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幼儿自身的抵制诱拐能力
儿童诱拐事件时有听闻,且近几年我们经常听见一个名字“梅姨”,她是个众人皆知的人贩子,暗地里拐卖了大量的儿童,为此造成了社会热议。
对于至今还未落网的“梅姨”,大家都希望尽快地把她就地正法来维护社会和谐和广大家庭的幸福。
儿童诱拐案件是社会极其恶劣的现象,它不仅极大地影响被拐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对儿童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还会摧毁被诱拐家庭的幸福。
根据诱拐事件,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治安,严惩犯罪份子,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加强儿童的抵制诱拐教育,提升他们自身的抵制诱拐能力。
据官方数据显示6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成为被诱拐的高危人群,因为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教育和社会经验,很容易成为犯罪份子的目标。
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将幼儿抵制诱拐能力界定为:面对诱拐时,幼儿根据各种线索认识到存在风险,并执行适当的拒绝对方诱拐的行为能力。
这就表明幼儿的抵制诱拐能力体现在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意识到陌生诱拐者是存在危险的,在实际中做到拒绝跟随陌生人离开。
根据以往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在早期就能认识到陌生人是存在危险的,对陌生人事物和人物都表现出警惕和谨慎。
但是根据对幼儿的抵制诱拐行为研究发现,即使是6岁的幼儿还是会轻易被诱拐者带走。
同样有研究表明,幼儿在助人、公平和说谎领域都出现了“知行分离”。
即幼儿的认知表达与实际行为不一致,认为幼儿的认知只是幼儿做出行为的基础,具备了认知不一定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研究提出第一个假设: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可能也会出现“知行分离”。
即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不能完全地指导抵制诱拐行为的发生,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可能仅是让他做出抵制诱拐行为的基础。
幼儿具备了抵制诱拐认知能力之后不一定能表现出相应的抵制诱拐行为,也就是说明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可能是做出抵制诱拐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可能会由其他因素影响。
因此探究幼儿在抵制诱拐中是否真的会出现“知行分离”现象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现有的对幼儿抵制诱拐能力方面的研究很少,且在我们所知范围内,还未有研究系统地结合抵制诱拐中的“知-行”任务来验证幼儿是否会出现“知行分离”现象。
但是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助人、公平、说谎等其他领域都出现了“知行分离”的现象且发现幼儿的年龄发展趋势明显,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出现“知行分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知行分离”的比例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幼儿做的知行一致。
研究提出第二个假设:在抵制诱拐时幼儿出现“知行分离”的比例可能也会存在年龄差异,表现在年龄越小的幼儿可能越容易出现“知行分离”。
年龄越大的幼儿更容易做到抵制诱拐时的知行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抵制诱拐能力逐渐增强,出现“知行分离”的年龄发展趋势明显。
为此研究针对这两个假设,设计了研究一,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抵制诱拐认知测试和抵制诱拐行为测试。
探究幼儿是否会出现“知行分离”现象以及出现该现象的年龄发展趋势如何。
最后在探究助人、公平、说谎领域出现“知行分离”的内在机制原因发现:
幼儿的利己动机、社会比较偏好、自制力、抑制控制能力、羞怯等特征会影响幼儿的实际行为,从而造成认知与行为发生矛盾,导致“知行分离”的发生。
因此,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现象的幼儿是否也会由于某些心理特征的影响从而导致“知行分离”。
在以往对儿童的选择性信任判断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与儿童的信任判断能力存密切相关的优势反应。
同时,还要灵活的转换对待不同的人应该有的不同的行为,比如,如果是自己熟悉的老师则可以跟随其离开,如果是陌生人,则不能跟随其离开。
这一过程与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能力成分很相似,因此,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可能与其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能力有关。
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第三个假设: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可能是影响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的重要因素。
表现为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发展越好的幼儿可能越不容易出现“知行分离”,更容易做到抵制诱拐时的“知行一致”。
对此研究针对该假设,设计了研究二,目的是采用Wellman和Liu编制的心理理论五任务量表来测试幼儿的心理理论。
采用经典的Flankerfishtasks范式来测量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探究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幼儿的心理特征。
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幼儿的心理特征
心理理论
研究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幼儿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征进行了探究。
根据先前研究表明,幼儿能否根据线索做正确的的信任判断与其自身的心理理论存在关联。
因为心理理论和信任判断都是一个需要区分他人内在意图和特征的过程,所有两者之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相关。
幼儿的心理理论主要是指幼儿能根据各种线索去探知他人真实意图、信念的能力,幼儿通常认为他人意图与其表面状态相一致的,无法很好理解隐藏在友好外表背后的不良意图。
研究采用心理理论五任务范式测试了121名3-5岁幼儿,结果发现3岁幼儿的心理理论测试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幼儿。
因为从4岁开始,儿童的心理机能才逐渐发展,而心理理论发展是其中很重要且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且发现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一致”的幼儿心理理论得分显著高于“知行分离”,说明在这两类幼儿在都具备了抵制诱拐认知,但表现出的抵制诱拐行为却不同。
而其中心理理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表明心理理论发展更好的幼儿更容易在模拟的诱拐情景中拒绝诱拐者的诱惑,能更好地认识到陌生人背后真实意图。
从而指导抵制诱拐行为的发生,做到在抵制诱拐时的知行一致。
幼儿的心理理论主要是指幼儿能根据各种线索去探知他人真实意图、信念的能力,幼儿童通常认为他人意图与其表面状态相一致的,无法很好理解隐藏在友好外表背后的不良意图。
所以虽然幼儿可能已经知道跟陌生人单独离开是危险的事情,但是被陌生人和蔼可亲的样子所蒙蔽,没有观察到“诱拐者”的不良的背后意图,从而减弱了其对陌生人的警惕。
导致心理理论发展较差的幼儿面对诱拐者的伪装,幼儿可能会产生错误信念,即使他们知道陌生人是危险的,但是由于心理理论的发展不佳。
由此更容易被陌生人欺骗拐走,从而导致了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
且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年龄之后,心理理论对幼儿出现“知行分离”具有预测作用。
研究也进一步说明心理理论可能与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能力关系不大,因为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能力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知识,当被询问能否跟陌生人离开?
能否吃陌生人给的零食时?幼儿的回答大部分会说“不”,但是在实际行为表现中,幼儿却因为陌生人声称的假身份和给出的诱惑物轻易跟陌生人离开。
说明幼儿的心理理论可能与幼儿自身的抵制诱拐认知无关。
但是心理理论与幼儿的抵制诱拐行为能力密切相关,从而导致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最多的是“知行一致”和“知行分离”现象。
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只是让幼儿做出相应的抵制诱拐行为基础,认知不一定能表现出行为。
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可能只是幼儿做出具体抵制诱拐行为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会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来影响抵制诱拐行为的发生,心理理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由此我们认为心理理论发展较差的幼儿的抵制诱拐行为能力较弱,可能更容易被陌生人欺骗拐走,更易出现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启示我们对幼儿的防诱拐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提升锻炼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来增强其抵制诱拐行为能力。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