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
明代文人梁元柱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图轴,顺德博物馆藏,一派明代文人的清雅高洁……广东地处岭南,文教晚起于中原。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广州跻身商业大都会。至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接近,出现了大批学者和文人。
荟雅南州:
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
撰文/牛晓琰
供图、支持/广东省博物馆
有明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日常生活间的审美,都是极优雅的。这个时期的文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宋代内敛含蓄的清隽格调,他们热衷于生活中每一处有情趣的细节。诸如:海棠纹的窗子外古松的斜度;书房里金秋菊的插瓶款式;花梨案上洒金宣炉里沉檀的幽香;架上古书包角绫绢的柔滑光泽……明代的文人们相信,优雅的生活最能够帮助他们怡情养性。
■ 石湾天蓝釉小口花瓶,明代。
儒化天南
经过前代的积累和明初统治者的提倡,儒家伦理的权威性在明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学大盛,儒家思想作为正统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士人之间砥砺名节、刚直不阿是普遍的风气。
明代的广东正式进入中原视野。朝堂上,参与“大礼议”的广东籍名臣霍韬、方献夫等人积极推动乡约和宗族的建设,将儒家伦理从上层普及到民间及社会各方面。地方上,岭南大儒黄佐倡导修建祠堂,将岭南历史纳入传统中国的一部分。学术上,陈白沙(1428~1500年)“心学”的确立,使得岭南文教大盛,讲学蔚然成风。岭南学术在明代开始迅速崛起,广东从岭外“蛮烟瘴雨”之地,逐渐变为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
■ 岭南大儒陈白沙,名献章,明儒心学创始人。
书院与学派
明初,岭南大儒陈白沙在家乡设馆授徒,影响之大及于全国,世称“江门学派”。“江门学派”与由大儒王阳明创立的“姚江学派”并称为明代两大学派。陈白沙,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明代理学家。他是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故世称“白沙先生”,亦称“陈白沙”。陈白沙是明儒心学的创始人,也是岭南唯一从祀孔庙的人,被称为“岭南一人”。
“江门学派”提倡“以自然为宗”“学贵乎自得”的思想。“自得”,是将学术与做人相结合,要求学人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人格。这种倡导独立思考的开放学风,颇具岭南特色。
陈白沙的高足湛若水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湛若水对老师陈白沙可谓尊崇备至,凡足迹所到之处,必建书院以祀陈白沙。他不仅在广东西樵山建有云谷书、大科两所书院,还将书院建到了南京、湖南等地。此外,广东名儒霍韬、方献夫、黄佐等人也纷纷创办书院,讲学之风盛极一时。明代广东书院数量之多,已占全国30%,仅次于江西、浙江,居于第三位。
■ 《陈献章种蓖麻诗草书卷》。
书院是社会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宋代朱熹创立的。明代的书院具有学术研讨与传播的性质,是明代学术主流。书院授课形式往往是学者们的学术讲座,讲学内容也并不局限于科举考试,而是更多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修身养性,以及治学方法。在这种讲学体制下,各地方逐渐形成不同学派,分庭主教。有明一代凡书院集中之地,必曾有过文化的辉煌。
明代学术思想多元,在理学之外,尚有“实学”一派。“实学”主要讲求“实用”,提倡“实政”,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明代实学之风是由丘(1400~1495年)开创的。丘,字仲深,广东琼山(今海南琼山)人,经济学家,明代以尚书入内阁(即实际上的宰相)第一人。他所著《大学衍义补》一书,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所倡导的国家经济观,主张“以民为本”,上层统治者要了解百姓的日用饮食,民富则君富,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 唐张九龄著,明丘辑《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明嘉靖十五年(1536),湛若水刻本。
