反常识思维。
还有一个说法是,常识的能力让我们区别于机器人,但反常识的能力让我们能造出机器人。所以,卓越的人生,无非就是通晓常识与打破常识两件事。
《反常识》这本书,对大多数人而言具有颠覆认知的意义。我们由此得知,很多事情都没那么简单,我们首先要学会看见复杂;我们还要学会通过科学的研究,理性的推衍,小步快进的迭代,把复杂的系统变革,弄得简单可行。
领导才能:有什么用什么,并且要用到极致
这是我特别喜欢并且隆重推荐的一本书:因为整个世界都开始转型了,从资源占有第一性,走向对资源的运营第一性。教育同样不例外。
学校怎样才能办的更好?孩子怎样才能扬长补短?人生怎样才能跳起来够得着理想?像蒲公英智库这样的机构,给自己定下了“不背靠权力、不依靠资本、不搞桌子底下的交易”,也就是完全清清白白发展的原则,该怎么活?很多组织无论你处在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你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某些制约。怎么办?多数人的选择是盯着别人手里的东西,少数人才会打量自己已经有了什么,选择“延展”,去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强烈推荐你读这本书,它只包含两个部分:第一,如何扭转我们的思维方式,完成从追逐到延展到转变;第二,帮助你掌握一套激发延展潜能的技巧。
学习设计:站在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角度
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的新书。很荣幸,我受邀为中文出版写了推荐语,如下: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技术环境下,站在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角度,我们该如何重构学习?本书是迄今最值得推荐的跨界观察。作者从激发每个人学习潜能的角度,展望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转型升级和设计路径,以及技术进步是如何放大这一效能的。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升级一定和技术的进步有关;更重要的是,一定和被技术改变了的一代学习者有关。这本书值得学校有学习方式探究精神的全体老师一读。
机制结构:经营学校就是经营关系,然而结构定功能,关系才有界定
从“重塑组织”,到今年进一步思考“重塑学校组织”,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怎样无需触动原有体制下的条条框框,我们可以在学校组织结构方面有所作为?李希贵校长这本书是中小学校长治理学校绕不开的参考读本。
学校战略高层结构、教学一线结构、中层结构、支持团队结构、研发体系结构……以及运行机制、管理模型、变革策略等,都有特别清晰而高维度的描述和设计,非常值得变革时期的学校管理团队阅读。
组织状态:一个组织的大跨度连续超越,如何实现?
1997年,华为公司任正非先生的一位顾问来到重庆与我交流,他带来了一本非正式的小册子《华为基本法》,6章103条。这是我第一次在媒体采访生涯中,接触一家中国企业,准备向全球一流企业发起冲锋的文化与价值观阐述。
了解华为,形同了解当代中国场景下的世界级追求,是怎么实现的。我想,这当然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使命。
本书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代表了一个组织复杂的升级路径:
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1996年定稿的《华为基本法》,体现了这个企业高度的理想主义;
高管团队与组织变革:1998年华为全面引进IBM管理系统,“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体现了这个企业虚心的拿来主义;
华为产品开发变革:彻底的实用主义;
华为供应链管理变革:拿来主义+实用主义。请注意,企业需要供应链,教育同样需要;
华为财经管理变革:钱怎么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华为人力资源体系变革:经历了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员工赋
华为研发管理变革:固化10%以上的研发投入,体现了坚定的研发主义,把最终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华为国际化战略:高度的理想主义,规模不大就开始放眼国际市场与人才,挑战全球标杆。
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组织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都必须具备四种状态:
高度的理想主义 / 彻底的实用主义
虚心的拿来主义 / 坚定的研发主义
教育选择:学校最正确的变革道路应该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想用一种浪漫的变革愿景建设学校,也不想回到早已无法面对未来的传统教育,怎么办?如果教育必须培养有适应力的终生学习者,如果知识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那么,学校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走向系统而平衡的“新学习”?《深度学习》这本书尤其值得向你推荐。
这是美国八所普通公立学校的经验汇总。他们关于深度学习的定义是:让学生有效掌握核心课业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成为拥有学术心态的自主学习者。
在我看来,这是一份新的教育愿景,却又长在现实的土壤上,很好地代表了全球及中国教育变革可行的选择方向。而这八所学校通过六项核心策略来实现这份愿景的:
1、赋权,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关系的建构;
2、学科整合与学习情境化;
3、解决真实的问题,为学习提供意义;
4、将学习扩展到学校以外;
5、基于学生个体优势的定制化学习;
6、利用技术提升学习效果。
理解中国(一):全球大变局时代,中国社会的微观变量和小趋势
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好书。
人们比较容易感知大趋势,却总是忽略这背后的小变量。真实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打量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固然可以部分理解,但更重要的视角,是从树梢的嫩芽,去体察整棵大树的生命。
中国社会究竟面对什么自下而上的变量?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的小趋势?这本书会大大地拓展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站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认知。
理解中国(二):伟大的知识创造才能成就伟大的文明
