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祖孙四代同为校友 见证西部基础教育发展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中新网成都12月18日电 (记者 贺劭清)“变化太大了,我读小学时别说教育现代化设施,就连课本也是以黑白为主,很少有插图。”12月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一间间教室传出,年过六旬的李英洛站在教室外,隔着玻璃窗看着利用“电子白板”温习功课的孙女龙姿伊感慨道。

  李英洛来自一个四川普通的四世同堂之家。不同的是,她家四代都是有着80年历史的龙江路小学校友。李英洛94岁的妈妈罗善瑢在学校任教40余年,她的女儿李默妍于2000年从这所小学毕业,作为“龙四代”的孙女则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60多年来,她们不仅是龙江路小学变化的亲历者,也是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见证者。

  李英洛珍藏的乒乓球拍。钟欣 摄

  “抓蜜蜂、扯葡萄、爬树……虽然小时候小学的教学楼只有两层高,设施也很简陋,但校园每一个角楼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李英洛打开了随身携带背包,取出了一副1969年出厂的绿色乒乓球拍。她回忆,当时学生的娱乐设施不多,一副球拍就是宝贝,学校有几台乒乓球桌,每逢下课都围满了同学,大家三打两胜轮流登台。

  李英洛的母亲罗善瑢在龙江路小学的一线教学岗位教了一辈子的书。“妈妈常说,再好的教材,再好的教学参考资料,如果老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也只是照本宣科。”在李英洛的印象中,每次去母亲办公室,总是先看到一堆厚厚的手写教学笔记。

  罗善瑢上世纪50年代的工作照。钟欣 摄

  罗善瑢从84岁开始逐渐患上了脑萎缩,心系学校的她会错把养老院负责人认作“校长”,问自己六十岁的女儿“为什么不回学校上课”,看到窗外玩耍的儿童就会特别开心。“妈妈一直想再回工作了一辈子的学校看看,因为身体的原因,总不能如愿。”李英洛说,最近老教师们组成了合唱团,自己不是老师,但也作为妈妈的代表,加入合唱团,为的就是完成妈妈的心愿。

  “我1994年读小学时候,学校校园变得更优美宜人,和妈妈读书时又不一样了。”“龙三代”李默妍说,如今她女儿的教室外还安装了可以看到每日课程、师生情况的“电子班牌”,虽然软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但小学的学费、书本费却因为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从妈妈读书时的几元人民币、自己读书时的一二十元,变为了零元。

  上世纪80年代的教室。钟欣 摄

  在李默妍看来,小学教育的变化除了建筑的更换,智能现代设施的改造升级,还有课程的丰富。她读小学时,课程比母亲上学时增加了心理健康、自然、音乐等课程,而她女儿上学时还增加多门个性拓展课程,包括语文类的“影评天地”“表演梦工厂”、数学类的“最强大脑”“数学群英汇”、美术类的“剪影刻形”“创意女红”、音乐类的“天籁之音合唱”等。

  “以前一个老师讲课,一个班的学生听,而现在科技发展,一个老师讲课,可以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听。”在龙江路小学执教二十年的数学老师周朝阳说,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包括龙江路小学在内的成都多所学校与偏远山区、民族地区的小学结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而随着5G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教育”将向着“移动互联网+教育”转变,这又将进一步促进西部教育发展。(完)

上一篇:中国基础教育双语教育发展 2019 年度研究报告
下一篇:没有哪国的基础教育不挨骂,虎妈的中西结合路线才是正解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