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济源市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整理分享(二)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2022年以来,济源以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为目标,疏通堵点、纾解难点、解决痛点,塑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形象。为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品牌营造氛围,助力济源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济源市陆续推出“济源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现整理分享37个典型案例,旨在展示亮点、交流互鉴、开拓思路、共促提升,后续将继续整理分享,敬请关注。

  案例19 济源示范区交通运输局

  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助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背景介绍

  自2018年8月被确定为我省第二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城市以来,济源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抓创建机遇,把公交优先发展放到民生事业的突出位置,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一体发展、服务民生”的基本思路,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规范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基本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交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公交运营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主要做法

  不断提升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配套保障。中心城区建成投用电子站牌34个,设置公交专用道54.482公里,投放共享单车4000辆、共享电单车4000辆,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二是积极争取各方投入,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每年对城市公交补贴运营亏损补贴1300万元,城乡公交运营亏损补贴500万元,为公共交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围绕民生实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和城市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提升,完成对14个建制村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改造和城市主干道35处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提升工作,并打造3条敬老爱老城市公交服务线路;二是开展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每年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倡导大家选择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形成崇尚节约、低碳环保的社会新风尚。

  不断提升特色创新

  一是开通城际公交,提升城际通勤化水平。相继开通济源至晋城、济源至洛阳高铁站和济源至洛阳机场城际公交,票价5元,双向对开,方便群众乘坐高铁和民航出行,提升对外连通度;二是开通定制公交,打造“爱心班线”。通过与学校签订协议,为学生上下学提供定制服务,有效解决城乡公交空载率高,乡镇学生出行不便利等问题。目前共有“爱心班线”6条,方便王屋、大峪和济源四中、济源六中400余名学生乘车。

  工作成效

  济源示范区通过“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万村通客车体质工程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出行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实现了以城市公交为主、城乡公交为辅、城际公交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出行服务体系。并于2022年成功获得河南省第二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称号。

  经验启示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不断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近3亿元资金,购置了新能源公交车辆,提升了智慧化、便捷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公共交通发展国有化经营。为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安全、文明”出行理念,助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于2019年开始在济源城区实施公交全部对市民免费乘坐政策,济源成为率先推行公交免费的省辖市,开创了河南省辖市公交全免费时代,并将免费政策持续至今,市财政每年对公交企业运营补贴1800万元。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充分体现了济源示范区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发展理念,有力地提升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交通运输局)

  案例20济源示范区梨林镇

  盘活闲置资产 引领发展蝶变

  背景介绍

  梨林镇是示范区确定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试验区。作为全市重要的粮食产区,全镇5.2万亩耕地红线雷打不动。我们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新建项目用地审批难、周期长、见效慢;另一方面,梨林镇新济路沿线“躺着”一批停产企业,空闲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为了破解项目用地的困局,帮助优质项目落地,使闲置资产“旧貌换新颜”,梨林镇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性和主观能动性,着力破解围绕盘活的难点、堵点,采取新措施,发展新路子,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闲置资产变成项目建设的战略储备。

  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机制。创新开展班子成员分包“四个一”活动,即“分包一个重点项目、盘活一处闲置资产、引进一个招商项目、化解一个信访积案”,实行“一个企业、一套班子、一线推进、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本着利于工作、利于协调的原则,采取班子成员主包、相关部门配合推进的模式,抽调精兵强将,强力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盘活工作。

  二是摸清底子。各班子成员深入一线调研,与相关人员座谈,摸清企业停产和土地闲置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因为债务纠纷停产的企业,重点摸清利益各方的债务关系和土地、厂房等现有资产的权属。根据摸底调研情况,制定班子成员分包盘活停产企业台账,明确土地性质、找准存在问题,具体分包到人。

  三是统筹推进。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盘活专项工作组,树立“用发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理念,找准现有问题症结,找到利益各方的平衡点,通过化解现有矛盾和引入新的项目,盘活停产企业。针对停产企业的地理位置、目前现状,“一企一策”、“梯次推进”,变盘活“路线图”为“施工图”,变“指挥员”为“施工员”。

  工作成效

  一是传统产业扩能升级。以前瞻性的眼光盘活闲置资产,让梨林传统产业重焕生机。梨林这个传统纺织重镇“再闻机杼声”,欣天纺织生产规模从盘活前的3.7万锭恢复到5万锭,生产技术进一步创新升级;宏基鲟鲵养殖有限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嫁接重组,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扩大鲟鲵养殖规模,入围国家级骨干基地名单;养力元饮品盘活桥头村闲置土地,壮大饮料产业集群,推动梨林特色饮料产业在原有基础上扩规升级。一系列传统产业在盘活闲置资产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是龙头引领补链强链。通过挑商选商、招大引强实现龙头带动,让梨林的产业链不断完善。中国500强企业海大集团全资收购经营困难的唐美饲料,成立河南牧高乐饲料有限公司,创造了5个月内签约、开工、投产、入规的“梨林速度”,带动周边面粉加工、交通运输、小麦种植全产业链发展;山东艾瑞尔在将寿光果蔬种植先进模式引入智慧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基础上,盘活临近的前荣村毛巾厂,建设农产品加工厂,丰富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正在成为济源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河南设施农业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梨林镇已形成以大河面业为代表的食品生产、以丰之源为代表的饮料生产、以欣天纺织为代表的纺织轻工、以牧高乐饲料为代表的饲料加工等系列“农字号”产业集群。

