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协和大院」的五位寒门大医之温州鳌江张鋆!
[协和大院]的五位寒门大医之张鋆
韩小蕙 2023-04-13
本文刊载在《美文杂志》2019-10-08
先要考上燕京、北大、南开等大学读3年预科,毕业成绩合格后,再以极其高难度考试考入协和医学院,在本部这里读5年,共费时8年,庶几是全中国学制最长的院校了。而且老协和的学费是很贵的,每学年要100块大洋(当时的北平6、7美分就能买1斤苹果)。那么,能走进协和的都是富家子弟吗?穷人家的青年才俊就没有一点儿希望了吗?
回答是:不尽然!
考入协和医学院以后,院方对优等生的奖励是很高的,在一、二、三年级结束时,每年要评选出两名优秀生,免交下一年的全额学费。此外,协和医学院还设立了“文海奖学金”,每年评选1名最优秀的毕业生,可得到500银元的奖金,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助理住院医生一年的工资。林巧稚大夫和她的侄女婿著名儿科教授周华康大夫,都曾于毕业时获得了该项奖学金。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内科学及血液学家邓家栋大夫,也获得了1933年的“文海奖”,还清了上协和医学院交纳学费的所有欠款。
如此,从老协和走出来的大神大医名医,也有不少位是贫寒子弟。在我们协和大院住过的,最有名的是这五位:张鋆、裘祖源、张学德、薛社普、宋儒耀。本文这里先介绍张鋆先生。
寒门大医:张鋆 (1890-1977)
张鋆(1890-1977)字伯钧,浙江平阳人。张鋆在协和大院被称为“老爷子”,当然是背后的称呼,当面是没人敢如此放肆的。说来在我们大院里地位最高的,既不是最著名的林巧稚大夫,也不是黄家驷院长,而却是这位张鋆老爷子。年年五一、十一,都会有小轿车接他上天安门去观礼,当年小姑娘的我,曾好几次看见老爷子穿着笔挺的西装,像一块直上直下的木板一样,笔挺地站在大院门口等车,脸上仍是他那一副没有表情的表情。
这位永远不苟言笑的大解剖学家,在我的小心眼儿里,似乎就是唐·吉珂德的化身,身材瘦长,脸型瘦长,不怎么出现在大院里,出现了也不与别人搭腔,兀自走自己的路。我那时不明白他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及至成人以后才了解到,20世纪40年代,他曾以中国人脑沟回模式的科学事实,回击了帝国主义分子污蔑中国人种“低劣”的谬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出任全国人大常委(此便是他上天安门的原因),官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但他本质上永远都是一位大医学家。
张鋆老爷子1890年生于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一个依山临海的小地方。其父张邦安读过几年书,为人正直本分,在镇上一家小商店做店员,以此维持全家生计。在张鋆11岁的时候,父亲死于霍乱,从此,张鋆和弟弟张榕(原广西医学院院长,教授,已故)靠母亲替人缝补浆洗,艰难度日。兄弟俩都自幼聪慧,特别是老大张鋆,4岁即能朗读堂屋中的对联,深得父亲挚友、私塾先生陈仲芸的钟爱,于是陈免费教他读书,这是一位富有爱国精神的士绅,经常以“甲午战争”中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满清朝廷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例,教导张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他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长大当海军的志愿。
结束私塾教育后,张鋆顺利考入平阳县高等学堂(高小),1904年毕业。陈仲芸先生鼓励他东渡日本留学,不仅倾囊相助,还亲自组织了一个带有募捐性的组织,替他和家乡的学子们募捐。1905年春,张鋆带着家乡父老资助的100块银元,东渡日本求学,先是在东京海成中学读书,主要补习日语及数、理、化知识,翌年以各科优秀的成绩毕业后,报考了海军专业。但他的数次努力均告失败,因为那时凡涉及军事的专业,日本学校均不收“支那”学生。于是,在“医学救国论”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定改学医学。
1906年张鋆考入日本慈惠医科大学,该校是以日本皇后之名创办的,属英美系,延聘英美籍教师,采用英美教学体系,并全部用英文授课,因此张鋆虽是在日本读书,接受的却是英美式的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长颇有裨益,后来学成回国以后,他曾任教于多所学校,不论是“东洋派”还是“西洋派”把持的学校,他均能执教。不过刚入校时的日子真是艰难,不是官费生,又缺乏经济来源,因此除设法干点零活外,他还给中国留学生中的富家子弟整理房间、买菜做饭,以此挣点生活费。当时年仅16岁的他身材瘦小,每天都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默默承受着生活和学业的重压,孜孜矻矻,咬紧牙关坚持着。以后他通过考试取得官费生资格,仍然没放弃勤工俭学。在整整6年时间里,张鋆各科成绩优秀,年年名列前茅,为人羡艳,誉满全校。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了,张鋆也从慈惠医科大学毕业,欢欣鼓舞地回到祖国。先在家乡行医,1913年应聘到江西医专任教,从此开始了他60余年的医学教育生涯。1921年得到洛克斐勒氏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著名解剖学家W.H.Lewis指导下专攻人体胚胎学。
