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毛主席专门拜访杨开慧闺蜜李淑一,主席:你的恩情永不会忘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4-18
手机版

  1959年,长沙蓉园。

  毛主席坐在椅子上等客人,听到脚步声,他回头看去,看到是自己等的好友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淑一同志,你来啦,快来坐!”

  迈着激动的步伐走向毛主席的就是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淑一老人,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毛主席如今也是一位老人了,她感怀的流下眼泪。

  主席和她握了手,郑重的和其他领导介绍:“这位就是我毛家的大恩人——李淑一同志,她是开慧的生死好友,也是我毛泽东的老朋友。”

  

  毛主席这样推举她,李淑一受宠若惊,她笑着同大家问好。

  吃饭时,主席不住的给李淑一夹菜,“淑一同志,多吃点,不能和我客气呦。”

  “谢谢主席!”

  众人看到主席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李淑一同志,心中大惊,对李淑一越发尊敬起来。

  李淑一到底对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恩情使得主席这样关怀照顾她?

  她与杨开慧的生死之交又是从何而来?

  

  杨开慧给闺蜜介绍对象

  “革命就不要怕流血牺牲,这一条路虽艰险但必能救我中华!”

  “说得好,首先我们一定要坚定革命意志......”

  “对!我同意!”

  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大同学”一起高谈革命与救国之路,他们风华正茂,慷慨激昂。

  每每这时,杨开慧和柳直荀等“小学生”们就乖乖的站在后面听着他们讲话,心中是抑制不住的激动,有时候也会附和两句。

  这是杨怀中教授家中经常会出现的景象,一群有志青年聚在一起切磋学问,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杨开慧的父亲杨怀中、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是湖南地区名士,他们三家交情匪浅,从父辈时候起就来往甚密。

  湖南地区曾有“交情三世久,春色两家分”之说。

  

  毛泽东经常托杨怀中伯父把自己的文章交给李肖聃伯父修改,可以说李肖聃对毛泽东有师生之谊。

  杨开慧与李淑一两家是世交,她们从小就认识,后来又一起在长沙福湘女中读书,成了室友,从此就成了形影不离的闺蜜。

  杨开慧很信任李淑一,杨开慧很信任李淑一,就连她和毛泽东谈恋爱的消息也告诉了她。

  杨开慧17岁时跟随他的父亲到了北京,她的父亲杨怀中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而当时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做助理员。

  杨开慧经常去图书馆读书学习,和毛泽东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而毛泽东则主动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给她,也很愿意和她聊天说话,两人交往甚密,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恋爱。

  李淑一听到他们恋爱的消息时,打趣的同杨开慧说:“你可不要一恋爱就忘了我这个好闺蜜呀。”

  

  杨开慧坚定的说:“当然不会,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为数不多的知己,我非常珍惜你。”

  李淑一知道她说的是真的,杨开慧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因为她个性清高,品质高洁,跟随毛泽东一起接触了革命理论之后,就坚定的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战士。

  也正因如此,杨开慧的朋友都是和她有共同革命理想的人,所以杨开慧平时并没有其他的朋友来往。

  1920年7月份毛泽东从北京回到了长沙,此行他的任务是组织创建中国共产党。

  杨开慧非常理解毛泽东,并且她不顾亲人的反对,把父亲去世时各位朋友们送的祭奠费坚持拿出来,给毛泽东做党的活动经费,毛泽东非常感动。

  与毛泽东在一起之后,杨开慧进步很快,这年10月,她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湖南的首批团员之一。

  在携手革命的征程中,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之花悄然盛放。

  1920年冬天,杨开慧与毛泽东正式结婚。

  

  她只背着一个书包,没有花轿,没有嫁妆,只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到了毛泽东的身边,此后二人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与毛泽东结婚之后,杨开慧也没有忘了自己的好闺蜜李淑一,她为李淑一介绍了一个对象。

  这个人就是与杨家、李家交好的柳家公子——柳直荀。

  柳直荀为人正直阳光,而且长得帅,在一次见面中,杨开慧正式为闺蜜李淑一介绍了柳直荀,她说:“淑一,这就是我为你介绍的对象,他很优秀又正直,你们好好相处。”

  回头又对柳直荀说:“淑一可是我们学校的大才女,你可不能欺负她,不然我这个‘娘家人’不同意。”

  这次相亲很愉快,李淑一一眼就看中了柳直荀,两人在日后的相处中愈加亲密,很快就确定了关系。

  1924年,李淑一和柳直荀正式结婚,毛泽东和杨开慧就是他们小两口的见证人。

  

  杨开慧:临终托孤

  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地区领导秋收起义,他将杨开慧母子和杨老夫人送到了板仓。

  此后,杨开慧就依照毛泽东的指示,在板仓地区坚持从事革命地下活动。

  1930年7月份红军攻克长沙城,重创国民党守军何健(又说何键)的部队。

  但很快国民党重军压境,何健卷土重来,长沙城又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

  8月份以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多次在长沙城与何健的部队交手,战斗惨烈,双方各有伤亡。

  但最终红军没能攻下长沙城,毛泽东果断的改变方向,带领红军向江西吉安进发。

  何健是一个积极反共的刽子手,从马日事变开始,他就积极的迫害共产党人。

  这次与红军部队多次交手,虽然他守住了阵地,但是也损失了不少,他心中气急败坏,准备报复共产党人。

  