  三是丰富业态便民利民。填补产业短板,丰富区域业态,让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因资金原因停产的鹏程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嫁接重组,在原有厂区建起了天天乐超市,有效填补了辖区服务业短板,让群众在镇区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停产8年的威龙净水剂有限责任公司改建为市交通驾校训练场,目前由阳光驾校接手,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就近学习驾驶技术。这些闲置资产的盘活,促进了梨林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四是集约用地点石成金。作为济源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区,面对土地利用政策日益趋紧,盘活闲置用地几乎成了梨林新上项目的唯一途径。梨林镇从2019年开始盘活闲置资产,先后盘活三友纺织、鹏程机械厂、安康蜂业、唐美饲料、金豪胶业等闲置厂房15处,招引欣天纺织、天天乐超市、浩明饮品、海大牧高乐、博澳科技等15家,闲置土地利用面积达5万平方米。过去镇区的一块块“伤疤”,而今变成了上级的调研点、群众的致富点和社会的满意点,实现了点石成金、化茧为蝶。

  五是带动就业助民增收。随着一个个闲置资产的盘活、龙头项目的引进,过去因企业停产而失去就业机会的工人重新上岗,有600余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直接就业。以欣天纺织、海大牧高乐、天天乐超市为代表的“盘活一批”企业不仅起到了带动就业、助民增收的引领作用,也为地方带来近千万元的财政收入,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经验启示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仅要吸引外来客商投资落地、建设项目,还要抓好后续服务,让企业安下心、扎下根。

  梨林镇通过找准问题症结,化解现有矛盾,引入新的项目,实现闲置资产的盘活,通过树立一条龙、全链条服务理念,做好服务企业的后半篇文章,让企业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努力培植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交上满意答卷。(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梨林镇)

  案例21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

  督促保护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国有财产 行政公益诉讼案

  要旨

  针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附属工程西沟坝漫坝事故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情况,检察机关督促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小浪底管理中心)理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职责,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强预报预警智慧监测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基本案情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2021年3月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附属工程西沟坝发生一起漫坝事故,导致坝体局部垮塌,水流进入水电站地下厂房,发电机组停机,造成国有财产损失。

  调查和督促履职

  事故发生后,检察机关在与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水利局沟通工作时了解到该线索。2022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以下简称济源分院)根据最高检“八号检察建议”对小浪底管理中心立案调查。经调查,2021年3月1日3时35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灌溉洞供水支洞工作闸门非正常自行开启,水流进入西沟坝内和小浪底水电站安装间,造成6台发电机组停机、7条出线开关跳闸,全厂失电,直接经济损失2363.38万元。

  检察机关深入调查发现,此次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深层原因是:落实《安全生产法》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顺畅、不健全,未落实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属地”原则。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专业性强,其管理中心隶属水利部直管级别较高,长期以来未有效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事故发生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第一时间向水利部报告相关情况,并首次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报告该情况。具体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和相关设备维修养护欠缺,一是附属工程西沟坝运行管理薄弱,监管存在盲区,长期失管失察。工程和设备安全隐患未提前排查整改,错失抢险有利时机。二是灌溉洞供水支洞工作闸门维修养护和管理不到位,长期带病运行。三是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未发挥监控作用。四是西沟坝水位监测缺失。五是值班人员履职不到位,劳动纪律松弛。六是小浪底管理中心未按水利部规定及时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落实管控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成立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通知》(水利部水人事〔2011〕480号)等规定,小浪底管理中心对小浪底水利枢纽相关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负有监督管理主体责任。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全生产工作委员会、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负有属地监管和行业监管责任。

  一是通过监督落实《安全生产法》推动社会治理。济源分院检察长亲自办理重大典型案件,统筹案件办理和社会治理。检察长将该情况形成专题工作报告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委政府,并与主要领导沟通协调,得到党委政府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迅速推进工作。2022年5月19日,济源分院检察长会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主管安全生产副市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共同向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公开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一是根据《安全生产法》,落实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属地”原则,全面整改发现的问题,理顺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属地及行业管理职责,主动接受“属地”行政执法监管。二是落实隐患治理监督责任,全面梳理安全漏洞,建立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压实整改责任,坚持“谁检查、谁建账、谁闭环”,实现工作动态闭环管理,限期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立完善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三必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风险全链条管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和举报制度,进一步强化系统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送达检察建议同时,几部门召开第一次工作推进会。主管安全生产副市长提出,属地各安全生产责任单位要根据检察建议,严格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和小浪底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协作配合,履行好安全生产行业责任、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保障小浪底安全平稳运行。

  二是通过高效落实检察建议确保国有财产安全。小浪底管理中心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研究,并逐条落实。一是根据相关规定,结合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要求,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就落实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属地”原则形成了《关于建立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协作联动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二是落实事故隐患治理监督职责,采取“两随机、一公开”和“四不两直”方式进一步压实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责任,开发公司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主体责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台账,实现工作闭环管理。三是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原则,健全风险管控制度,强化动态风险管控。四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专题会议学习、将安全生产作为主题党日重要内容、聘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等方式,不间断加强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教育。2022年以来,管理中心已顺利完成山体边坡安全检查管控及年度调水调沙任务,安全平稳度汛,上半年国有资产管理实现盈利。

  三是通过建立机制理顺安全监管体制。案件办理中,济源分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构建沟通协商机制,加强职能融通。为确保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济源分院推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委办与小浪底管理中心建立常态化联系渠道,正常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期间召开检察建议落实推进会3次,跟进监督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及相关隐患整改工作。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小浪底管理中心就进一步建立协作机制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监督是为了更好服务”的理念,提出“督导不替代、履职不越位、服务不添乱、跟踪不缺位”的原则,探索把单向监督变多向合作的良性工作办法。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和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联合会签了《关于建立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协作联动机制的意见》,常态化保障小浪底安全运行。行政机关及小浪底管理中心充分认识到公益诉讼制度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与济源分院会签文件《关于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明确了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及其他重点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协作。

  典型意义

  “黄河安澜,天下大穰”,安全生产是重大政治责任,是民生大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事关黄河安危,事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作为部属正局级事业单位,存在安全生产执法“属地管理”不能落实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因地理因素不可能做到常态化监管,必须充分发挥属地安全监管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保护国有财产安全。以检察监督为桥梁纽带,地方行政部门实现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属地安全生产执法监管。检察机关通过法律监督发挥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助推了党委政府法治化社会治理进程,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价值作用。(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