两年后张鋆结束进修回到祖国。1928年起到了上海,在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育长、解剖学教授,不久学校改建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建院伊始,行政事务繁重,许多工作,如人员安置、设备添置、人才培训等都要从头做起。他秉公办事,平民作风,平易近人,因而颇得人心。张鋆教育长还亲自担任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工作,听他的课简直是享受,他国文功底深厚,语言逻辑严谨,表达力很强,又精通日、德、英三国文字,因此讲课时不仅表达自如,而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枯燥的解剖学等课程经他讲授,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最神的要数他在黑板上画图,堪称绝杀,课讲到什么地方需要用图像表示了,他便随手画出来,两手左右开弓,几分钟内同时完成,准确无误,令学生们满堂惊倒,咂咂赞叹,佩服终生。然而“老古板”的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每堂课前必要口试并将成绩记入成绩册;对学生作业及考试的错处,都要一一订正,不许丝毫马虎。因此他的学生们在校期间,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中国现代著名的解剖学家张岩、齐登科、王有琪、郑思竞等,都是被张鋆先生这么严格地训练出来的。
1932年“1·28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淞沪战争,完全摧毁了上海医学院的吴淞医学基地。次日,张鋆不顾生命危险,踏着战火余烬,只身绕道赴吴淞,抢救残存的切片、模型、显微镜等公物,个人物品一件也没拿。那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一家八口靠借的几条毯子才度过了难关。为保存学校,不使学生失学,张鋆教育长奔走联系,借用房屋,维持办学。他还积极参加抢救伤兵和难民工作,一面亲自给伤员治疗,一面四处奔走募捐。
1933年张鋆再度获得赴美留学机会,到纽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和卡内基研究所主攻人体组织学,并以连续发表了胚胎心脏、心血管、心中隔及瓣膜的发生、形态及血液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论文,当选为历史悠久、对学术水平要求甚严的美国解剖学会正式会员。一年后回到中国,先后发表了《培养组织之创伤治疗》等论文,该文乃是中国最早的组织培养文献之一。
1937年,张鋆率先将组织培养方法介绍到国内。抗日战争前夕,他一边组织师生员工分批去重庆建校,一边在上海市内坚持办学,并收容失学青年准备带往内地。1940年张鋆在《美国解剖学杂志》发表了《脂肪细胞的发生》一文,这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中国率先开展建立组织培养技术,在脂肪细胞的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1941 年是个值得特别纪念的年份,张鋆与他的助手齐登科在《美国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一生中著名的《中国人脑沟回的模式》论文,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为“劣等民族”的谬论,该文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影响深远,直达几十年后的今天。
1945年“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身陷“孤岛”8年的张鋆,将一所基本完整的医学院交给了国家。1947年他作为“借用教授”到刚复校的北平协和医学院任教,从此再没离开协和。他以娴熟的英语、高超的教学水平,独自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局部解剖学、人类学等五门课程,不到一年就被医学院正式聘为主任教授,并成为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的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
