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时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压抑?如何调节自己的家庭相处模式呢?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帖子,让很多中年男人特别能产生共鸣。它说的是,现在中年男性下班以后,更喜欢坐在车里抽根烟,听听音乐,而不是一下班就马上开车回家。因为对他们来说,职场是事业的战场,而家就是另一个战场。他们不想从一个战场立刻转到另一个战场,所以宁愿坐在车里好好放松一下自己。

  我相信不想回家这个问题,不只是男性有,女性也会有。一位有家庭的女性在她工作一天回到家,还需要照顾孩子、打扫卫生、煮饭给家人吃时,她肯定会特别渴望有个放松的时刻。特别是在某些氛围较为沉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只会想逃出来,而不是在里面待着。

  

  我以前的一户邻居就是这样,我一走进他家,第一反应就是屋子里边的气氛不对,他们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脸上的神情都让我觉得不舒服。我去过一次就再也没去了,因为那里太令人压抑了。

  家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压抑?明明它应该是让我们放松做自己的地方,怎么却变成束缚我们的地方?这当中原因很多,我简单列举几点:

  首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照顾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并且要遵守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条条框框,例如戴上社交面具,按照规则和别人打交道。这些束缚让我们感到很疲倦。这个时候,家就要成为港湾,成为我们舒缓疲惫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也可以做任何事。我们应该是被包容的、被家人接纳的。因此,回到家的我们会开启任性模式。

  

  什么是任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对家人理所当然地索求,换句话说,我们会认为自己的一些诉求应该或者必须得到满足。比如伴侣必须怎么对待我、爸爸妈妈应该怎么照顾我。同时,因为对家赋予了很高的期待,无论在外面多厉害,回到家以后我们都有可能进入退行状态,即从一个成年人变回一个渴望得到照顾的孩子。所以当我们用任性模式和家人相处时,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就会变得复杂。就像妈妈面对任性的孩子一样,她不能生气,又不能打骂孩子,情绪只能不断被压抑,到最后突然爆发。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处在一个渴望被照顾,对家人有所期待的状态里。当我们被迫承载这些时,因为没有办法很好地拒绝或打破对方不合理的期待,所以我们也会感到很压抑,很辛苦。如果我们对回家感到恐惧,那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看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上述这两种状态。

  其次,我们在复制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家人之间沟通太少

  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但在有些家庭里,很少有这种大家主动表达自己诉求或情感的时刻。每个人都在不断复制着这样的相处模式,导致家里氛围越发压抑。

  

  因此,如果我们认同了原生家庭中那种不表达的相处模式,那么我们也会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家庭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压抑的环境。你需要知道的是,压抑是家庭关系发生危机的一种信号。我们不肯向家人主动表达或不肯积极与家人互动,而是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只能令我们与身边所有人产生隔阂,令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危机。

  不过,危机本身也是一个改善关系的机会。有时候,压抑感不是家庭成员给我们的,是因为我们内心得不到想要的关注而引发的感受。就像这位来访者,她一开始的压抑、不表达,只是用一种自怜的状态来寻求父母的关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家人也是如此。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会指责、批判我们的人,而不是帮助我们的人。下次,当我们在感到压抑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我们究竟把家人看成了什么?

  举报/反馈

上一篇:孩子学习很努力,成绩却很差,教给孩子这几步,一定要牢记
下一篇:彰显“免予刑事处罚”条款司法功能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