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面面观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中国基础教育,具有世界最大规模。评价现实教育不能偏于一面,或誉或否。持中而言,中国基础教育在推进改革中,要有基于自我认识的充分自信,也应该基于现实问题,面对未来不断推进改革而走向完善。

一、现实教育的优势不要轻易“偏废”

以政府的教育投入而言,中国无法与发达国家比较,却在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即教育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上取得良好成绩。就此而言,中国基础教育无疑是具有一些优势条件的。这个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我以为有四点很重要:

第一点,体现在社会文化上。具体说,就是政府重视和尊师重教。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集中社会资源,而且每一个家庭也都竭尽全力,支持孩子读书。这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深刻影响到在中国教育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无法松懈下来,贪图玩乐。他们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不是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是服从家庭与社会的需要,是为家人为社会而学习。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点,体现在教学评价上。具体说,就是抓考试,以考试来促进教与学的改进。中国教育最重视考试,所以有过度应试的说法,甚至现实教育被批评家视为应试教育。重视考试,有各层级各类型的考试,而且进行考试数据分析,及时查漏补缺,促进教学改革,也让学生及时找到学习缺失或错误,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考试多,重视考试,这是中国特色。除了中考高考,区域有统考统阅,学校还有月考,年级有周测,班级还有一日一清、一课一清。这样尽管有副作用,却在当前条件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考试污名化也是错误的。

第三点,体现在教师发展上,具体说就是具备完善的教研制度。我国基础教育设立教研制度,分设省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管理制度,尽力辐射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事实上也起到了教学规范管理,以及对于教学改革的专业化引领的作用。一般国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具有私密性,缺乏外力干预,其教师改进教学只是依靠个体自觉。两者比较,中国基础教育的教研制度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而且在国家确定改革政策,进而要落实改革意图时,正是因为中国教师的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教学有了外在指导,并且引导教师采取最优化的教学,很多个体化的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和应用,这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点,体现在教育管理上,具体说就是采取强制性手段管理学生行为。中国教育的管理很严格,也一度被非议,以为是严苛,不是有虎妈狼爸的说法吗?然而就是这种严格的管理,防止学生自我松懈,缺乏学习动力,由此督促学生获得了较多的知识。这在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视为优点。尤其,在学习分化后对于学差生上的补习,以及严格要求与督促,有效实现了短板的弥补。因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打好基础的优势是显著的。在很多区域,在不少家庭,家长和孩子还能理解并允许教师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手段,要求孩子督促改进学习。而西方国家,在强调学生为本之后,基本限定了教师的过于严苛的要求,学习督促一般失于软,造成学生人群在低端与高端差距加大。也就是学习离散率很高,分化现象突出。

二、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在哪里呢?这决定了未来教育改革的走向。我以为至少以下几点是显著的:

第一,学校与社会隔离。书斋化的办学,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中国近代兴办新学,在制度和课程上已经西化,可是在文化上还保留着书塾文化的特点。我们以为的读书,就是把学生关起来,在一间教室里学习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圣贤书”。中国教育颇为重视知识与传授,而忽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即学校无法服务社区与更大范围的社会,学校教育被孤立起来了。于是,我国教育既不能外向服务社会,也不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发展。学校的围墙势必要被打破。事实上,凡是办学有成绩的学校,无一不是最大程度吸纳了社会资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二,学校管理薄弱。现代社会出现精细化分工,于是带动了各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事实上,大学区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只有专业化发展,行业发展才能提升水平。所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可是在一间学校里,教师往往是全能的角色,做学科教师,做班主任,做各种管理工作等。很多校长也是多面手,什么都干,还教课。其实,一旦工作多样,就必然工作泛泛,无法提高专业水平。发达国家的学校已经进行了职业的精细化分工,引导各种角色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职业角色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者是管理者,学校需要管理岗,在每一个科室,以及全面管理上,都需要特定人员。诸如校长、主任等都是管理岗。二者是教师。他们负责特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学科为专业取向。现实条件下,教学人员是学校的主体。三者是教学辅助人员。协助教师教学,担负一点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在实习,学习教师经验的人员,这些人就是助教。四者是科研人员。他们也是教师出身,有良好经验,乐于进行教学的深入研究,善于积累经验,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囊服务,同时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中国的学校里,缺少专业化的校长,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者,自然也缺乏高水平的智囊。这是制约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短板。

第三,课程学习单一和窄化。具体说,学习学习内容被几门核心课程所固化。考试的学科受到重视,不考试不重视,学得少或不学。学生课程学习没有选择性,由此也就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由此看来,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差异化很小,几乎是统一的工业化产品。这就与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所需的是专业人才存在不对应性。我们应该为学生发展设计出多条通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要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我国教育在近代接受西方学制,进行分科教学后,学生的发展通道不在局限在做官,由此涌现出来很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等。这是我国近代发展中的一次人才涌现的井喷。然而,从近代向现代发展,我们在人才塑造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尤其与国家发展战略所需的最顶尖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这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和课程选择,有直接关系。未来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一定要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与发展的后劲不足。这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不错,可是好学生到了大学,反而丧失了学习动力,后续发展没有优势。也就是我们没有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订制他所需的教育服务。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的能力,甚至自主性很薄弱。一个人在学业发展中,没有目标,都是被人为他预设,为他安排,每个人的个性的需要不被关注,没有发掘个人潜能,没有特长发展。所以,学生整体上,在学习时是被动的,人生是被安排的。这种被动性是因为我们太喜欢包办代替了,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很早就被扼杀,他们被统一了,发展的模式也是同一的。这种状态下的学生,习惯了被安排被照顾,需要督促和监管,一旦撤掉这种外在影响力,学生一下子就掉进一个特殊环境:茫然,不知所措,他们的独立人生探索,往往是在离开父母之后,在大学阶段才迈出第一步。这是中国教育的特别遗憾。

改革其实在基点上就是扬长避短。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优势特点保留下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同时要不断针对现实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由此产生积极的效益。

上一篇:「最新活动」2019年《基础教育论坛》欢迎订阅
下一篇:龙岩市政协委员、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燕萍教授谈教育:加强本地高校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