1951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召开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府曾向协和医学院借房安置外地代表;抗美援朝期间,又提出安排病床治疗志愿军伤员,德高望重的张鋆对共产党尽管还不了解,但欣然同意,其政治态度在当时影响很大。20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慰问团第一分团团长赴朝慰问,除支援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外,还积极组织解剖学系的工作人员,亲自制作教学用的组织切片出售,将全部收入捐给国家……
科学家就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头八脑。张鋆老爷子身边的人、包括协和大院的人都“怕”他,一是他总是那么一张话少的严肃脸,但主要的还是他为人耿直,治学认真,从不说违心话,更不办违心事。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活质学说”风行一时,他却不以为然,那时他正担任《中国解剖学报》主编,刊载了一篇论点不同的论文。有朋友替他担心后果,他却坦然地说:“科学理论岂能人云亦云?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无所畏惧。”后来风靡一时的“活质学说”果然站不住脚,连苏联科学界最后也予以否定了。
20世纪60年代,朝鲜的金风汉博士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小管”和“小体”,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才、划时代”的发现,轰动朝鲜,轰动全世界,获得了国家最高发明奖。我国出于政治考虑,也认可了他的发明,当时特别派出一个专家小组赴朝学习,但去后一眼就看出来是伪科学。出于友邦关系,我国《人民日报》也曾给予报道。协和的某些专家出于政治考虑,也跟着吹捧这一“伟大发现”,但病理学家胡正祥和解剖学家张鋆等坚持反对意见。张鋆老爷子一点不客气,手杖往地板上一跺:“老夫一辈子搞解剖,凡是人身上的东西,还有什么没有研究过的?要真有经络实体,二十年前我就发现了,还会搁到现在?”他指着那几位唱赞歌的专家,一句一顿地说:“不要跟风,不要瞎说,更不要讨好谁。科学就是科学,是要用事实说话的!”后来经过国际上的广泛研究,所谓“划时代的发现”被否定了。
“文革”初期,张鋆就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宣布靠边站了。对这样的“大革命”,他非常不满,在给一位下放干部的信中直言不讳地写道:“要搞医学基础理论的人包治百病,要搞理工科的人保修一切机车,这不可能。”但由于他“出身好”,为人一贯清廉、正直,所以单位的“财权”仍交给他管理。有一次,一个造反组织找他报销单据,老爷子认为经费使用的去向不明,坚决不予报销,造反派楞是一点辙都没有。“反动学术权威”压住了造反派,在当时真是一件逆天的怪事,可这怪事发生在张鋆老爷子身上,大家又都觉得很正常——在所里,张所长一向严以律己,秉公办事,坚持真理,廉洁自持,从不占公家的便宜;在家里,老爷子一辈子坚持简朴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从来不带家人上外面饭店吃饭,还一直坚持自己为儿女们理发,自己修补家里的生活用具……简直就是共和国的一个模范公民。当年我还是年纪小,不记得张鋆教授的夫人是谁、长得什么样子了。后来有大院里的“大孩子”告诉我,张鋆是在1915年25岁上,由他母亲做主,与家乡姑娘余韵芳完婚的,妻子生于小康之家,祖父思想开明,允许她从小不缠足并读书识字。这位余夫人一生相夫教子,对丈夫帮助很大;张鋆在这个旧式婚姻中,也是中规中矩地做好了一位模范丈夫,一辈子忠于夫人,白头偕老。
1977年,熬过了十年浩劫的张鋆教授,犹如枯木逢春,以87岁高龄,扶杖出席了中华医学会举行的座谈会,并积极呼吁恢复中国解剖学会。是年12月,在他病危时还拉住有关工作人员的手,谆谆说:“要积极恢复学会,不要让学会在我们手上断线。”
1977年12月27日,这位令人敬仰的医学家、科学家与世长辞,像他生前一样,静静地离开了协和大院——这是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家。这老爷子,真有点唐·吉珂德的骑士风度。他用自己的高尚人品,为协和大院留下了一块丰碑,令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作者:韩小蕙 介绍
光明日报社原领衔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三十部作品集。主编出版历年《中国散文精选》等六十四部散文合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优秀个人、新闻界最高荣誉韬奋新闻奖等。曾获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郭沫若、冰心散文奖,以及老舍散文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往美、韩、匈牙利等。2003年应邀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荣获美国国会参议员“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奖”暨旧金山市政府奖。
举报/反馈
上一篇:植下青绿绘美景
下一篇:医学(牙科与口腔外科方向)sci一区期刊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