  案例22 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

  精心服务企业 加快项目建设

  背景介绍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招商引资的催化剂、项目建设的加速器。持续关注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化解,精心服务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是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经开事,精心办”一流营商品牌,推动经开区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主要做法

  深入走访座谈

  济源经开区充分发挥好包企干部入企服务制、领导干部下访制、项目专班等作用,全体干部职工深入重点企业、项目工地等,通过现场走访座谈,深入企业车间和生产一线,与企业家交流交心,找准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济源经开区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畅聊会、座谈会,与企业家一起想办法共渡难关,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减负。

  及时会商研判

  济源经开区党组注重企业难题化解质量,及时召开会议,会商研判。党组认真听取企业分包干部、涉及部门的意见,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问题给出解决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制定工作台账,明确具体责任人,坚持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严把时间节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高效完成。

  提升企业满意度

  为保障项目顺利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跟踪服务机制,成立项目推进专班,设立豫光、金利、万洋、济钢四个专班,建立重点项目白名单制度,为项目落地建设保驾护航,按下项目建设的“快进键”。济源经开区党组将搜集的所有问题全部列入党组决策重大事项,每周听取责任部门问题化解进度,再根据问题推进情况给出指导意见,确保问题化解按期完成。同时,济源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安排专人收集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对问题解决情况现场核实,以100%的问题解决率确保100%的企业满意率。济源经开区精心服务企业,用心用情为企业纾困解难,以高效优质服务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营造良好氛围

  济源经开区充分发挥“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加强政企沟通,主动听取辖区内企业家、企业职工、专业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议,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营商舆论氛围。

  工作成效

  企业纾困解难见实效

  在走访交流中,济源经开区工作人员搜集了近期企业发展中的新难题,整理了涉及辖区18家企业43项问题,主要涉及要素保障、政策服务、资金等方面。同时,发挥包企干部“宣传员”作用,每月4次到企业走访调研,宣传贯彻产业、金融、科技、环保、安全等方面政策法规。济源经开区对辖区内企业进行“问诊式”走访调研和“地毯式”政策问需,做到“需求早摸清,问题早掌握”,为精准施策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加大企业难题的化解,极大提高企业的满意度。

  企业项目建设快落地

  本着为企业服务的目标,安排专人负责项目手续办理工作,对接示范区编办厘清134项权责清单,整理汇总十余项企业手续办理服务指南及一次性告知单。同时,按照示范区要求承接手续办理职能权限,与市民之家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对接,根据经开区实际情况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从改造装修、制度上墙、揭牌设立、人员到位仅用1个月时间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与各职能部门交流协调形成合力,明确办理事项,确定责任人。目前已开始运行,保证下放权限应接尽接,能接尽接。

  优化要素服务保发展

  济源经开区主动靠前服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针对金利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企业排污问题开展多次调研,科学论证分析。济源经开区累计投资555万元,新建污水管网1.25公里及一座智能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保证了金利项目投产后顺利排污。截止目前,新建管网及设备可承接金利项目排放污水1000m3/天,为企业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金利周边污水管网及配套设备的建成和投用,不仅保证了金利项目一期按期投产、顺利排污,而且使经开区污水管网系统进一步完善,是经开区服务项目建设、持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经验启示

  济源经开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有温度、有速度、有态度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用真心、用心、贴心的服务换企业省心、放心、舒心的发展,努力做到服务企业“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入驻“零障碍”、生产经营“零干扰”,切实提高企业的服务满意度,打造济源经开区“经开事,精心办”营商环境一流品牌。(文章来源: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

  案例23 济源示范区营商办

  “五大机制”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温度

  背景介绍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水,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去年以来,济源示范区持续深化市场主体服务,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水平,建立健全“政企沟通畅聊会”机制,创新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率先推出“创业惠客厅”服务,实行“行业+属地”服务,推行常态化监督服务,以“五大机制”为企业纾困解难,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温度。

  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政企沟通畅聊会”机制。示范区分管副市长每周与主管行业领域的10-15名中小微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对企业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即交即办,短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改革逐步改进、完善,全力化解遗留问题。目前已收集问题300余个,即交即办问题解决率达100%。同时济源还建立完善“线上”“线下”并行的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多渠道、多路径保障企业项目资金需求。

  二是实行“行业+属地” 网格管理。实行企业满意度双负责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对市场主体的走访座谈交流活动。今年以来,示范区55家职能局委、开发区、镇(街道)等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网格化服务水平,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全市2万多家市场主体开展常态化走访服务,累计解决问题900余项。

  三是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成立示范区各开发区、镇、街道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建立一线调度机制,实行“市场主体点单,区镇街道吹哨,职能部门报到,合力组团服务”。完善网格联系机制,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等服务方式。强化合力服务机制,实行综合协商、集中“会诊”、协同“作战”。突出问题导向机制,聚焦问题,实行限定期限、三层逐级解决问题机制。

  四是提供“创业惠客厅”套餐服务。变“企业找政府”为“政府找企业”,精准施策,为企业提供“前、中、后”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到靠前服务、精准服务、跟踪服务;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周末不打烊服务;推行企业登记现场即办服务,实现企业开办“码”上办。当好创业企业成长的引路人、创业路上的纾困人、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五是实现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常态化。示范区纪工委监察工委聚焦政策落实、行政审批、作风建设等重点环节和领域强化监督,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示范区营商办发挥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作用,强化对基层营商环境问题的监督整改;推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电话、平台在示范区广泛应用,建立“平台统一受理、专人梳理研判、按责分级核办、限时办结反馈、定期回访复核、办结归档销号”工作机制,推进营商环境常态化监督。

