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基础建设加快 科技赋能种业创新式发展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8-18
手机版

  本报记者 于海霞 厉林 呼和浩特报道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8月5日,以“创新合作、绿色低碳,推动世界奶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奶业大会开幕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世界乳业10强企业、国内乳业20强企业、国际乳业产业链知名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嘉宾和两院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次日,世界奶业大会国际种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如期举办。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代钦介绍到,目前,内蒙古拥有8.15亿亩广阔草原和3000多万亩人工草地,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2022年牛奶产量达到734万吨,稳居全国第一。

  种好草、养好牛,才能产好奶。对于内蒙古种业的建设,代钦表示:“坚持把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出台‘奶九条’政策措施并继续打造升级版,‘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发力,加快建设饲草基地、种牛基地、养殖基地、加工基地,集中力量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全球一流的奶业全产业链生态圈,力争今年奶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2000 亿元,从数量到质量都迈上新的台阶。”

  创新种源基础建设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而奶业的发展是关乎国民营养的大事。

  近几年,我国奶产量不断提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2022年我国牛奶产量达到3932万吨,同比增长6.8%。全国奶牛平均单产9.2吨,规模牧场奶牛单产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乳蛋白、乳脂率含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鲜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88%,乳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种业是奶业产业链的“芯片”,奶业振兴发展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种业的有力支撑。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内蒙古重视奶业种源基础建设和创新发展,不断加强优质草种、奶畜的良种培育和繁育推广,实施了一批新品种选育及产业示范“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建成2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5家种公牛站,有全国排名前100名的荷斯坦种公牛19头、西门塔尔牛28头。

  经过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十五年的持续推进,我国奶牛群体改良取得很大的进展。据悉,目前,全国有20家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奶牛总存栏10.2万头,其中育种核心群母牛1.1万头。2022年,核心群母牛平均单产13.8吨,国内种公牛站存栏荷斯坦采精种公牛400多头,年可生产冻精8000余万支,能满足奶源基地配种需要。

  在饲草种业方面,我国已初步建成“保、育、繁、推、管”五位一体饲草种业体系,饲草种子田面积约84万亩、年产量近9万吨;草种抽检合格率稳定在83%左右,国产草种与进口草种质量差距逐步缩小。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陈绍祜表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中国奶牛种业经过近40年的长足发展,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工作初具成效:育种体系架构基本形成;育种基础工作有序开展;育种成果推广和遗传进展明显。

  科技引领奶牛种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看到种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奶牛种业面临的瓶颈。

  根据陈绍祜介绍,目前我国种业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奶牛种源实际自给率不高,国产冻精市场占有率不到50%;奶牛总体生产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主要生产性能仅为美国的80%;饲草种业育种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适应性更强的丰产优质品种;饲草良种扩繁滞后,优质饲草种子1/3依赖进口。

  因此,陈绍祜认为,下一步推动种业更大发展,一要强化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到 2035 年,继续遴选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40家,优质种群头数预计达30万头,育种核心群母牛3万头以上;二要举全行业之力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三要重点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四要着力提升饲草种子制种繁种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奶牛育种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包括建成全国DHI测定中心、DHI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全国奶牛数据中心、种公牛站,到目前遴选20个奶牛育种核心厂,而且成立3个联合育种联盟,包括去年有7个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这些构成我国奶业育种技术体系主要框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系主任,国家科技部“十四五”奶牛育种重点研发项目首席孙东晓表示。

  此外,目前我国单产和欧盟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也存在一定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国核心种源仍然自主率偏低,国产冻精市场占有率不足50%,种用胚胎80%~90%是进口。

  对此,孙东晓建议,科技引领奶牛种业发展,首先,要加强科研与新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和科企合作,尽快推广技术。包括持续扩大参考群,更多标记,基因组测定,多组学方法。其次,要充分立即分子育种技术,完善我国奶业种业自主发展体系,提高我国种牛国际竞争力。最后是创新,以种公牛站和育种核心场为工作主体的联合工作技术。

  未来,植物工厂技术如何与饲草高效生产结合是当下比较火热的话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其长介绍,未来植物可以在工厂化条件下进行生产,不受任何气候条件影响,用工厂化方式生产食物。其3个核心要素,一是环境可控空间,二是有一条流水线,三是有辅助材料。在这个环境下,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农产品。

  针对植物工厂的发展情况,杨其长表示,“目前来说,有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牧草,尤其像大麦草等一些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生产,6~8天就可以收获,一年多茬进行生产。二是牧草苜蓿等工厂化生产,这在未来是可能的。三是未来可以大面推广牧草工厂化,用自然光温湿条件下进行多层立体栽培等。”

  (编辑:于海霞 校对:翟军)

  举报/反馈

上一篇:鼓励校外培训“先学后付”,广东如何打样?
下一篇:老情怀催生新消费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