去年就想推荐这本书,平衡之下又放弃了。今年发现,还是绕不过。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知识界,少有知识体系的“漂流者”,却有太多“守堡垒的人”——权力依附、市场依附、流派依附、学科依附、西方依附、东方依附、习惯依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堡垒,所以也就缺失了重建当代中国独立知识体系的强大动力。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伟大的知识创造才能成就伟大的文明,在这一点上,目前中国的知识精英——理所当然包括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未能很好地承担我们的历史责任。
出路何在?《中国的知识重建》围绕知识、权力和责任有系统的阐述,期待对你有帮助。
人生领悟:关于人生和教育的宇宙视角
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印度乃至全球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抄一段这本书上的话: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每个人的身心。
这本书特别适合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在自然生态阳光下,品着茶一个人读,去理解科学与专业的尽头,人生与教育还有怎样的可能。
以上十本书,我在筛选中会遵循一个逻辑:由小到大,从个体到组织,由微观与内在出发,进入课堂、学校、社会、国家乃至宇宙。当然这些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期待能够在年会线上课堂获得你更多精彩推荐。
这就是年度风向标的第一个部分:读。
看:教育变革趋势的中外研究
这一部分,我们浏览一下今年各层级机构和个人发布的教育变革趋势报告。
放眼全球,教育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和新兴经济体,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首要政策与投入着力点。中国也不例外。对教育变革趋势的观察,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家政策,一个是行业研究。两个领域在这一年都有非常多的内容,我们仅推荐其中对学校教育一线有实践价值的部分供你参考:
推荐一
2019年2月,中国政府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计划,包含十大战略任务,我们再来重温一下: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
- 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 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 提升一流人才创新能力
-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 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荐二
这一年,谷歌教育发布的《教室的未来:K-12教育的新趋势》,包含八个趋势:
- 数字责任
- 生活和劳动技能准备
- 数学思维
- 学生主导的学习
- 协作教室
- 连接家长和学校
- 创新教学法
- 新兴技术
推荐三
这是北师大副校长陈丽教授提出的学校教育转型的四个主张:
空间融合:包括学校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
联通主义:信息联通越来越决定人的能力;
组织网络:尊重差异、复合知识、整合能力、开放共享;
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一起办。
推荐四
这是经合组织发布的全球中小学创新教学法:
- 计算思维教学
- 体验学习
- 混合学习
- 游戏化教学
- 具身学习
- 多元读写和基于讨论的教学
- 学习者即创造者
- 数据驱动实践创新
- 个性化发展
- 设计思维
- 培养未来领导力
推荐五
这是上海电教馆馆长张治先生的“未来学校13种图景”: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
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位人工智能助手
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
每一项教学业务都可能外包
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
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人在读频,频也读人
每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
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会被尊重
每一场教育都注重协作共生
每一个家庭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场
每一种教育装备都趋向智能化
每一所学校都被隐性课程包围
推荐六
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教授“未来最受欢迎的六类老师”:
- 缺点转化师
- 综合评价师
- 私房菜厨师
- 实践动议师
- 心灵按摩师
- 智能协作师
推荐七
这是蒲公英教育智库2019年“未来学校的十个设计趋势”:
学校空间功能深度整合,混搭运用
学校与社区、空间与技术整体规划,兼容设计
创建校园立体研学情境,建构全学习生态系统
全能超级教室兴起,助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
有效利用校园灰空间,赋能教学关系与师生学习
以跨学科空间升级学习方式
图书馆功能复合化,阅读资源泛在化
新型运动空间强调主题性、故事性、参与性
建构校园品牌生态圈,让学校品牌IP化,游戏化
学校成为永续建设的学习型社区
可以看见,教育变化如此之大,趋势已经越来越清晰,我们怎么办?
14年前,乔布斯在他最著名的一场演讲中,告诫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们,面对不断快速演进的时代,一个建设性的大脑需要谨记八个字:“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个原则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用。不过14年后,时代演进的深度与广度早已超乎预期,我们站在变革的现场与信息的洪流中,在自己的内心还得再“装备”八个字:保持理性;保持弹性。
这是第二个部分:教育变革趋势的全球研究动态。
想:基础教育深度转型的十个认知
中国乃至全球教育现场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哪些变化代表着吹向未来的风标?时间走到2019年底,我们的观察与研究结论是,重建学校生态,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十个方面的认知,展开多个维度的行动:
观念启蒙
我们认为,当代教育亟需一场观念启蒙运动,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重建。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我们早已具备,但依然有很多观念是这个时代迫切呼唤并正在重新建立的。
