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5-17
手机版

  春天是个很适合自我更新的季节。

  在万象复苏的时间节点,我们更期待着自身的蜕变,

  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是一个属于书的节日。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们谈读书。

  鲁迅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冰心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王蒙 读书需趁早

  读书需趁早。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趁着童年、少年的这段时期,多读书。时至今日,很多的书,我都是儿童时期阅读的,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是《道德经》《庄子》等。

  第二,要“加码”读书,要“超前”读书。这个说法可能和某些人所提倡的循序渐进不完全一样。因为,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后来,都有一个习惯,即若这本书我能懂30%~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60%了。如果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差不多80%至90%,甚至于100%都能读懂了。

  叶圣陶 书为你自己用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这点意见虽然浅薄,对于被围在闹嚷嚷的读书声中的青年却是有用的。

  杨绛 每本书都别有天地,

  别有日月星辰

  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多个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切地观赏一番,别说些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但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链接

  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世界读书日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和倡导的全球性节日。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要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人们为什么把世界读书日定在每年的4月23日?4月23日是个神奇的日子。这一天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同时去世的日子,又恰恰是莎士比亚的生日。

  除了这两位家喻户晓的大作家,这一天还是我国文学家魏源、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的生日以及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和近代作家夏眄尊去世的日子。

  这么看来,把4月23日定为全球读书日就名正言顺了吧!

  文 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济南韩语课程,让你学的更快,学的更透彻
下一篇:上海探索推动眼科诊疗设备研发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