  工作成效

  今年1至5月份,济源示范区通过政企沟通畅聊会、常态化市场主体走访、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等渠道,累计为市场主体解决问题1200余个,即交即办问题解决率达100%;引导各银行为46个项目投放资金47.6亿元;持续对接47个省市重点项目,涉及融资需求105亿元。今年1至5月份,济源示范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0374户,同比增长128.25%。

  经验启示

  济源示范区创新推出“五大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温度,彰显了对市场主体的用心、上心、暖心,体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温度、力度、广度,也正因为示范区上下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水平,全力打造一流优化环境,才有了济源市场主体的如鱼得水,才有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营商办)

  案例24 济源示范区工商联

  成立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厚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心指导下,示范区营商办大力支持下,经济源市工商联(总商会)及部分企业家发起,报民政部门同意,决定成立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

  主要做法

  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

  成立了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筹备工作专班,由工商联主要领导牵头,对筹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明确责任领导、划分具体责任人,围绕促进会人员组织构成、成立后运行管理等问题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查找相关政策依据、与上级主管部门反复沟通,确定工作方向与目标,明确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推进台账,适时召开党组会、主席办公会,精准发力解决难题,争分夺秒加快推进。

  广泛吸纳,优化会员结构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迅速摸清会员底数。严格会员入会标准,工业上选择重点工业企业、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农业上选择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第三产业选择餐饮业、住宿业、物流业、旅游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代表等。经过层层筛选,选出首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责任心、敢于发声的60家企业入会,保证了促进会会员质量和结构优化。

  把握重点,创新工作方法

  紧紧把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这个重点,确定了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开展营商环境观察、举办政企交流会商活动,促进营商环境体系建设的办会宗旨。规划建设“政企面对面”实体阵地,通过政企恳谈会、企业家吐槽会、政策调研听证会和政策解读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建立“更加快速、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亲商、更加高效”的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和模式,助力济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擦亮“济源营商”金字招牌。

  工作成效

  “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的成立,标志着济源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工作上由单纯的政府主导推动模式变为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联动合力打造,是济源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促进会的成立通过借助社会企业力量,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社会监督各部门落实好营商环境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实现了政府有需求、企业有热情,打通了政府服务企业的“神经末梢”,推动济源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经验启示

  政府部门突出主责主业,以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经营主体运行的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保驾护航”;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强链补链中实现自律自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社会层面全力支持配合,凝聚起“人人关注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共识,引领“共促经济发展、共护营商环境”的社会潮流,为济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商联)

  案例25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

  秉持严管厚爱 助推安全发展

  背景介绍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安全和发展,秉持严管厚爱,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助推企业安全发展。

  主要做法

  健全体制机制 夯实优化营商环境基础

  一是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及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年初制定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难,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二是在局门户网站公开优化营商环境承诺,晒权责清单、工作职能、重点科室负责人照片及联系电话、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在“济源安全”微信公众号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努力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三是每周将行政许可情况上报市纪工委,主动接受监督。

  坚持精准执法 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效率

  一是把“双随机一公开”融入执法计划,实现年度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全覆盖、一般生产经营单位覆盖率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目标,减少对企业的检查次数;二是严格按省定自由裁量基准进行执法,杜绝任性处罚;三是聘请专家参与安全检查,精准排查安全隐患;四是和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提升综合执法效率;五是实行执法法制审核,严格执法程序。六是严格“三项岗位”人员考核,去年以来共组织考核合格主要负责人249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735人、特种作业人员8394人。

  持续优化服务 拓宽企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一是严格落实省应急厅首批安全生产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的通知精神;二是适时开展柔性行政指导,去年至今共进行12次;三是实行建设项目许可申请材料“容缺后补”,方便项目落地;四是开展政务服务事项特殊环节清单化管理并向社会公布;五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讲和优化营商环境走访,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政策、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解决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难题,去年至今共安全宣讲40多次、走访座谈企业120多家;六是在疫情期间、春节、放假开工等特殊时段及时提醒企业加强安全防范;七是积极配合市政府大项目办为项目专员讲解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批流程。

  工作成效

  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安全发展意识、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自主管理能力,改善了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示范区选手万亭亭代表河南入围全国应急管理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局孔二伟被评为示范区首届“执法能手”。

  经验启示

  只要全心为企业发展精准服务、排忧解难、严管厚爱,就能赢得企业信任配合,就能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

  案例26 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以产聚才兴企,产才嵌合共进,打造济源企业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强磁场

  背景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济源靠工业立市,因工业而兴,工业化水平超过70%,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等6家超百亿企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强劲,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广阔。济源示范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发展战略,聚焦服务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效”改革,系统推进政策创新、服务提质、生态优化、待遇激励,为助力企业特色发展以特取胜强化人才支持。

