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柯哀”和“新兰”CP水火不容?——当代青年磕CP的心理动机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原创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组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作者:周书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

  吴一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

  谢婉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肖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责编:李婷

  图编:陈文琪

  日漫《名侦探柯南》是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而近日新剧场版《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中的“柯哀”CP“亲了”,在国内外引发热烈讨论,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柯哀”的新剧中的互动设定引起了官配“新兰”党的强烈不满,继而与“柯哀”党开展了网络大论战。

  “CP”(coupling)最早来源于日本同人作品,主要指作品中存在情侣关系的角色配对。在中国,CP概念不断衍生,除情侣之外的其他关系也可构造CP。回溯CP文化在中国的大致发展过程,场域的改变、媒介的构造、粉丝二次创作扩大传播、明星的流量和资本盈利的引导,都促进了CP文化的发展。对于很多旁观者来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会为了一些虚拟人物及其情感归属投入这么深的感情,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会热衷于磕cp?本研究将以定性访谈的方式解释当代青年磕“cp”的心理动机。

  磕CP行为的动机维度

  1

  心理体验

  心理体验即是磕CP过程能带来的愉悦感、幸福感、满足感、放松感等积极的心理感受。这一动机是磕CP最普遍直接的动机,所有磕CP的被访者都提到了心理上的愉悦感:

  带来幸福愉悦的心理体验的原因是多维的。首先,作为一种代入式的心理体验,磕CP者能将自己的情感代入所磕CP的互动,获得替代性满足,收获心动、甜蜜等日常生活中不易获得的微妙情感,从而感受到极为愉悦的心理体验。

  同时,由于对CP的理解是自由流动的,因此自身情感投射的对象也是多元的,往往不仅局限于爱情层面,任何亲密关系(例如朋友、亲人、战友)等等,只要满足了人们对于这种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与想象,就具有了所谓的“糖点”,变得非常“好磕”。

  此外,磕CP者也会以纯粹的旁观者姿态,为他人互动的亲密感和共同经历的波折感所感染,为他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所打动。打动磕CP者的不仅仅是CP二人间的“甜”,有时甚至可以是“虐”,看重的更多是二人相处时的氛围感和各自人设的相契程度:

  2

  社交关系

  相比于心理体验,社交动机只在磕CP的动机中占据次要地位,而且与我们的设想相反的是,很多被访者都强调了磕CP的私密性,以及留出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不过,适度的社交参与的确可以加强磕CP的愉悦感,尽管这并非磕CP的主要动机。

  随着社交参与的门槛降低,也使得加入CP社群的磕CP者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CP社群各有其主推的功能,给磕CP者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磕CP场域,用于获取新鲜物料、表达共同的喜爱之情、发表创作、与同好者互动,从而获得认同与共鸣,总体上提升了磕CP者的兴趣和愉悦感。

  图:是否加入了有关CP的网络社交群组

  在这些媒介与平台上,一方面我们看到,持续的社交互动,比如看到出产的“新粮”等,有助于维持对CP的热情,但更多的,大多数被访者在社群中并不活跃,与社群内的其他人只是“点赞之交”。也有人提到虽然加入了社群,但有意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磕CP对他们而言是一件更为私人的事情:

  此外,我们发现,磕CP可以在已经认识的朋友们之间制造“共同话题”,起到增进友谊的作用,但大学生磕某对CP的选择更多取决于其自身喜好,而不会屈从于对社交的需求。被访者大多表示他们不会为了融入某一群体而去磕一对特定的CP,也不会为了很好的朋友而去磕不合自己喜好的CP:

  由此,我们发现磕CP的社交关系维度动机,实际上应被重新诠释和理解为社交场域内的分享共鸣与私人空间的私密自娱之间的张力。

  3

  性别权利

  在现实的观察中可以发现,相对于男性,女性更热衷于磕cp,这就使得我们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男女性在是否磕CP这件事上产生如此大的差别呢?我们向许多被访者询问了这一问题,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即,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具有共情能力,情感更为细腻,更容易被CP之间的温馨细节所打动,所以女生磕CP者更多。

  然而通过对访谈材料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首先,女生比男生更具备共情能力本可能就是一个性别刻板印象下的伪命题。例如,在我们对磕CP的男性的访谈中,我们并未发现二者在共情能力上与女性有较大差别,这些男性也会被所磕CP之间的微妙情感所打动。

  在所磕CP性向上,男生和女生也没有太大差别,男性也会去磕同性CP。

  除去“性别气质”以外,仍有其他因素影响着男女性磕CP的选择,在有关磕CP这一行为是否是性别权利关系的一种转换(女性从被审视地位到审视地位)这一问题上我们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一种答案认同这种观点,认为性别权利的转换在是否磕CP的选择中存在影响。

  而另一种观点将磕CP的原因更多的归结于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而非是男女性地位的变化。

  4

  文化对抗

  文化对抗指亚文化由于思想观念冲突而在各个领域中向主流文化展开的抗争行为。这种对抗现象长期存在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常常会随着亚文化的壮大而愈演愈烈。

  在访谈对象谈及磕CP的心理体验时,“禁忌感”、“小众”等词语也频频出现在被访者的回答中。许多人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磕CP时提到,“小众”是他们选择磕CP的一大原因,认为这种小众的CP取向更加具有一种不被打扰的美。这种小众群体对大众群体的、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暗含于磕CP的心理动机之中。

  总结——显性与隐性的维度

  磕CP的四个动机维度并不属于同一层次。在四个动机维度中,心理体验与社交关系属于能够直接感受的动机维度。在磕CP时,人们首先直接体验到愉悦、舒缓压力、幸福感等等心理体验,这些正向的心理体验最直接也最有力地使得磕CP这一行为的时间投入有着正向的情感产出,从而使这一行为能够持续重复进行。

  在正向的心理体验之外,人们也会较为直观地感觉到,因为磕CP,与身边亲近的朋友有了更多话题,增进了社交体验,或者说,因为磕CP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共同分享对所磕CP的喜爱。尽管社交关系从来不是磕CP者所主动追求的,然而磕CP这一共同的兴趣却事实上为社群间的交流创造了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润滑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又使人保有随时抽身回到自己的磕CP私人空间的自由。

  在直接感受到的正向的心理体验与社交关系的润滑之外,存在着更为隐性的动机,主要包括性别权利转换以及文化对抗心理。开放与多元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大学生群体作为对于磕CP贡献最大的文化群体,对CP这一种新的流行文化有种独特的青睐和归属感,而传统主流文化往往对此采取对抗性解读。我们认为,CP文化并非是对传统异性恋文化的一味排斥与对抗,而是反对其强制、保守、严肃的一部分

  研究框架图

  磕CP更多的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娱乐方式,但娱乐也要学会节制,在体验磕CP带来的愉悦与快乐的同时,也不要丢了最基本的理性判断,这样的“磕学”才是有意义的“磕学”,我们的生活才会因适当的娱乐更加美好!

  原标题:《为什么“柯哀”和“新兰”cp水火不容?——当代青年磕cp的心理动机》

  阅读原文

上一篇:清新淡雅 闲适惬意
下一篇:科目一12分6分3分2分1分口诀是什么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