刻书与藏书
明代广东的刻书业发展迅速,官府刻书(俗称官刻)、文人刻书(俗称私刻或家刻)、书坊刻书(俗称坊刻)均蔚为大观,且出现了文人刻书向商业书坊发展的趋势。
明代广东藏书家首推丘。丘家贫好学,少年时读书非常困难。后于明景泰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丘出仕之后,为使家乡学子不再无书可读,特地于琼山县学建石室以藏书。丘辞世后,明孝宗特赐图书万卷予石室,以示哀荣。
丘在朝廷供职时,偶然于内府藏书中发现了久已失传的几部岭南先贤著作,便精心加以整理汇编,并刊行于世,为岭南文化留下了珍贵史料。
■ 《白沙子八卷》,明嘉靖十二年(1533)高简刻本。
雅集清赏
广东文人有着较强烈的个性,更多地关注到个体精神的独立。比如陈献章“江门学派”论学讲求“自得”,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他们同时也有着刚直不阿的风骨,像南园五先生、梁元柱、陈子壮等这些诗人名士,大都有着在朝为官不肯依附权贵而被削职还籍的经历。另一方面,在明季动荡的时局中,他们又萦怀于国事,投笔从戎,乃至以身殉国。
显然,无论是因耿直而不见容于朝廷,还是失意于仕途的攀登,作为一种退守,明代文人结社聚会遂成一时之盛,通过此举,重新构建主流仕途之外的闲逸价值时空。诗人墨客不再是星散孤处,他们声气相求,自然地走到一起,在结社和交游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岭南文人又因地处偏远,所结之社、所聚之会得以绵延相当长的时间,又保持了相对统一的风格。
雅集与结社
文人间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并非单纯的饭局,他们的聚会称为“雅集”。写诗作为各类雅集上的重头戏,是文人必备的文化素养。文人们还组成各种诗社、吟社,定期集会。春秋暇日,佳节良辰,或聚于名山古刹,或约于园林湖畔,选题分韵,诗酒唱和,这无疑是一场才华与学识的比拼。
写得一手好诗的文人,不单只是在家乡擅有才名,还能凭借诗才游历天下,在各地的雅集上出风头。崇祯十二年(1639年),广东才子黎遂球赴京会试落榜,返乡途中经过扬州,恰逢四方名士雅集于“影园”,以黄牡丹为题征诗,胜者奖励以金杯。黎遂球即席咏牡丹诗十首,力拔头筹,从此被称为“牡丹状元”。这次雅集也成为黎遂球一生中的大事,被传为诗坛佳话。直到清代,还有文人追慕此事,以之为题材作画。
“昔在越江曲,南园抗风轩。群英结诗社,尽是麒麟仙。”元末明初,广东诗人孙、王佐、赵介等五人于南园抗风轩(今广州市文德路中山图书馆南馆)结社,世称“南园诗社”。五位诗人在此招集名士,相聚酬唱,人称“南园五先生”。其诗作风格雄直,蜚声南粤,影响中原。明中期,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等五人于南园故地重开诗社,继承南园遗风,世称“南园后五先生”。崇祯年间,陈子壮、黎遂球、陈子升等十二人再继风雅,被称为“南园十二子”。南园诗社贯穿明代,延续二百余年,对岭南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启年间,梁元柱因弹劾魏忠贤被削职罢归,他回到广州后邀集旧日好友,与陈子壮、黎遂球等人在光孝寺结诗社,推举“南园十二子”之一的陈子壮为社长。因光孝寺中有诃子树,诗社故名“诃林净社”。诃林净社最重要的一次雅集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当时,袁崇焕被朝廷起用,第二次督师辽东,离别广州之际,粤中名士在光孝寺为他送行。其间赵夫绘图,陈子壮等十九人题诗图后,遂成《肤公雅奏图》以赠别袁崇焕。
■ 《肤公雅奏诗画卷》(局部),明代。“诃林净社”于社员袁崇焕离别广州之际所做题诗图与题诗。
僧道交游
明代是儒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时期。明代文人有一个显著特征—虽多以儒者自居,但往往兼修佛、道。
广东是佛、道圣地,安期飞仙、葛洪炼丹、慈航普度,这些发生在岭南大地上的宗教传说和罗浮山、西樵山的五百零四峰以及遍布其中的寺庙道观,一起飞入了文人们的笔下。岭南文人在“雨叶菩提树,天花蒲林”中交游名僧、方士,相与论道讲经。
