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年中医六项基本功!汉古教学模式探索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8-04
手机版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陈长青 撰稿|桔梗

  

  我进入中医这个行业已经超过四十年,曾四处奔走拜师求学,曾在各级各类医院当医生,也曾中医药大学任教多年。相比以前,如今的中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患者对纯中医诊疗的需求越发强烈,中医人才却异常匮乏。因此,我选择了全力投入到中医馆的建设中,对中医学术建设及青年中医的培养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

  一

  中医馆目前的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

  我认为中医馆真正承载着中医发展复兴的希望,这个使命很光荣,同时也很艰难。为啥呢?

  如今的中医院多以西医的治疗手段为主,中医的治疗手段作为辅助成了中医院的常态,因此,很多患者转向中医馆寻求纯中医的诊疗服务。

  但是名老中医的资源毕竟有限,纯中医治疗手段人才的匮乏成了掣肘当前中医馆发展的瓶颈。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多数中医馆采取的对策是拿来主义,为此不惜高价竞聘老中医坐诊,比拼闹得头破血流的现象比比皆是。显而易见,这样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中医馆的发展。

  “名医出名馆”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但是,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通过“名馆造名医”,自行培养医生团队,倘若没有这个落脚点,医馆的发展是很难持续的。

  而且中医梦的落地追寻需要物质条件支持的,倘若按照以前的模式非得需要等到50岁以后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医,那成长周期实在太长,再高的情怀也会被逐渐耗尽。因此,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培养出能用纯中医手段看病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这也是我离开大学来开医馆的原因。

  二

  人才成长缓慢的原因

  国医大师李今庸曾悲叹道“吾人生性太鲁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卅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同时也揭示了当前令人揪心的中医教育的现状。

  我认为中医人才成长缓慢的原因有三,一是教育模式西化;二是中医、中药、针灸分三家;三是中医经典成选修。

  01

  教育模式西化

  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几乎完全照搬西医的模式来分科教学,比如中医院校中常见的设置就分为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学院等等,我当年选择来广州就读研究生就是看中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有伤寒、金匮教研室开设的病区,就是把中医经典教学与临床放在一起。

  02

  中医、中药、针灸分三家

  我1982年上大学时,一个年级只划分中医系与中药系,到我毕业时,又再划分出了针灸推拿系,再往后更是有N多的专业被细分出来。

  但是在临床实战中,一个病症可能会同时需要开药、扎针等好几个诊疗手段的组合应用,倘若只会单一的诊疗手段可能会导致疗效的下降。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的分家明显脱离了临床的实际要求,试想如果扎针的不会开药,开药的不会扎针,对于那种可能针灸一下就能快速治愈的病症,不会针灸的医者又何以精进疗效?

  03

  中医经典成选修课

  将《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设为选修课已成中医教育的常态,一般选修老师会在《灵枢》和《素问》里划出一些条文让学生背诵,考试结束后这个课程的学习就结束了。

  这样的教育情况也导致了许多中医毕业生出现了“中医不懂、西医不通”的现象,因为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知识薄弱,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老师开出了强心药、利尿药等治疗组方时,学生仅仅是照搬,不明白用药的原理及逻辑。当面对单纯的高血压或者单纯心衰时学生知道如何治疗,当面对既有心衰又有高血压的复杂病患者时就无从下手了。

  这种情况换位到中医上就是不懂,对经典理论断章取义,对中药鉴别炮制茫然无知,对穴位、经络心中无数。让人痛心的是,当下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甚至都开不全小柴胡汤。

  三

  汉古中医馆创办的缘起

  我曾在广州、重庆、北京等多地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和进修,也见识到了很多事,比如多数中医附院的老师在开完中药后一定会开西药,不开西药的老师少之又少,只有民间才有。对于中医,我当时心里是绝望的,这个心态直至遇到了李可老师才发生了逆转。

  李老的中医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其独创的“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方子救治了各类型心衰及多种危重急症,一举摘掉了中医“慢郎中”的帽子。如今,广东省的经典病房也是在沿用这些方法。我们必须清晰地认知到,倘若中医一直都只是局限在养生、慢性病调理等领域,而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上毫无建树的话,是难以在医学阵地立足的,最后只能沦为配角。

