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命题作文审题:练就慧眼,轻取高分
【语文天地】命题作文审题:练就慧眼,轻取高分
写好作文必须建立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好的思路、好的习作。
只有审题过关,才能让学生独具慧眼,精准扣题,走好“佳作”的第一步。
因此,审题技巧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
一、抓题眼——审清重点
所谓“题眼”,其实就是指题目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蕴含着题目的主旨。
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有一个甚至多个关键性词语,审题的第一步就要找准这个关键性词语,彻底弄懂这个词的真正内涵。
比如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题眼方面来说,这个题目本身就具有典型性:“最后”是指小说主人公在一所乡村小学告别自己母语学习的最后一堂课,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表达国土沦丧的屈辱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对表现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
又如某市的中考题“一件难忘的事”,题目中的“难忘”就是题眼,而事件就是叙述的重点,较为清楚明白。
再以某省中考试题为例:
“原来”,意思是发现原来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请以“原来, ”为题写一篇作文。
在这道中考题目中,审题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原来”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回归题意,“原来”是指“发现原来不知道的情况”。
根据语境,题目横线里面可以补充一个主谓短语,那么学生脑海中一定能够想到“妈妈如此爱我”“你的话是对的”“生活这么美好”等。
在这些题目中,“妈妈”“你的话”“生活”是写作的主体,“爱我”“对的”“美好”是写作的重点。
在这样的审题情况下,学生就能明确文章的写作主体和写作的重点,剩下的构思和立意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比如,“原来,你的话是对的”,那么应该是写“我”曾经不听“你”的话,导致“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醒悟原来“你的话是对的”,这样的事件描述起来就有逻辑了,脉络就变得非常清晰,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离题。
二、多训练——灵活审题
审题的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训练,在训练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应对各种题型,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
1.关于“独词”的审题训练
所谓“独词式”命题,是由一个单独的词构成的题目形式。
这种题目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难度可谓“上一层楼”,因为这类题目本身提供的参考信息就比较少,写作范围往往又比较宽泛,题旨也不够具体,可以说“空间大,毫无边际”。
这类题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对于这一类题目,学生审题时可以采用“添加枝叶法”,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相应的词或短语,来显示自己表达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
以某省中考试题为例:
恒,是追梦路上的执着,是身处困境的坚守,是成功的压舱石。恒,就是不忘初心一笔一画去描绘心中的愿景。请以“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们可以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对这个题目补充一些条件、限定词语、结果等元素,使题旨更加明确具体。
例如,将题目拟写成“恒是坚持到底的动力”“恒——跨越失败”,这就为文章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又例如,某市的中考作文题“搀扶”。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第一,明确对象。究竟谁搀扶了谁?
第二,添加人物。在“搀扶”前可以加上“老师”“我”等,在“搀扶”后面加上“你”“他”等。
第三,加入事件。为什么搀扶?搀扶的结果怎样?我们可以写“过马路”“上课”“前行”……使题目的意思更加完整,文章的结构和脉络自然明了、清晰。
我们甚至可以写“自己搀扶自己”,那么就演化成“我”经历了什么事情,促使“我”的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让自己重新振作,勇往直前,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情感表达,更有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写作范围就明确了,也更便于下一步选材立意。
2.关于“短语式”的审题训练
“短语式”命题,可以是偏正短语,如“节日的味道”“父亲另类的爱”;可以是动宾短语,如“走向未来”;还可以是主谓短语,如“红旗飘飘”。
审题时,要先分析短语的结构,分清结构中的中心或者重点。
如“父亲另类的爱”,作文的主体是“父亲”,而“另类的爱”是指跟平时的关爱、爱护不同的父爱。因为父亲平时都是不苟言笑且不轻易说爱的,这种爱是严肃的、深沉的爱,那么学生的作文内容就要回到一件父亲“严肃”对待“我”的事情上,这样确定内容可使审题更加准确。
三、审限制——明确指向
有时作文题目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限制条件,如果不留意,就会变得审题不清。
具体说有三种情况:范围限制、修饰词限制、文体限制。
1.范围限制
具体表现在时间限制、地点限制、对象限制、数量限制等。
首先,在时间限制中,有的题目有明确规定的时间,如“寒假里的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只能发生在“寒假”,不得超出这个时间限制;有的是题目中的时间有一定的跨度,如“初中趣事”,这个内容的跨度比较长,但是我们又不能从初中入学一直写到毕业,这不是作文,而是纪实文学了,所以,我们只能从中挑选一件或者两件典型的“趣事”来写。
其次,在地点限制中,题目已经约定为具体的地点,那么作文的空间是不能更改的。比如刚刚列举的“初中趣事”,作文中的趣事只能发生在初中阶段,不能在小学,也不能在家庭生活中。
同理,对象限制就是指题目的本身已经确定了要写的对象范围,例如“父亲的爱”只能以父亲作为主体来写。
而数量限制更容易明白,如刚刚列举的“寒假里的一件事”,只能写“一件事”;又如“家庭生活琐事”,则可以写两到三件事。如果学生有这样的审题意识,这种限制条件就很容易找准突破口。
2.修饰词限制
题目中的修饰词限制对作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实这是对学生观察力的考查。
如某市的中考题“可喜的失败”,题目中的“可喜”二字对“失败”起一定的限制作用。按照常理来说,“失败”不值得“喜”,所以在此要明确这个“失败”强调了从失败当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促使我们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在写作的时候,要将这件“失败”的事情前前后后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文章还要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以便突出强调“可喜”的丰富内涵。
还有的题目有一些仿佛可有可无的虚词或者副词,很多时候考生会忽略掉这些信息。以“这样的生活才幸福”这道中考作文题为例,“才”是一个副词,表示恍然大悟。在写作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想:一直以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无忧无虑的,后来经过社会实践才明白,劳动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可见,“才”表达了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醒悟。
3.文体限制
初中三年,考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文体,文体限制就是题目当中明确要写的是议论文,或者是说明文,或者是记叙文,甚至是应用类文体(如某市中考要求写一封信),作为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文体来写。这点不再赘述。
四、审材料——找准暗示
命题作文有时候为了降低审题的难度,命题者会有意加上一些提示语或提示性文字,以帮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明确写作的方向和内容。
例如某市中考作文题目: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表达着相互的尊重;一次善意提醒、一次抬头相助,传递着邻里的温情。或许你依山而居,傍水为邻,一些友邻也会给你带来温暖、慰藉和感动。请以“邻居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里,命题者已经有明显的提示,题目当中“尊重”“提醒”“帮助”“温情”“问候”“微笑”都可以成为考生用作填空的词语,剩下的就是围绕这些词语进行构思立意。
如何审题才有效,才能称之为“充分”呢?
作文的写作过程不像解数学习题那样有明确的步骤,但审题的过程是有章可循的。所谓“不打无准备的仗”,凡事当未雨绸缪。只要平时有意识地强化作文审题训练,就能练就百步穿杨的审题技巧,在中考作文中获得成功。
(原载《课外语文》,文/ 马如玉)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