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学术媛」,牛津数学女博士回应称「我选择去战斗」,如何看待此事?抵制网暴我们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7-05
手机版

  以下是朱雯琪的口述:

  因为“数学好”被人肉

  今年5月10日,微博提醒我已经入驻12年了。我开通微博是在2011年,最开始我主要玩人人网,微博会发一些日常。

  2014年从牛津数学系本科毕业的时侯,我在人人网上发过一个泳装毕业照,开始受到一些关注。其实很偶然,因为牛津的习俗是毕业考完试后要去跳河,跳河之前我穿着泳装被人拍下来了,随后我就把毕业照片发到了人人网上,账号一下子涌入999+的好友申请。

  后来,我渐渐开始在网上发表一些图文和观点,就像是在和远方的朋友聊天,没有做博主的感觉。

  直到2022年3月14日,我因为做数学题在网上引起热议。那天是国际数学日,我发了毕业视频。最开始毕业视频是在粉丝群体和朋友中流传,收到的也是大家的恭喜和祝福。

  后来,视频被一些金融博主转出圈了。可能是因为那几年A股市场不太好,大家比较“混”。很多人看了视频说这是“学术媛”,觉得我牛津毕业是编的,还说我当时的视频封面太模糊,要我去牛津拍一个新封面。其实,他们如果从封面点进去,就能看到我的视频都是在牛津拍的。类似的评论大概有几百条,当时是英国的凌晨,所以我一开始都没看到。

  最开始我不在乎,直到一个教育博主也开始讽刺我的毕业视频,说牛津大学哪有什么数学建模系之类的。这位教育博主是微博PhD圈的,看起来是一个研究员或博导的角色。我在申请博士时还关注过他,算是我比较崇敬的一个人。所以听到他也这么说,我觉得不太舒服。于是我给他的微博账号留言,告诉他牛津的确有数学建模系,但当时他没有回复我。

  之后,另一个PhD圈的博主也看到了这个视频。这位博主是拥有289万粉丝的数学大V,还出过书。他说给我出道题,大概是个本科生水平的题。我看到题是英国早上六七点钟,当时正在做运动。会做,于是我就把题做了出来。其实回头想,这是一个很冒险的举动。当你做完题,如果对方一口咬死你做的就是错的,而且对方还是一个出过书的数学大V,这样我是说不清楚的。当然这位数学大V没有这么做,他在看到我的解答后,就说我的牛津学历应该是真的。后来这件事就逐步发酵,引发了更多人关注。

  真正可怕的是,四五天后,有人就人肉到我在学校附近的住址,还把房子的车库门打开了,甚至去骚扰我的朋友。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是网暴,我很崩溃。我心想,我现在人在国外,如果在国内岂不是会更危险?因为国内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如果他们在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公布了我的地址,那可能会有更多人骚扰我。当时我就报警了,但没有什么调查结果。我给房子装了摄像头,自己搬离了住处两三个月,后来又把房子全部重新装修,之前的车库全部推倒并安装了新的安保系统,应该很难再出现车库门被打开的事情了。

  回顾过去,我遭遇网暴的时间其实很长。但在这个事件之前,我都没有把相关经历当作网暴。因为我十岁时曾经在家受教育两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太了解大多数人在想什么,有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很接地气。有段时间,我会觉得网友有不同声音是在交流观点,所以不是很有所谓。

  来自大学的支持:我选择先“战斗”

  网暴事件发生后,牛津大学给了我很多支持。有学校的支持,也有老师的支持,学校官方还邀请我拍了一个纪录片。

  牛津有一套处理流程,当你去寻求帮助时,他们知道有哪些资源可以提供给你。我们数学系还有一个Equality小组,专门针对歧视等问题提供帮助,成员就是系主任和相关的负责人,我也参与了Equality小组去聊我的困境。