  工作做法

  打好“引育”牌,推动产业人才远悦近来。问需于企精准识才。示范区人社局在“万人助万企”活动中,聚焦企业反映集中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立足主导产业、不同行业人才需求和市场环境,联合人才办、工科委等部门建立人才分层目录,针对示范区重点企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急需短缺专业且从事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取得初级职称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技能人才,另辟蹊径认定为G类青年人才,对应享受人才生活补贴、本地院校培养奖补、落户安居保障等政策。按期发布《济源示范区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急需短缺人才需求目录》、《济源示范区国有企业急需短缺人才需求目录》,让人才看得见、用得上、易就业。搭建平台储备人才。定期邀请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原学者、中原名师、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举办企业人才沙龙、青年人才沙龙、名师教授沙龙等,向专家学者青年人才全方位、面对面、多形式宣传“人才兴济33条”和40项配套操作指南,1+1政策服务体系。并利用大学生假期扎实开展“青汇济源”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创新策划推出“青听家乡”“青看家乡”“青话家乡”、组织优秀高校毕业生现场观摩重点企业项目等系列活动10场,参与学生超过600人次,搭建在外学子与家乡常态化联系时间的桥梁,为青年才俊与用人单位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政企联动多方引才。联合实施“产业人才支撑”行动,发挥知名企业、重点企业人才集聚优势,突出灵活机动、快新专精,用好“空中宣讲”“视频面试”,分类开展“专场引才”“巡回访才”“以才引才”“乡情引才”等行动,接续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政校企联动推介就业、招才引智大会线上招聘等活动,并创设“局长+主播”新服务荐岗位好对接,推出就业惠民政策局长大放送、知名企业人资主管直播荐岗位、线上走校园、云端入企探访、企业环境秀等群众企业喜闻乐见的服务,屏对屏互动式引流。开发“7×24小时”新平台,汇岗位指尖选,推动招聘求职双向智配、全时对接。2022年先后发布企业人才岗位需求6400多个,吸引2300多名青年人才来济就业,协助济源钢铁、中原特钢等企业医院、科研院所柔性引进行业知名高层次人才20余人,通过专场推介、院校招聘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河南金利金铅集团公司重点项目投产招聘储备人才400多人,累计组织开展“济济人才·源源涌留”等“10+N”专项活动、局长直播带岗、“白+黑”(夜市)招聘会,“5+2”全方位立体式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2场次,其中线上招聘102场次,专场招聘50场次,为1200余家企业发布用工岗位信息7.05万条,线上+线下助力达成就业意向2.25万人。深化改革自主育才。面向制造业发展对大批量全门类技术型人才需求,着力破解评的用不上、用的评不上等难题,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中,全面落实企业技能评价“五个自主”,让企业在“评什么、怎么评、如何用”上说了算,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职业范围、评价等级,自主制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政策,在金利金铅等15家企业设立技能评价机构,全区可评价工种超200个,2022年全区企业新增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1.6万余人,技能人才占比超过50%;推广豫光集团师带徒“五有模式”、富联科技技能晋级激励机制等先进经验,直补快发企业培训取证、技师培养等补贴1090万元,让企业育才有动力、职工发展有钱景。聚焦高端柔性引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引双培”行动,灵活运用柔性、乡情引才举措,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聘用或返聘专业人才担任技术顾问,吸引更多人才智力资源来济发展。绿茵种业引进方智远院士成立“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为“洋白菜”安上了“中国芯”。示范区管委会聘任洋葱制种专家吴雄为农业科技高级顾问,组建育种攻关团队,建设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艾探电子海归博士原子健研发非制冷硒化铅红外探测芯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好“服务”牌,激励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精心服务助企业人才快评直审。针对部分企业人才反映申报职称“四唯”限制、政策理解难等问题,示范区人社局将职称评价“直通车”改革作为2022年营商环境建设改革创新重点事项,面向有色钢铁、化工能源、城建水利等行业专技人才密集领域,对能力、业绩突出的在职在岗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评审标准、评价流程等看得懂、好参评,搞好入企辅导、全程网办,推进分类认定、考核评价,推动工程领域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开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职称绿色通道。2022年全区380名企业人才取得中高级职称。精细服务助企业拓展创新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向全区企事业单位宣传推介国家、省博士后工作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最新政策,跟踪辅导、专人帮办,推荐优秀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基地、工作室,先后在豫光金铅、济源钢铁、联创化工等企业设立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2022年新增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在站博士6人,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全区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数量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数量1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3个,省级人力资源培训示范基地1个。精确服务助企业打造人才“大舞台”。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济源示范区紧扣产业需求和事业平台,探索建立支持专家人才通过科技成果技术转化获取更多收益机制,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科技成果对接会,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补助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财政科技支出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3%,全省排名第三,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外居首位,连续5年每年支持500万元。精致服务助企业人才备受尊崇。积极推进人才专项计划,用好表彰奖励政策,重点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一线,示范区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推荐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清荣获“2020-2021年度河南省优秀企业家”,选拔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3名企业家入选“中原企业家领军人才”,纳入“中原千人计划”予以支持,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勇于创新创造的示范效应。

  打好“暖心”牌,吸引产业人才留济发展。调整政策厚待企业人才。面向企业引进的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出台认定办法、落实生活补贴,每年开展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活动,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生产管理研发一线锻炼成才,2021年以来在青年人才储备计划中先后认定856名企业人才,按照每月700-2000元的标准累计发放生活补贴1600多万元,引导济源双汇、金马能源等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优才优薪激励机制。2022年在制定《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中,及时调整青年人才认定标准、补贴范围,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投放到企业引进人才中,对到重点企业及科创平台工作的E类、F类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G类人才,由示范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分别按照3年内每年2万元、1万元、3000元给予生活补贴。智享流动服务便利企业人才。坚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整合有关人才工作事项,依托济源“智慧人社”,在人社局网站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平台,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入学、配偶择业、政策咨询、人才政策智配、人才在线认定等服务,着力构建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并全面升级人社官网网页端、手机端小程序服务平台,设立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和劳动关系四大“一站式”网上服务专区,推广特色应用,实行就业服务、档案转移、社保接续、职称评审等高频事项网上办、即时办、一次办,服务企业人才跨地区跨行业顺畅流动、就业创业。强化高端保障推进双引双培。为吸引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济创新创业,配合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联合开展“智汇济源·筑巢引凤”人才引进提升行动计划,实行首席人才服务官、人才服务代办员制度,2021年以来,联合工科委等部门先后为30家重点企业引进287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产业创新人才,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多年来,济源发挥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优势,厚植人才创新创业沃土,吸引中原学者-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深耕济源24年,“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已经发展成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