  红军离开长沙之后,何健在长沙城里大肆的杀害共产党人,长沙的报纸上每天都会刊登杀害共产党要犯的消息,一时间以来,白色恐怖笼罩在长沙城的上空。

  何健派人挖了韶山毛泽东的祖坟,同时在城中派出许多特务大张旗鼓的搜查杨开慧,为了快速找到杨开慧,他不惜许以重金,大洋10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特务们积极的搜寻杨开慧。

  党的同志当然也察觉到了这些风声,他们让杨开慧赶紧离开这里,杨开慧坚决不从,她说自己一定要坚守住岗位。

  回去后她就把党的机密资料埋在了板仓屋后面的菜地,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930年10月24日,这一天到来了。

  特务发现了杨开慧的藏身之地,一天深夜,国民党军荷枪实弹的冲进了杨开慧的家中,带队的人拿枪指着杨开慧说:“霞姑,跟我们走一趟吧。”

  杨开慧看着眼前的特务,陡然骂道:“你这条狗!”

  特务也不生气,“骂吧,也没多少机会了。”

  

  这时,另外的特务把保姆陈玉英也绑了来,还想去绑那3个孩子,谁知邻居们都过来指责他们,说他们净会抓好人,特务怕闹大,就带走了毛岸英。

  10月29日,《大公报》报道了杨开慧被抓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奋,杨开慧的七舅向定前找到了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他们联合社会名流蔡元培、章士钊等一起上书给何健,要他无罪释放杨开慧。

  碍于社会舆论压力,南京政府也下令何健不许对杨开慧用刑。

  刚开始何健还装装样子,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劝说,杨开慧都坚不吐实,愣是一个字也没说。

  审讯的人对她说:“只要你说出板仓的地下党,还有毛泽东的地址,我们马上就放了你,你还有老母亲,下面还有孩子,真的忍心离开他们吗?”

  他以为杨开慧听到母亲和孩子,一定马上配合招供,但是谁知杨开慧竟然坚持至此,仍然不答话。

  何健忍无可忍,对杨开慧用了重刑,她被打的遍体鳞伤,衣服破烂的口子里面都是血肉翻飞的伤口。

  

  到第八天,敌人又换了个法子,他们想要找人劝降她,而最好的人选就是杨开慧的闺蜜李淑一。

  李淑一知道杨开慧是一个革命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一定不会同意向敌人妥协的,但是当她入眼看到杨开慧满身伤口的时候,心里特别难过,她想要她出去,就说:

  “开慧,你这样下去会死的,你真的不想想你的孩子吗,还有毛泽东,他一定在等着你,你先假意配合他们,等到出去了再从长计议好吗?”

  杨开慧摇摇头不同意,她坚定的说:“我就是死也不会如他们意的,想要我背叛革命,绝无可能!”

  李淑一知道了她的选择,之前就知道她会这么选,但是如今亲耳听到,还是伤心的哭了出来。

  杨开慧最后对李淑一说:“淑一,不要为我哭了,革命必有流血牺牲,我们个人利益当服从于革命大计,为我所信仰的事业牺牲,我是死得其所,但最后我想请你帮个忙好吗?”

  李淑一连连点头,又听杨开慧说:“淑一,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孩子,岸英还有玉英大姐,他们是无辜的,你帮我救他们出来好吗?”

  

  李淑一重重的点点头同意了杨开慧的请求,她按照她的说法利用舆论的力量救了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

  因此毛主席一直说李淑一是他们全家的大恩人,就是因为她曾经救出了毛岸英。

  安排好孩子的出路之后,杨开慧就决定直面这死亡。

  11月12日,杨开慧被带到办公室,她知道一切都要结束了。

  敌人抓着她说:“只要你讲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我们马上就放了你。”

  杨开慧凛然的说:“办不到!要杀要剐,死不足惜,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敌人狠狠地打了她几拳,两天之后的清晨,最后的时刻到了。

  

  杨开慧用手轻轻的理了理头前面的碎发,昂首挺胸走了出去,毛岸英一把抱住妈妈的腿哭着喊着:“妈妈!”

  “英儿,好孩子,将来告诉你父亲,我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

  在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杨开慧英勇就义,为了折磨她,敌人开了3枪,让她看着自己流血,生生被折磨而死。

  她痛苦地抓着地上的泥土,身后有两个被抓了无数下留下的深坑,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光荣牺牲!

  

  毛主席:我失骄杨君失柳

  毛泽东深爱着杨开慧,她去世后,毛泽东常常想起他们从前一起的日子,往往是泪湿衣襟而不知。

  他对李淑一非常关怀,因为她是杨开慧的生死好友,更因为毛岸英是她救出来的。

  1932年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牺牲了,这时淑一才30岁出头,带着一对儿女东躲西藏,数次落入国民党的魔爪。

  毛泽东一直暗中打听李淑一的状况,尽可能的提供帮助。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派人看望李淑一,也关心她的家人,还曾想拿出自己的稿费帮助她,这份情谊实属难得。

  1957年,主席收到李淑一送的诗句,和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经主席同意后出版,蜚声海内外,郭沫若称其为“古今的绝唱”。

  

  “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杨就是杨开慧,柳就是柳直荀,主席用这句诗来表达他们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可谓是情真意切。

  1959年,主席回到长沙时专门接待了李淑一,和她一起吃饭留影。

  不久在主席的关怀下,李淑一到了北京定居,她将主席的诗裱起来挂在客厅的墙上,可见主席和她的深厚友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先烈,他们的壮举谱写了一首苍凉的壮歌,至今读来仍觉感人心魄!

  

上一篇:乔怿凌,1/21!
下一篇:重庆市第四届“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导游词讲解大赛晋级名单出炉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