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运用儿童的“模仿天性”,提升其学习能力?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4-26
手机版

  家校共享阅读可以成为一种长期有效的方式去提升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各项生活自理能力。

  

  01

  家校共享阅读是家长、教师、儿童三者的共同阅读,包括成人朗读书本内容,以及与书中文字、话题、图片相关的教师与家长、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

  家校共享阅读的基本要素在于家长、教师、儿童主体之间的阅读训练的信息流循环。

  首先,家长和教师接收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次确定现阶段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标。

  其次,在各自确定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目标后,家长和教师需要就生活自理能力目标达成一致并转化为共享阅读目标。

  并根据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情况就共享阅读目标进行细分,使其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再次,家长和教师需要就共享阅读目标确定共享阅读材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应用到与孩子的阅读中,并通过合适方式展示内容让孩子模仿故事人物的动作和身体,练习生活自理技能。

  

  最后,教师和家长需要就自己与孩子共享阅读中的收获和问题进一步进行交流和处理,最终将改进后的共享阅读方式反馈到与儿童的共享阅读中去。

  理论上共享阅读的主体应该发挥平等的组织者、建设者和行动者的作用承担共享阅读的责任,但实际存在“以校为主”和“以家为主”的家校共享阅读模式。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实际的家校合作发展处于校强家弱的局面,因此,现阶段学校在家校共享阅读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儿童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往往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年龄段,其本身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不到位,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共享阅读时充分挖掘儿童本身的基础和需求,避免假大空。

  02

  在这个前提下,家校共享阅读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共享阅读时做好阅读目标、阅读方式和阅读重点的把握。

  

  而家长由于其自身能力的缺乏就需要教师帮助家长创建家庭阅读环境以支持学生的阅读、创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家长有效沟通。

  向家长提供有效阅读信息和处理问题行为信息以促进儿童在家阅读练习,允许家长参与有关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决策。

  如采取何种方式让儿童由阅读到穿衣练习等,教师承担相对较多的共享阅读责任。

  相信随着共享阅读实践的推进和经验的成熟,家校共享阅读中共享的责任更加清晰,作用更加明确。

  其次,教师和家长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家校共享阅读必须储存丰富的特殊教育知识、阅读经验和交流经验。

  

  这些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一致导致效果的不一致,为了便捷使用较老的方式如比较枯燥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行为,而不是近来有比较有趣的如提示——示范——模仿的方法。

  在普通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方式简单有效,但在智力障碍儿童身上可能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这是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不正确认知和固定观念造成的。

  家长较少的阅读经验,对儿童阅读练习目的的不明确,对阅读材料理解的不明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03

  而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进一步影响对资源如图书室、自理室的使用,对教师、家长的求助和反馈,对共享阅读过程中孩子行为问题的处理。

  

  因此要想达到家校共享阅读提升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理想状态, 需要家校共享阅读中三主体的配合,需要教师和家长转变各自的观念,提升各自的特殊教育知识储备、阅读和交流的知识与能力。

  家校共享阅读是三个阅读主体,其目的是促进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阅读效果,提高其穿衣自理能力。

  在现阶段,教师和家长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体现在观念上,即教师与家长观念的局限性。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其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视程度上就不一致,在教育中就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有的教师在培智一年级就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有的教师则限于儿童的人生安全线上,仅仅保证在校责任无误。

  家长观念不一样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就不一样。

  有的家长认识到了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寻找方法,协助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则比较消极,认为孩子能够或者就好。

  最后,家校共享阅读这种方式的局限性。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能便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不便于技能的练习掌握。

  因此,在选择家校共享阅读方式的时候,要处理好阅读的材料,如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除了相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阅读内容能体现穿衣自理能力的连续步骤,便于阅读练习。

  04

  总之需要教师和家长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达到家校共享阅读提升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理想状态。

  

  需要家校共享阅读中三主体的配合,需要教师和家长转变各自的观念,提升各自的特殊教育知识储备、阅读和交流的知识与能力。

  孩子出生在家庭中,最早接触到家庭的方方面面,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初期的教育中家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长的循循善诱。首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给了孩子不同的初期感受,孩子接受这些环境的熏陶并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模式。

  其次,孩子和家长的依恋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效果。孩子越信任家长,越能从中得到有用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尽到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对他们的培养工作。

  当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后进入到了学校生活当中,接触到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教师因其专业性而倍受信赖。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责任中家长责任完全转移到教师身上。当儿童到学校中去学校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到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05

  家校共享阅读作将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将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沟通互换,使得智力障碍儿童的阅读和练习具有延续性和长期性。

  

  减少“5+2=0”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智力障碍儿童的培养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培养下循序渐进的获得进步。

  研究人员选取两位被试中度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将阅读的乐趣和穿衣学习结合起来,一面从阅读中获取穿衣的知识与技能,一面减少穿衣练习的枯燥感,在共享阅读中观察了阅读故事中的穿衣步骤和穿衣时发生的趣事。

  按照从上到下的穿衣顺序进行模仿和自己独立穿着,最终完成了独立穿衣,由前期需要大量帮助到偶尔家长或教师口头提醒即可。

  由前期一穿衣就逃避依赖到后期自己询问老师今天要穿什么,除了技能的掌握,其生活自理意识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前,在家校共享阅读提升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中,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组织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若发现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缺乏穿脱衣物、饮食、大小便、衣着、个人卫生、睡眠、外出和综合自理能力中的某一项生活自理能力时。

  需要调动儿童和儿童家长参与到培养某项生活自理能力的共享阅读中来,需要指引家长科学有序地进行共享阅读。

  在研究中,教师依据两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的情况,依次深入加强家长阅读技巧的改进和对整个阅读过程中重点的掌握。

  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共享阅读,并逐渐在观摩和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与儿童的共享阅读过程。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学生上课总走神,大多数是幼儿园黄金三年,这2项能力没重视
下一篇:文氏源流 |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文氏始祖文子达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