  李老的出现颠覆了我对中医的固有认知,让我重拾了对中医的信心。2000年我有幸认识李老后,当年春节就去跟诊李老,真切地体验到了中医是真的能解决问题的。之后我在省府门诊坐诊时一直在实践李老的经验,多年的验证表明李老的经验不仅可以解决常见问题,而且能解决很多急难重症,效果之好让我获得了口口相传的赞誉。

  因为对中医被冷眼相待的不甘,因为想传承李老的学术思想,我下决心开办汉古中医馆。

  四

  汉古中医之学术建设

  我们学术建设的直接来源就是传承李老的经验,开业时我们就设立了李可古中医学派传承基地,当时是李老亲自揭牌的。

  我们的使命及目标是回归古中医、传承古中医、创新古中医,我们的价值主张是为顾客提供“高疗效、暖人心、方便快捷”的古中医服务。

  之所以要做到高疗效,是因为我们医馆除了我之外,都是90后的年轻中医师,如果无法在第一、二副药就见效,可能就会丧失患者的信任,导致后续诊治无法进行。而“暖人心、方便快捷”则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到位的服务揽人心,让患者在这里放心、安心、暖心。此外,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年轻人对便捷有更高的追求,花费3、4个小时煎药这样的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五

  汉古中医的青年中医培养

  李老曾给我们医馆题词“人民儿女,菩萨心肠、英雄肝胆、霹雳手段”,这也是李老行医一生的真实写照。但是,面对急危重症患者,光有菩萨心肠是不够的,还要有强悍的治疗手段。因此,我们在医馆创立之初就建立了汉古中医李可学堂,以“回归经典,医药一体,中西互补,全面传承李可古中医学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为我们的教学特色。

  01

  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的中医现状,我们建立了汉古中医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师承实践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应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首先西医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是我们无法取代的,而且作为现代中医师无可避免需要兼备西医知识,比如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应对患者对化验单发出的提问。

  第二是将经典背诵与案例学习相结合。我们要求学员背熟经典,如果学员在我们给予的两次机会下都没法通过考核就会被退学。

  第三是中医与针灸、中药实践相结合。中医、针灸、中药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我们还设置了相应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02

  六项基本功

  我们通过“中医经典要背熟,中药鉴别炮制要掌握,针灸、推拿要练熟,圆运动理论要精通,李老经验专辑要通读,中西医急症要过关”这六项基本功来培养学生“能看病、会中药、能讲课、会养生、懂科研、善沟通”这六大能力。

  李老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理论,因此,圆运动理论是必须要精通的。如何精通呢?除了要求背熟且考试合格外,我们在上完课后还会要求每个学生上台演讲,以讲带学。

  对于中西医急症诊疗要掌握,要过关。我们医馆青年医师即使是取得执业医师证,也要到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心血管科和呼吸科等重症科室进修半年以上,再经由西医院的主任考核通过后才能在汉古出诊。

  为了扎实培养这六项基本功,我们已经设计了21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需要同时通过我们理论及实践的考核才算合格。我们将《素问》、《灵枢》、《伤寒》、《金匮》这些经典作为学习的重点,实践部分囊括有中药鉴定、配剂、中药炮制、中药、中医外治技术、医助,至少要花费270个实践工时来完成。

  我们共设有六个课程学期,比如学员在第一课程学期要求背诵《素问》,课程设计有素问通读课、中药鉴定学、复杂系统学,预计花费45个实践工时完成中药鉴定、配剂、加工的实习。

  我们六大基本功的各个关卡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都会有人淘汰,经过筛选后的学生进入到第五个课程学期的学习时才会进入到医助的实习环节。

  我们的招生至今已经有13期了,学生总数粗略估计已超400人,但真正留下来的仅有17人,毕业留馆工作的这17人中已有12人可以独立应诊。

  六

  结语

  “立大志、受大苦、成大业、复兴中医,舍我其谁”这是李老对我们的鼓励,倘若我们每个中医人都能有此觉悟,为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中医的发展将未来可期。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口述/陈长青,撰稿/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转载需授权。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活动预告-

上一篇:2023小升初:初一(文言文)预习重点知识归纳,掌握开学轻松领先
下一篇:出国打工度假,月入三万?快逃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