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类与等级、样式与审美中,看西夏武职公服,究竟有什么特点?
前言
西夏亡国后随着西夏典籍的湮灭,西夏成为未修正史的朝代。服饰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各民族间文化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榆林窟第29窟是现存西夏武官服饰图像资料最为清晰明确的一处,此窟由沙洲监军司都统军赵麻玉营建。
一、西夏官服概述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广布于西北地区的羌族中较晚起的一支。文献记载,他们在南北朝末期初露锋芒。
唐末,党项平夏部因参加了对黄巢农民起义军的镇压作战有功,首长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李唐国姓,爵号夏国公。
到了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建立了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性民族国家政权,因其处于祖国边疆西北,故史称“西夏”。
西夏党项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西夏建国前,早期党项族文化习俗与其他西南民族一样,尚处于原始文化阶段。
第二阶段即西夏时期,这一时期西夏迎来了民族文化繁荣的时期,进行党项文化的复兴,保留了党项民族的民族特色。
第三阶段即西夏灭亡之后,西夏亡国后党项人被遣散到全国各地,随着民族的散居,民族感情逐渐淡化,西夏文化也随之逐渐消亡。
作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族,其服饰变迁经历了早期、立国前后、中后期三个时期,即学界提出的“衣皮毛”、“衣锦绮、改大汉衣冠”二个阶段。
党项族早期游牧于西北地区过着简单的生活,同其他北方地区民族一样生产生活依靠当地的畜牧业。隋、唐时期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党项人“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元昊也曾云“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
到西夏中后期,已建立了完善的礼仪服饰制度。西夏政府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类人员,特别是统治阶层的西夏帝王、后妃、官员服饰规定,并载于官修典籍。
西夏的官服制度自公元1033年元昊初定官服制度以来,虽有一些变化,但总的制度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元昊即位以后所实行的“初制秃发令”和“改大汉衣冠”是为西夏建立官服形制之雏形。
元昊对西夏官服制度的贡献:一是奠定了文武官员服饰的基本形制;二是确定了西夏“品色衣”制度。西夏的官服主要分为:国王服饰、官吏服饰、命妇服饰、僧人、道士服饰。
西夏的国王服饰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首服是毡冠,红里,顶上垂红色绶带;衣服是衫,白色,较窄瘦。中晚期西夏国王首服仍是尖高毡冠,服饰有所变化,主要穿绣有日月、团龙身、花卉等金缕纹饰的礼服,服色分石黄、石红、杏黄三种。
西夏官服可以说既是党项民族服饰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整合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结果。纵向是党项民族长期发展的演变的结果,横向属于西北地区民族服饰——胡服的范畴,整体来看属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二、西夏武职公服品类与等级
西夏文职官员的“头、袍衫、靴、革带组合”仿宋制,但西夏的武官服饰并未沿袭宋朝官服的服制,具有“西夏”特色。
西夏的“官”是身份的象征,但是不担任具体的职务,类似于中原王朝的“爵”。“职”意为职事官,是在职司中担任的具体职务。在西夏,官员只能有一种“官”,却可以任两种以上“职”。“武职”即没有“官”位,只有“职”位。
由于西夏存在类似于宋朝公服的门类,所以西夏的公服也像宋朝一样以颜色区分等级。但西夏的文官公服与武职公服区别较大。
西夏武职公服即“冠金帖镂冠,绯衣,金涂银黑束带,佩蹀躞,穿靴,或金帖镂冠,间起云银帖镂冠”,可归纳为“金银冠、袍、靴、带”且西夏武职公服与五代、宋的公服在使用场合上存在相似之处。
