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在芬兰,我们为什么不能学?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01-19
手机版



01

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在哪儿?肯定很多人都以为是美国。

不是。人们公认基础教育水平最高的是芬兰。

这个人口只有550万左右的小国,近年来一直是国际媒体和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焦点。

那里的基础教育,被人描述为“美好如童话”。

曾是上海某公立学校教师,现就读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学院,并担任芬兰坦佩雷大学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的钱文丹曾在文章里介绍,芬兰的儿童直到7岁才开始上学,只有16岁时有一次强制的标准化测试;芬兰的教师拥有高度的教学自主权,教什么,怎么教,进度快慢全部自己定;学校高度强调教育公平,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同时,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芬兰学生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排名居高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和高压下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

02

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导演席里尔·迪翁,也在他《人类的明天》中专门描述了芬兰的教育。

作者亲历了一次芬兰的课堂:

那是一节自然课,课程的内容是研究蒲公英冠毛的传粉。

在课堂里,一些孩子坐到了课桌上面,大半学生都站着或躺在教室后面的沙发里,六七个学生几乎是坐在地上。

一个学生趴着用放大镜观察花朵,一个蹲着看着,另一个学生跪着,还有一个围着他的小伙伴蹦蹦跳跳。

蒲公英的绒毛和种子在教室里飘浮,占满了教室,飘到了走廊……

这不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素质教育么!

03

但芬兰的教育模式能不能搬过来,我们也照着做?

我认为不能。

上面描述的那种自由的合作式、探究式课堂,在我们近年来的所谓课改中并不鲜见,甚至,在一些地方一度占据了主流位置。

笔者就曾经上过这样的课改课。

领导从外地学来了先进经验,然后也要求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组,上课时老师不讲或少讲,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学习。

当然,现在这种尝试随着领导的更替,早就废了。

你知道我们学校的班容量是多大吗?一个班有七十多名学生!

这么多人,想走出教室上个厕所还得侧身而过,分成若干组后围桌而坐,又降低了教室的利用率,老师在教室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班里除了乱,根本看不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课堂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而席里尔·迪翁在芬兰听课的那个班,一共有15名学生。

管理学生的教师,是1-3人。

没有小班额,那种所谓的自由课堂基本就是扯淡。

其实在30年前的芬兰,那时候班里有40名学生,他们也是一个挨一个地坐着,上课时必须保持安静。

04

芬兰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考试压力,追求无差别的公平。

芬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六年级之前,不能以等级或分数来评判他们。

芬兰的孩子只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的标准化测试,之前没有任何考试,老师只会用叙述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个体情况。

而且,芬兰最强学生和最弱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全世界最小的。有人就揶揄说,如果班里有10个孩子,其中7个掌握某个内容了,老师就让他们去玩或自习,然后去关注那3个不会的。

“不用分数来评价孩子,”“不放弃一个孩子”,芬兰做到了。

但人家这样做的背景,是国家的高福利、低竞争压力。芬兰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是世界上福利最好、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从教育到医疗全部免费,孩子没有强烈的通过学习去改变阶层、改变命运的动力。

而在我们这儿,基础教育除了承担普及文化知识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选拔人才和资源分配的作用,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选择出来,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进而有更大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

成绩好和成绩不好,将来的生活可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和分数只能是重中之重,学生间的竞争也只会白热化。

0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确实是真理。

有朝一日,我们的教育肯定也会像现在的芬兰一样,孩子们自由而幸福地成长,不用天天背着重重的书包早出晚归,不用天天做作业、天天考试、天天排名。

但那是我们的经济得到更大发展的将来,而不是现在。

有时候,很讨厌有些人将国情挂在嘴上,凡事拿国情当借口。但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来说,真的需要注意国情。

芬兰式教育在芬兰能够成功,在中国不一定能成功,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可能成功,在小县城不一定成功。

如果现在鼓吹芬兰式教育,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搞一些所谓的教改,很可能就会变成瞎折腾。

作者:遗君明珠,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

上一篇:打好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攻坚战
下一篇:孩子,上学不叫读书,那叫接受基础教育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