  工作成效

  济源示范区作为河南省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精准服务白银深加工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依托豫光金铅、富联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愚公炼工”“愚公电工”等“10+1”人力资源品牌,中国劳动保障报、营商河南等省级以上媒体刊登济源人力资源品牌建设专题报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突出政策引领助企育才,便捷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尊才爱才构筑人才高地,2022年推荐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入选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河南金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4家新设立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揭牌运行;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济源分中心、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济源分中心、郑大济源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有序推进,多项科研成果在济转化落地,为创新人才引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特色发展搭建了平台、强化了支撑、培育了优势,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耦合,打造了济源招才引智“新名片”。全区人才总量达18万人,占人口总数近25%,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1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前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经验启示

  枝繁巢暖,凤自来栖。济源示范区聚焦直属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及科创平台、驻济高校、公立医院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人才发展的33项措施,配套操作指南40个,形成示范区“1+1”人才政策服务体系,构建起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以海纳百川之怀引才聚才,打造人才“蓄水池”;以伯乐相马之明育才留才,打造人才“新高地”;以云程发轫之力助才用才,打造人才“大舞台”;以求贤若渴之心暖才爱才,打造人才“好生态”。今年,济源示范区人社局将在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领导下,计划依托“智慧人社建设”,推进“王屋英才卡”一卡集成提供数字化人才服务,让人才在济源可以享受“一码在手,服务全有”的舒适待遇,打造人才的“向往之城”。

  案例分析

  海外归来的德国明斯特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敬元元与出站博士后郭金,在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工作6个年头,并安家济源,目前担任该公司董事、研发中心主任。近年来,清水源公司在人社部门支持下,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能级平台,打造了以知名院士领衔的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先后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30人,建成了“河南省水处理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水源-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河南省第八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国内水处理行业知名上市企业。(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案例27 济源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强化资源整合,深化党群连心,努力打造高效便民“政务服务”总客服

  背景介绍

  2020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指出,要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和群众互动渠道,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示范区管委会将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来抓,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热线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总客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助推了全市政务服务“放管服效”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工作做法推进服务资源整合打造“一号通”服务模式近年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积极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精神,积极推进服务热线整合工作,基于统一的12345热线云呼叫系统,先后整合了12319城建、12349民政、12312商务、12385残疾人服务等22条政务服务热线,实现了“一号对外”的服务模式。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设立了12329公积金、12366纳税缴费服务、12348法律服务、12333社保专席,由专席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解答。通过热线整合,不仅拓宽了12345热线的服务范围,扩大12345热线平台的社会知晓率和品牌影响力,而且有利于节约行政运行成本,做到政务服务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初步估算每整合一条热线可节约建设资金约30万元,也有利于大数据的沉淀、分析和应用。同时,着力打造服务更全、功能更强、覆盖更广、效率更快、满意度更高,具有济源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话、短信、微信、网站、信箱等五位一体受理功能,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反映诉求,拓宽了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以“党群连心工程”为抓手 强化督办落实一是建立市政府党组会定期研究民生领域相关问题工作机制。市政府将12345热线作为畅通政府和群众沟通桥梁、深入推进“党群连心工程”、密切党员群众关系的有效途径来抓,由12345热线每周向市政府呈报受理情况报告,在市政府党组上专题通报、研究市民集中反映的事项,确保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高效得到合理解决。2022年以来,12345热线已向示范区管委会上报周工作报告57期,提供173个难办事项供市领导研判分析,推进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二是依托“党群连心工程”,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12345热线加强与示范区党群连心工程办公室的联动工作,每周对热线受理的各类数据进行共享分析,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相关问题建立交办机制,促进为民办实事工作扎实开展,交办相关问题线索150余条,协调解决人民民医院家属楼遗留问题、隔离人员收麦难、沁园春天“益和香”店传销等20余个疑难问题,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探索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供线上政务服务。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设立营商环境专席,群众和企业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可通过热线了解办事流程、申报材料、办件查询和其他相关内容,将办事指南通过短信向群众发送;对于不方便到实体大厅办理业务的老弱病残群众,可以通过电话提出申请,由热线通知政务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受理营商环境类事项2260件,办结率99.8%。三是加强政务服务知识库建设。针对企业开办流程、生产经营、惠民政策等高频和热点问题,建立“一问一答”热线回复模式,扩容政策法规、办理事项等17000余条专业信息,提高了热线解答效率和准确性。三是积极推进热线智能化建设。建设政务服务智能回访系统,坚持每天主动对企业和办事群众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对差评问题人工回访,主动发现政务服务短板,提升政务服务回访效率。四是依托全市机动车信息,推出“挪车服务”。在不泄露双方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及时通知对方车主挪车,方便群众出行。自2016年7月份推出该服务以来,共服务群众30.5万余人次,日均挪车成功70余次。

  建立12345和110平台高效对接联动机制 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双方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完成110报警服务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接工作,实现与12345和110数据网上实时双向流转、互联互通。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群众反映的非警务类事项后,通过系统工单一键直接转派至12345热线平台,形成12345热线工单,进行分流处置;12345热线将受理的警务类事项通过工单一键转至110平台,由110平台进行处理。二是完善日常联动机制。厘清双方受理范围和职责边界,建立对接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群众反映的部门职能交叉、性质难以判断和职责界定不清的疑难求助事项提交联席会议上进行商讨,确保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置。三是完善突发事项快速应急联动机制。12345热线建立与其他紧急热线和公共事业服务热线的应急联动机制,对突发警情和群众求助事件做到快速响应、及时对接、高效处置。2022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向110指挥中心转办事项3500余件,分流110警情5000余起。

  工作成效通过采取工作机制创新、服务资源整合、拓展服务功能、数据信息分析等有效措施,充分发挥12345热线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升热线服务质量,12345热线成为群众提出建议、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咨询政策的便捷渠道,在化解基层矛盾、改善政府形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12345电话、网上领导信箱信件39.1万件,办结率97.41%。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国家级12345城市管理服务综标准化试点单位”、“河南省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省荣誉称号。

