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工程师!十堰这么做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4-26
手机版

  十堰市: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工程师

  近年来,十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要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战略部署,大力加强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人才,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施背景

  十堰因车而建、因才而兴。1969年10月,来自全国30多家工厂、设计院和建筑单位的建设者,特别是全国各地的汽车工程人才汇集十堰,拉开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序幕。

  经过54年的发展,东风汽车公司已成长为世界前100强的现代化汽车产业集团,十堰市GDP已达到2304亿元,位居全省第七。2021年十堰市实现汽车工业产值1400.7亿元,占全省汽车工业的20.2%,占十堰工业产值的61%,汽车产业在十堰的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十堰市第六次党代会作出了做强汽车主导产业的决策部署,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十堰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主”产业,突破性发展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健康等“四优”产业,培育壮大循环经济、卫浴、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供应链物流等多点支撑产业,着力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亟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工程人才队伍。

  在此背景下,十堰市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十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主要做法

  01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新机制

  系统谋划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双向培养模式,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

  在高校方面,全力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发挥汽车产业特色和工科专业优势,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汽车设计、汽车材料、汽车制造、汽车传动与控制、汽车信息化与智能化、汽车服务等汽车学科群,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高校;

  牵线搭桥促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著名高校签订“校校”共建协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为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提供了创新资源。

  在企业方面,支持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企业前移培养环节,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东风零部件集团、东风电动车公司等联合实施的“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不仅培养了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工程人才,还成功获批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

  02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工程人才成长新舞台

  组建十堰市工程师协会,吸纳单位会员40家、个人会员1200多人,定期组织工程人才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举行沙龙活动,聚集和培育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软件技术开发、工业自动化等急需紧缺工程人才2440名。

  新组建汉江技师学院,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每年培养学生4000人。

  支持近200家企业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联合打造高能级平台,全方位推进工程人才培养,先后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6个、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95个,为大学生提高工程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

  支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东风-日产、东风-沃尔沃国际合作为契机,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力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先后与美、德、英、法等国联合培养精英工程师;通过美国韦恩州立大学“3+2”本硕连读、德国乌尔姆应用技术大学双学位授予、英国博尔顿大学全贯通式中英赛车专业人才培养、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UCA)“3+3/4+3”本硕连读等国际项目,已培养应用型汽车工程人才3000多名,其中1200多名进入奥迪、博世等国际化汽车企业并获高度认可。

  03根植产业发展,激发工程人才创造新活力

  围绕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了12个类别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工程人才需求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加大柔性引进工程人才力度,依托“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湖北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载体,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等方式,吸纳工程人才参与十堰产业发展,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本地工程人才。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柔性引进北京高级工程师人才团队,帮助公司解决了“高强度钢板冲压回弹”难题,培养了一批工程师人才,极大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公司由2015年产值不足500万元,达到如今年产值1亿元以上,显著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04创优人才环境,营造工程人才发展新生态

  出台《十堰市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为工程人才职称评审松绑。

  开辟工程人才职称申报“民营企业直通车”,主动上门为企业工程人才职称评审提供服务,接受办理320多家企业5100余人次的职称申报评审,3723人获得工程师职称。

  强化工程人才激励,对有科技成果和重大贡献的工程人才,积极向省、市推荐表彰奖励,有23名工程人才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名人才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名人才入选“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52名人才入选“十堰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8名人才入选“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57名人才入选“十堰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

  工作成效

  01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

  通过加强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十堰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06万人,较2020年(18.68万人)增长7.4%;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54.1%,较2020年增加7.6%,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02工程师队伍逐步壮大

  经过培养,十堰市专业技术人员中有33384人取得工程师职称,其中助理工程师11320人、工程师19185人、高级工程师2879人,十堰市工程人才队伍实现了从汽车工程单一门类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种门类的发展转变。

  03十堰成为培养汽车工程人才的摇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和汽车工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阵地,共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毕业生2031人,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工程人才10万多名,为十堰乃至全国汽车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十堰成为培养汽车工程人才的摇篮。

  04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实效显著增强

  在老一辈工程师的引领下,十堰从人迹罕至的山沟沟,发展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2022年十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4亿,“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启示

  01要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理念

  十堰50多年的发展,正是来自全国大批工程人才汇聚十堰,引领成就了十堰汽车产业的辉煌,推动了十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把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加强工程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不断夯实工程人才的支撑地位,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02要搭建人才创新发展平台

  十堰在60年代末建市之初,随着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在十堰落地实施,数十万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涌入十堰,促进了十堰城市的形成和汽车产业的崛起。推进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工程人才承载能力,拓宽工程人才引育渠道,推动工程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03要深度推进产才融合

  只有坚持市场导向,人才根植产业,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企业产业优势,联合开展企业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深入推进产才融合、产教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工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实现工程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

  04要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要持续推进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工程人才队伍活力。要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妥善解决好工程人才的住房保障、职称评审、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大力营造工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太阳能集中热水工程---宁波玖大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下一篇:描写轻风吹拂过湖面的优美句子,语文作文基础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