  我的导师很支持我。其实被网暴那天,我本来要和导师聊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但当我告诉她网暴的事情,她立刻终止学术讨论,就只和我聊网暴,还带我去找了学校的Equality小组和IT部门。

  学校里的心理团队也提供了帮助。当伤害发生时,很多人对于看心理医生是抵触的:“我不看,我没病”。我的导师也一直安慰我。

  其实,牛津官方每年都会拍一个纪录片。得知我被网暴后,校方就邀请了我。校方说,要去反击网暴,与其他们说什么我们回答什么,为什么不拍一个纪录片展示你在牛津做了怎样的研究,你在牛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所以整个纪录片都在系里拍摄,展示我如何做数学研究。

  当时牛津有一些中国学生组建的微信群也开始传我的谣言,说我被学校开除了。其他各种谣言也在学生群体里发酵,非常伤害我,让我觉得网暴已经转移到了线下。

  记得在大学刚入学时,新生教育中有关于校园暴力的内容。我现在觉得内容太过时了,在现实中一个学生打人、骂人毫无疑问就是校园暴力,但在学生自己组织的500多人的大群里发布针对某个学生的不实信息算不算校园暴力呢?校园暴力已经从线下变为线上,变得不好捉摸,我们需要重新去定义它。

  我以前工作过,在高盛、摩根大通这些公司里,类似行为的定义是非常清楚的。这些公司为了防止信息泄露等问题,会对员工的社交媒体进行严格管理,大群小群的管理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如果你在群里发表了对同事的类似评论,公司一定会采取措施:小到约谈,大到开除。在牛津,如果一个学生在线下打了别的学生肯定会被约谈或者开除,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线上,学校又要怎样处理?

  所以,我当时就跟Equality小组的人谈了很多跟制度相关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够借鉴大公司的经验。后来在新一年的新生教育中,Equality小组还问我他们能否使用我这个案例。

  当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小组的人也很担心。他们说你是不是该花一些时间去平复心情,包括去找心理医生聊一聊。我觉得与其疗伤,不如战斗。去找医生就像是治疗自己的伤口,而战斗就是去和Equality小组讨论这件事。3月中下旬发生的这件事,之后一个月我一直都是战斗状态。虽然我是受伤了,但我觉得不重要,因为这场战斗还没结束。

  被嘲“学术媛”,牛津数学女博士:“我选择去战斗”_朱雯_毕业_视频

  “有人就人肉到我在学校附近的住址,还把房子的车库门打开了,甚至去骚扰我的朋友”,这种事情施害者被查出来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吧,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对一个没有对其他人造成什么伤害的网络博主产生如此大的恶意。大概是代价太轻?

  做题家无尽的攀比欲造成了行为的极度扭曲。做题家沉迷于和人比赛,想方设法一定要找点理由把别人比下去。抵制做题家发起的网暴目前非常困难,因为做题家价值观在东亚根深蒂固,法律也没有禁止比赛,于道德于法律都无据可依。

  战斗的方式是拿出研究成果,做出成绩来。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炒冷饭”。

  “网爆”这个 帽子,真好用!

  迄今还记得这姐为了立独立女性人设,声称自己被清北去牛津读书的学长差点强奸。然后问她那个人具体的名字或者信息,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把那个“败类”的信息展示给大家。那不好意思,要不你把他信息爆出来我帮你搞他,要么你在我这就是个编故事给自己加戏,想流量想疯了不惜拿别人母校声誉做代价的网红。

  1、我不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偷换概念,让幸存者偏差成为结论的依据。比如上升到女性问题的高度。

  2、网暴问题我并不认为应该在发生之后有解决办法,因为那是系统性风险,我认为避免被网暴的方法就是少在社交媒体上发信息。外网上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更高。

  3、选择反击是一种正确做法。

  4、平时注意言行举止,尽量少做出得罪人的举动,不然被谁造谣也说不定。

上一篇:高数各知识点常见出题类型汇总
下一篇:面试了几十家程序员公司,为什么你一家面试都没过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