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分班是个难题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4-22
手机版

  原标题:读书 | 分班是个难题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修订版)

  (美)约翰·I·古德莱得 著

  苏智欣 胡玲 陈建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为了真正了解学校,美国教育家、实践家古德莱得带领团队,历时数年收集丰富多样的研究样本,经历繁复的数据整理和深度的理论分析,写成《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我们日常办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本书都有所涉及。

  本书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今天读来仍感处处锐利且深刻地切中现实。作者的表达亲切生动,有着教育家的宽厚温和。书中呈现了对诸多教育问题的深度关切,如分班问题。

  分班问题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有严格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班,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分班。但部分初中学校可能会出现分班“变式”,比如实行学科“走班”,或以“特长培养”“特色培育”等名义分班。有的高中学校则是直接按学生考试成绩分班。

  这些做法与教育规律是否存在冲突?其效果和后果如何?古德莱得通过调研、分析和实证论证了这一主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古德莱得认为,按成绩和能力分班虽然“被认为符合逻辑和适宜”,实际是“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掩盖了人们对问题的注意,而不是一种教育手段来纠正问题”“放弃了人们在学习中有差异的问题”。这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一种倒退,并没解决这个复杂问题。

  书中提出,基于年龄的分班方式不利于因材施教,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力和兴趣都不相同。根据学习成绩分班更不可取,这会导致不同班级之间的不公平,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班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能因教师的偏见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得到不同待遇,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另一部分学生则过度自信和骄傲。同时,基于成绩分班容易令学生焦虑并产生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这种分班制度可能会扭曲公平和机会均等原则,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古德莱得提出了他设计的学校改进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分班和更有效地因材施教:

  一是实行不分班制。不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其他因素分班,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和项目,以此提高教育的个性化程度和灵活性。

  二是实行跨年级分组。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在每个小组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

  在上述方案中,学生在不同班级或小组中学习,避免了因班级划分导致的不公平。学生得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机会均等。这也突显了学校对学生发展多样化的追求,加强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古德莱得的方案中,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背景等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教师团队中,古德莱得特别提出“每个班级要有一个经过高级训练的带头教师”,这个负责诊断和评估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专业能力:掌握相关评估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课堂测试等,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熟练掌握诊断和评估方法,包括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情绪状态等,能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诊断;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通过对诊断和评估结果的分析,有效设计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因材施教方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如何分班在教育实践中是个复杂难题。古德莱得的观点和方案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但对其保持质疑和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公平和不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做法,是教育工作者持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 叶德卫(龙岗区教育局)

  新媒体编辑 | 吴淼鑫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责任编辑:

上一篇:杭州连夜发布落户新政 大专生也可以进场!
下一篇:小学生遭霸凌后确诊PTSD 家属发声:家长道歉没用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