比如,摒弃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追求自身利益,但对自身利益的正确实现方式反而是走向公民责任。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理解一个基本的观念——公共利益,是一个人终极幸福的先决条件;
比如,要从“丛林主义”的你死我活,走向“森林主义”的相互依存。我们共存在一个世界,一个群体,你的不同并不否定我的立场;你的存在并不妨碍我的存在,甚至我们互相平衡,互为支撑;
比如,好的教育,永远不要去成为固化社会分层的利器,却要成为激活社会流动的公器;
又比如,学校的育人重心,要帮助学生从学会证明自己,进一步走向学会证伪自己……等等。
其实,这些观念依然没有脱离古往今来教育所理应持守的那些核心价值,也是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等现代文明根基的延展,更是破除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序与混乱的有力工具。
边界位移
在今天,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各个维度都不断被打破与重构:学校的物理边界、学校的组织与能力边界、传统的知识边界、教育的资源边界、教师的专业边界、学科的外延边界、技术的想象边界、德育工作的实施边界……学校的传统边界,或者被打破,或者被连接,或者正在移动,或者已经消融……
当然,今天乃至未来的学校依然需要“边界”——这是一切组织的结构性需要。
但我们必须坚定地行动:重新定义学校边界,重新聚焦教育价值,才能重新建构学习生态,并赋能于成长中的生命。
科学转型
全球中小学校的变革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从点状突破,开始进入整体转型期,开始追求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走向深层次效能。
19世纪的科学家发现,宇宙有一种“熵”性,即自动走向更大程度的混乱。万事万物如此,人类社会如此,政府、企业、学校组织同样如此——当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时间之矢”总是不断地将一切推向无序与混乱。
但为什么人类社会、各类组织在历史上总是越来越有序而强大?我想,这源于人类的智慧设计:即由科学进步、文明系统所带来的结构性“抵抗与赋能”。同样,全世界几乎所有一流学校,也都是因为科学而系统的结构性力量,抵抗无序,经历生长,走向卓越。
联盟崛起
今天,各种个样的教育联盟无处不在,集团化、联盟校、共同体、名校长名师工作室、课题组、孵化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一锅石头汤”,正在深度改变教育生态。好的教育联盟,表现为三个特征:
共同的教育愿景让联合行动可持续,并走向结构性的相互依存;
鼓励联盟内部的差异发展,让优势共享,高位支撑;
以开放的机制与技术平台,打造优质教育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教师升级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看见教育领域的新军在崛起:T型专业主义力量,足够的宽度+足够的深度,是这个人群的标志。
怎么做到的呢?纪录片《极限攀岩》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每个人的顶尖专业,都源于一个小切口目标的沉浸于持续研究;
正因为有了墙,我们才能更放心地把门打开;正因为有了专业高度,我们才能够更自如地实现跨界。
所以,面对这样的新型教师,学校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给老师最好的赞美是信任,最好的礼物是协同;比如帮助老师们把专业弄得有趣有温度有灵魂……
场景革命
学校最重要的投入,开始从对学校硬件的投入,走向对学习场景的投入。硬件注重功能,场景注重功效。传统学校大多数是师生学习的低频场景,未来,必然通过校园内的知识情境、体验美学、学科关联、社群动力、学习方式、流程再造、数据匹配等方式,再造学习空间,走向师生学习的高频场景。
技术变软
2019,教育“软技术”成为关注焦点,源于大量的教育装备卖得太多,用得太少。让教育技术成为学习场景中好用、有效、良善的工具,需要软环境、软技术、软技能,需要把已有功能放在学科逻辑、课堂结构、学习关系、教师行为等具体应用中展开研究与设计。
今天,这既是一门“当红的显学”,也是一线学校最急需的“桥梁支架”,但在大量的地方,又处在“专业进阶的无人区”。
学习变硬
今天的学校,教和学、学和用的关系正在发生颠覆,人们开始“以学定教”,并进一步走向“学以致用”。然而面向未来的学校,全新的学习生态已经萌芽,教育开始走向“用以致学”;以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的出发点。
我们知道,全球商业史,都是一个把复杂的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社会问题折叠成为一个简单的产品来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未来的全球学习,是不是也可以“产品带动研发”,“输出带动输入”,让“复杂的学习被简单的目标统领”,从而实现“一键提取”?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未来已来
简单而言,就是学校教育要向未来学习,按照未来的信号坚决行动。
比如虚实结合的学校让学习无处不在;比如让科幻电影、小说成为课程资源;比如,给每个学生一个美好的“人设”:让他们在今天的学校去演绎未来的人生,并在学校生活中分享自己的未来设计成果,同时不断从失败中站起来,为人生做更好的知识、素养、思维、价值观的准备……
传统复兴
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彻底的学校转型与寻找传统文化与要素的合理性齐头并进,甚至相互交织。
这个领域的争鸣堪称火花四射。比如考试重要还是素养重要,要不要减负,要不要读经,要不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不要向西方教育取经……
我们的理解是:学校,既是文明的刻录机,也是发动机;创新,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所以教育人理解、应用乃至承受传统的能力都非常重要,未来,从来都是在传统中长出来的。但另一方面,传统也从来都是以孵化更好的未来为目标的,所以有根基的创新,才是传统的终极使命。
以上,就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发布的2019年度风向标内容,期待各位实践者的批评指正。
最后,以一首诗结束今天的分享,它是刚刚去世的成都著名诗人流沙河的文字: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愿我们在2019这个多事之秋,忘记鬓发早白,因为有一种教育的理想,让我们头虽白,却仍天真。
作者: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总编)
编辑:蒲公英教育智库 · 新校长传媒
来源:本文来自李斌在第六届创新年会上的演讲
上一篇:市教育局组织召开20年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编制及19年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公示期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部署会
下一篇:借鉴|走近美国基础教育的深度学习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