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大学生“返家乡”绘就乡村教育“青春样板”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掌上春城讯 “走在乡村的小路,我们才发现这些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们期待着温暖,期待着关爱,期待着我们到来。流动教室不仅带给他们知识,更为他们开启面向未来的大门,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自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启动以来,禄劝团县委、县少工委因地制宜,聚焦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发展,积极从返乡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从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推进乡村教育工作,海南大学园林专业的杨程婷便成为其中的一员。

  禄劝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团县委围绕禄劝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和助力昆明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中心工作,组建“青壤”流动教室支教团队赴翠华镇开展志愿服务。此次“青壤”流动教室聚焦苗族、彝族青少年教育发展方向,在翠华镇汤郎箐村、纳岔村开展实施,通过实地走访、征集意见、交流座谈等方式梳理乡情、村情,设计符合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课程。

  综合考虑团队组织需要、课程专业设置等因素,遵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上岗服务,现有应用心理学、少数民族语言、学前教育、生物制药等多专业共10余名返乡学子到村服务。团县委作为指导单位,采取服务团队在每一次服务活动开展前、结束后向团县委上报工作方案、总结,团县委每周听取一次服务团队及实践单位、受惠群体意见反馈,同时通过团县委、翠华镇党委分管领导共同研究重点难点问题的方式,加强业务指导,加快工作推进。

  “在这次活动中,我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件利己还是利他的事。我凭借十几年的学习成果,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反向输出。在这个知识搬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不单单是学会后的那种成就感,还有向他人传授的自豪与满足。小时候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是这个暑假我做到了。 ”在流动教室担任支教老师后,杨程婷收获满满。

  “小朋友们更需要的是引导和陪伴,我们尽全力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关怀。”“在流动教室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深深地映入了我的心中,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家乡的土地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或许我们的力量微小,但我们的爱是无限的。我会坚定地走下去,为了家乡孩子们的未来。”走进流动教室的返乡大学生们交流着彼此的心得,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返乡大学生毅然加入到“青壤”流动教室教育活动中,他们以点点微光,照亮了乡村教育之光,燃起大山孩子心中的希望。留守孩子小莲,过去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返乡老师带来的心理健康活动上,她体会到了被人理解和真诚交流的快乐。她喜欢上了画画,将自己所有的快乐和梦想都绘在了纸上。“我长大了想成为您那样的人。”小莲向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然后开心得笑了。

  关注留守儿童,振兴乡村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相伴携手之业,是代代传承之功。禄劝团县委通过自荐、互选等方式,选举产生“青壤”流动教室临时团支部,由团县委分管该项工作副职任支部书记指导工作开展,返乡学子在支部内任副书记、组织委员等职推进工作开展。上岗前,团县委组织返乡实践学子围绕“三办三服务”“志愿服务”等进行岗前培训,针对“青壤”流动教室相关事宜,由团县委分管该项工作副职带队到翠华镇调研,制定以少数民族青少年、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作业辅导、文体活动、心理健康、趣味课堂等服务课程,现已开展专题服务3次,惠及青少年80余人。“青壤”流动教室计划在翠华镇汤郎箐村、纳岔村等相邻村组进行为期4周,每周每个村委会不少于3课时的课程服务,并根据现实情况、意见反馈实时调整课程设置。 团县委整合翠华镇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制定“青壤”流动教室支教团队专线研学计划,引导返乡学子在社会实践、思政体验、乡村振兴中发现家乡魅力、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禄劝故事、争当时代新人。通过前期反馈总结,团县委、县少工委将继续聚焦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通过开展入户调研、民族民俗文化普及、学法懂法、社会融入、创新创业等主题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昆娅

  责编:李晓梅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

  举报/反馈

上一篇:环球下周看点:关注美国7月CPI数据 美国超导公布财报
下一篇:韩语考级丨TOPIK考级备考规划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