首服是西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首服中所反应的西夏社会的等级结构十分明显。皇帝的首服尊贵;贵族及官员的首服华贵;普通百姓的首服质朴。
西夏武官首服可分为“镂冠、黑漆冠、武弁、盔帽”四类。根据分类,西夏官职较高的武将之朝服首服为“镂冠”,官职较低者所戴便服首服为黑漆冠。
武弁应该为有官职的武职人员闲暇之余的便服首服。西夏所见将士帽盔有两类,一类为“鸟羽形帽盔”,一类为“尖角帽盔”,都为将士用于保护头部的兜鍪。
袍服是中国最早的服装之一,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袍服最初作为内衣出现,内里夹棉。到了汉代,袍服逐渐变为可在外穿着的外衣。
“袍”所用面料贵贱不一,士庶男女多用苎麻,贵族男女则以丝帛为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服装样式即为袍服,无论男女均可穿着。
公服是西夏帝王和臣僚的常朝着装。西夏公服与唐宋公服文武官员服饰品种、样式大致相似但不同。
“品色衣”制度即根据服饰颜色来划分官职、等级、贵贱。这种方式是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的基础。
李元昊建国称帝时,也制定了西夏的“品色衣”制度。西夏根据绯、紫两色来划分官职等级,跟唐宋官服不同的是西夏把“绯色”排在“紫色”之前,且规定青绿为贱色,官服不使用,只用于民间服色。
西夏公服里袍服等级划分以“颜色”为根据,即西夏的“品色衣”制度且“绯色”等级高于“紫色”。西夏武职公服分为两等。第一等为绯衣,第二等为紫旋襕。绯衣等级高于紫衣。
“头戴云冠美,身服腰带缠”为西夏文本《碎金》中对西夏男子服饰的说明。这句俗语表明了“冠”和“腰带”在西夏男子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金带”的主体材质并非为“金”,其主体材料为皮料,在皮质腰带的基础上镶嵌金质的牌饰,并称为金带。
该“牌饰”被称做“带銙”。带銙由于其丰富的纹饰、形状、数量、质料,在辽代逐渐成为辨别官服等级的配饰。
“蹀躞”是指从腰带带銙的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蹀躞带上常系征战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于所佩戴的“蹀躞”的数量在最初没有一定之规,到了辽代“蹀躞带”被上升到了礼制,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之后,“蹀躞”的数量及内容才定型。
辽、夏、金作为10-13世纪先后在我国崛起的北方民族,西夏党项族除了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的影响。其中西夏服饰受契丹人服饰影响更大。
西夏在建国前,党项人就依附于辽朝。辽代官服中的蹀躞带也影响了西夏服饰文化。在西夏的服制中多为武职人员使用“蹀躞”。
三、西夏武职公服样式与审美
西夏服饰中最具党项特色的应该是武官服饰。关于武官服饰的图像资料,集中在敦煌石窟壁画和黑水城出土的一些绘画中。榆林窟第29窟应该是所见武官服饰最为明确清晰的一处。同时也是敦煌石窟中绘制西夏供养人最多的一个洞窟。
供养人中有三身武官供养像,他们是沙州和瓜州监军司的高级官员。
西夏时期党项男性的主要发式有髡发、髡披结合、辫发三种基本形式。
袍服是中国最早的服装之一,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赵麻玉所着圆领袍服其圆领即圆形衣领,汉魏以前西域多使用此种领型,区别于与中原传统交领。六朝以后逐渐传入中原,隋唐之后“圆领”逐渐为官吏常服所用。
从壁画上看其袍身有中缝,中缝延伸至底摆,革带以下部分为垂带所遮盖。“襕袍”为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袍”。
元昊改大汉衣冠后西夏文职官员服饰大多仿宋制,但西夏的武职服饰则充分展现了西夏的民族特色。通过对榆林窟第29窟赵氏男供养人的服饰品类、样式、颜色、材质的分析可窥探出西夏人对武职公服的审美喜好,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西夏党项族男性服饰的特征。
“冠”和“腰带”作为西夏武职公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身份与等级,可以看出西夏武职公服喜佩戴“冠”和“腰带”。
总结
西夏存在类似于宋朝公服的门类,西夏的公服也像宋朝一样以颜色区分等级,但西夏的文官公服与武职公服区别较大。
西夏人对于武职公服审美的四个喜好特征:喜腰围肥大、喜“金”制品、喜“绯”“紫”色、喜佩戴“冠”和“腰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