  经验启示倾听民声聚民智,汇集民意解民忧。“12345,有事找政府”在济源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条热线,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下一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继续在便民利民为民上出实招、显担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作出应有的贡献。(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案例28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推进“不动产登记+N”延伸服务

  背景介绍

  2020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指出,要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和群众互动渠道,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示范区管委会将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来抓,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热线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总客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助推了全市政务服务“放管服效”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工作做法

  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

  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河南济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银行的29个网点。企业群众可以直接在贷款银行办理预告登记及预告抵押、抵押首次登记、抵押注销登记业务。

  不动产登记+房企服务

  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济源建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开发企业。由开发企业直接为购房者提供申请登记服务,范围涵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转移登记业务,不需要群众再跑窗口。

  不动产登记+公积金服务

  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济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窗口,群众在办理公积金贷款的同时可以同步办理预告及预告抵押登记、抵押首次登记等业务。

  不动产登记+公证服务

  在公证处设置“不动产登记服务延伸点”,为办事百姓提供“不动产登记+公证”服务,企业、群众在办理不动产继承公证事项时,可以同步申请不动产登记,实现不动产登记与公证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不见面审批”。

  不动产登记+法院服务

  在“不动产登记+法院”业务延伸合作之前,法院办理不动产查解封等相关业务时,需要法院工作人员携带工作证,到不动产窗口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耗时耗力。将不动产登记延伸至法院,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信息不见面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案件办结效率,更好地保护涉案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2023年1月系统搭建完成至今,共线上办理业务14件。

  不动产登记+民生服务

  通过不动产登记一窗办事平台,在为群众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同时,实现水、电、气、暖等民生事项的一事联办,真正做到以“一窗式办理”提升登记业务办理效率,2019年7月至今累计办理水、电、气、暖联办业务260件。

  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不动产登记+金融”“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累计受理不动产登记业务2.53万余宗,抵押融资120亿以上;“不动产登记+房企”累计办理首次登记585宗,2020年11月至今累计有8个楼盘60栋楼3724套房屋实现了“交房即交证”,业主同步领取了不动产权证书;法院通过线上办理查封解封及信息查询,从干警奔波变数据跑腿,极大提升了办案效率。通过不断推进“不动产登记+N”模式,不断拓宽了服务渠道,服务触角全面延伸,打通了不动产登记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业务“只进一窗”“只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跑”。

  经验启示

  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扣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重点,探索实施的六项“不动产登记+N”延伸服务模式,是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推陈出新的具体体现,将不断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案例29 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

  全面创新政银企对接方式 企业融资实现精准“滴灌”

  背景介绍

  为破解金融机构与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难题,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立足金融服务职能,创新开展“周三有约”的每周三金融服务日,建立“线上+线下+现场”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建成运转高效、信息畅通的政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精准服务。

  工作做法

  扎实推进线上银企对接

  该局制定银企线上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每周三上午开展线上金融服务,宣传推广信贷产品、信贷政策、规模及准入条件等,将银企对接模式由“面对面”变“屏对屏”,由“线下签”变“线上签”,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已举办线上银企对接65次,9家银行共为1324家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信贷产品服务,线上授信7.07亿元。

  创新实行“周三有约”线下金融专场

  每周三下午定期召开政银企三方融资需求对接会,通过企业调研、现场座谈、辖区组织等方式,累计举办会议及活动50次,引导各银行已投放47个重点项目50.6亿元,现场指导帮助244家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堵点。

  常态化推进金融服务走进企业“现场”

  依托“万人助万企”“行长进万企”等活动,组织金融服务专家团实地走访企业2471家,企业提出新增或续贷融资需求404亿元,达成合作275.59亿元,实际投放金额212.4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助企纾困工作质效。

  多渠道、多路径推广运用“金融平台”

  积极推广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发挥平台实行的“310”线上贷款模式,即企业“3分钟”完成线上贷款申请、银行“1分钟”完成相关数据调用、企业在平台从申请到获贷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全程“零跑腿”。用好“信易贷”、政府采购融资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打通银企融资通道。

  工作成效

  目前,济源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4.65亿元,较年初增加106.99亿元,同比增长28.38%,增速连续24个月居全省首位;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32.97亿元,同比增长11.92%,增速全省排名第2位;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237.90亿元,同比增长21.73%,增速全省排名第1位。济源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已入库企业2076家,放款26.31亿元;“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企业14532家,放款32.75亿元;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平台累计为36家供应商提供41笔合同贷款,融资金额0.7亿元,2023年上半年增幅91.1%,居全省第一。

  经验启示

  加强信贷投放质量和效率,对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机制、畅通银企信息渠道是关键,由政府搭台,银行服务,聚焦重点、普惠领域,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持续增加金融资源投入、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金融之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持续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

  案例30 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

  优化服务,精准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背景介绍

  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济源营商环境,济源示范区工科委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以“保存量、促增量、提质量”为工作目标,多措并举加大培育和服务力度,提高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

  主要做法

  加大宣讲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为引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支持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22年以来,工科委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座谈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培育线上培训等各类政策培训活动,帮助企业了解高企项目申报流程和材料准备工作,为企业顺利申报创造基础条件。同时,深入走访企业,安排各开发区、镇、街道详细摸排辖区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等状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此外,工科委还制作发放了“惠企政策明白卡”,帮助高科技、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充分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推动更多企业知晓、用好、用足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热情,提高企业创新活跃度。

  精准培育 重点挖掘技术创新“潜力股”

  为精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工科委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完善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发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通知,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库,工科委会同各开发区、镇、街道及中介服务机构“三位一体”,按照“定目标”“定专人”“定时间”“定任务”的四定原则进行精准培育,确保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良好态势。济源高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主任孔黎明表示,“三位一体”提高了高新区对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度,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服务“坐等企业上门”变“政府主动上门”

  自高企申报工作开展以来,从项目的申报认定,到资金的申请拨付,再到资金兑付到位,工科委对企业进行全流程贴心服务,积极主动落实各项资金奖补政策。为了解企业对济源营商环境满意度,工科委专门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高新技术企业,了解高企奖补资金是否落实到位,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活动开展等具体情况,督促、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

  工作成效

  2022年,济源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新认定34家,重新认定19家),异地搬迁1家,总数累计达到135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高企成功认证后享受到的奖补、税收等优惠政策,将进一步改善企业生存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

  经验启示

  工科委将立足党的二十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目标,持续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建设,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队伍,助力济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

  案例31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围绕企业全周期,强化发展支撑点,以高质量服务书写“专精特新”新答卷

  背景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千行百业从“基础性”向“战略性”升级的燎原之火。近年来,示范区工科委围绕企业发展生命全周期,服务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节点,着力为企业发展解决难点、打通堵点、化解梗点,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大步迈进。

  主要做法

  强化政策激励

  示范区工科委制定出台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财政金融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企业惠企纾困工作的若干政策》(济管工科〔2022〕65号),对首次被认定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分别进行30万元、50万元的资金奖励,进一步提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以真金白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加强企业服务

  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工作与“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纵深化开展相结合,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现有的强大工作体系,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疑难问题得到充分解决。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纳入到“万人助万企”活动包联体系中,每家“专精特新”企业均安排分包干部进行包联。同时围绕企业资金、市场、科研、人才等方面做好产融、产销、产学研、用工对接等四项对接活动开展。目前,示范区产融、产销、产学研、用工对接活动已分别开展25场、13场、14场、46场。

  加大宣传力度

  联合有关单位、金融机构深入重点园区和镇、街道,组织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听取学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关支持政策和认定条件,推介“专精特新贷”等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利用“两微一端”、部门官网等多种渠道宣传展示专精特新工作有关文件和显著成效,营造企业争先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良好氛围。目前,已开展“专精特新”政策宣讲6场次,“专精特新贷”产品推介会3场。

  增强创新动能

  示范区始终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盯研发活动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通过精准调度、靶向发力、高效服务,用好用活强化主体培育、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贯通产学研用等多项手段措施,为企业精准“画像”。加快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提升核心自主技术研发能力。示范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已实现全覆盖。

  工作成效

  2022年,示范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3家,其中中煌节能、中原重型锻压、中原辊轴、龙兴钛业、耐火炉业等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历史最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居全省前列。

  2023年,示范区新增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3家,示范区中小企业实力更加雄厚,发展更加高质量。

  经验启示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坚持系统思维,又要坚持结果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激发涌现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区工科委科学筛选、择优培育,加大建库用库、服务助企力度,在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基础上,定点突破困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疑难杂症,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扫清障碍、保驾护航。(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案例32 济源示范区农业科学院

  厚植人才沃土,助力乡村振兴

  背景介绍

  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科技支撑,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济源农科院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厚植人才沃土,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主要做法

  济源农科院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队伍建设,搭建干事创业舞台,打造人才创新高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农业科研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加强人才引进,夯实发展之基。

  结合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布局,对未来5年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岗位及数量进行摸底汇总,2020年以来引进了优秀专业人才10名。同时,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柔性人才库,与中科院、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多名专家团队签订协议,特聘6名教授为专家顾问,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智囊”服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强化合作交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022年,与7家高校院所、8家科技型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基层农科院+省级以上科研院校、基层农科院+科技型(龙头)企业”双轮创新驱动模式,坚持科技“创新+服务”两翼齐飞,开展协同创新和服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制定完善《职称申报推荐管理办法》《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岗位晋级管理办法》等,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在全院大力弘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潜心钻研、乐于奉献”的农科精神,形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发挥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田间地头一抹红”志愿者服务队、“i科普”志愿服务队,组织我院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积极参加示范区“6+1双百人才联镇助村”行动,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把科研与产业融合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在田间地头。

  围绕“四个”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聚焦农业生产一线、济源“三农”战略布局、全省全国市场需求、国内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强化地方古老种质资源深度挖掘和收集创新利用,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新品种培育,为保障粮食安全增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围绕道地药材、蔬菜制种、特色林果、有机旱作农业、土壤安全利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强化研究集成创新。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谷子、红薯、花生等特色产业,打造精品杂粮示范基地,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推广应用轻简化栽培、绿色防控、平衡施肥等新技术,探索出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工作成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济源农科院主动对标高标准,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攻关创新、打造亮点,为示范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成果突出。2020年以来,济源农科院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壹等奖一项,建成河南省功能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富硒功能农业星创天地、济源富硒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申报中原学者工作站,选育4个小麦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2个冬凌草品种通过河南省鉴定,登记河南省技术成果2项,主持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项,参与发布团体标准2项、企业标准4项,获得国家专利及新品种权5项,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区“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济源农科院将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转化在田间地头,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助农增收成效显著。例如,在邵原镇崔家庄、史家腰村建立富硒苹果科技示范基地,亩均效益3万元以上,实现效益与品种双提升;在邵原镇花园村建立富硒鲜桃科技示范基地,改造升级传统鲜桃品种、技术和栽培模式,发展创新型高品质鲜桃产业,亩均效益达2万元以上;在石槽沟村及中吴村建立富硒小麦科技示范基地,在济源农科院小麦创新团队大力帮助下,每亩效益达2800元左右,石槽沟村申报的小麦产品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证书,进一步擦亮了济源绿色优质富硒小麦名片。

  经验启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济源农科院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汇聚,激发人才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奋力谱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农业科学院)

  案例33 济源示范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农商e贷,“贷”来美好生活

  背...

上一篇:这所三本独立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录取分,连续4年超211大学!
下一篇:中班女生因穿搭被骂哭:从头到脚都令人讨厌,家长要说法反被喷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