广州白云山的山涧中多生菖蒲,在该地流传着“安期生食九节菖蒲成仙”的传说。菖蒲因其清洁、雅净的风姿,为文人所钟爱。宋代苏东坡就将其作为盆景置于案头,并称赞它“忍寒苦,安淡泊”。菖蒲亦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道家就有服食菖蒲以修仙的成说。旧时以农历七月二十五为安期生升仙的日子,粤中文士在每年的这一天相率游蒲涧,濯濂泉,洗去污浊之气。“蒲涧濂泉”也成为历史上的“羊城八景”之一。
明代“心学”的发展,促进了佛教的昌隆,文人参禅之风盛行。天然函禅师(1608~1685年),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又号瞎堂。他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后会试落第,于庐山归宗寺削发为僧,法号函。函禅师曾在广东及江西地区弘法,道声远播,使广州海幢寺、番禺海云寺、罗浮山华首台、丹霞山别传寺等庙宇成为一时名刹,后被尊称为“天然和尚”。举人出身的天然和尚,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度的修养。以他为核心的“海云诗派”,囊括了岭南三大家在内的众多僧俗诗人,作品洋洋大观,极一时之盛。同时,天然和尚及其门下弟子中十余人亦雅擅书法,世称“海云书派”。
■ 《天然函行书轴》,明代。
曲艺的兴盛
有明一代,能够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一代之文学”,无疑是叙事特征显著的戏曲、小说。“粤俗好歌”,明宣德年间,南戏传入广东,当时便有《金钗记》《琵琶记》等剧目流传。明中叶后,昆腔传入,这种由江浙一带士大夫阶层所主导的曲艺,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很快便在广东文人中流行开来。广东名士陈子升在其诗作《昆腔绝句四首》中写道:“苏州字眼唱昆腔,任是他州总要降。含着幽兰辞未吐,不知香艳发珠江。”
“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木鱼歌”为明末开始流行于珠三角的粤调讲唱文学,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记载其演出盛况。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名为“木鱼书”。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在其后的发展中,木鱼书也对昆曲名剧进行改编移植,将原本典雅深奥的曲文变得更为通俗,人物形象也随之更为岭南化。如木鱼书《牡丹记》中的杜丽娘,便比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为利索爽朗,也更少内心的重负和徘徊。
燕闲雅艺
明代的文人因为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繁华城市生活,这使得他们不必隐居山林就能享受闲逸之乐,一方书斋、一处园林,就能开辟出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景。习字、作画、品茗、弈棋、焚香、抚琴、静坐、清谈……种种雅事,无不精心从事和布置,文人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得到了细致的舒展。
■ 白玉透雕莲花杯,明代。
极致典雅的书斋生活
书斋是文人生活的重心,不仅作为日常读书之所在,也是消闲和艺术活动的场所。文人终日盘桓其中,掩卷之余,也享受种种雅事之乐。书斋从建筑构造到室内空间陈设布局,无不经过主人的精心筹谋,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外化和审美情志的体现。
■ 兰亭砚,明代。
作为主人较为私密的居处场所,书斋通常建在僻静处,竹树掩映,曲径通幽,读书其间,有悠游林下之感。依照明代家具几种固定的组合模式,书斋内部被划分成多个单元:以书桌为中心的“读书区”,以琴桌为中心的“雅艺区”,以茶几为中心的“会客区”,以榻为中心的“休憩区”。明代岭南心学大盛,文人务求静坐,禅椅、蒲团也是斋中必备。
■ 青玉花鸟三镶如意,明代。
以文玩作为陈设点缀,是明代书斋的突出特点。文人好古,几案上各色材质俱备,古雅与诗书笔意并具。笔墨纸砚和水丞、笔格、镇纸等文具,不仅作为书写工具,更于终日长伴中自然地呈现出文人赏玩的美学。
■ 牙雕山水笔筒(左上)、象牙笔筒(右上)、青玉雕荔枝桃形洗(左下)、水晶雕山形笔架(右下)。明代。
书法与绘画
明初,中原书坛盛行风姿柔美的赵(赵孟)体字;到了明中叶以后,以“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崛起,使帖学书法达到了新的高度。明代广东书风颇具革新精神,且人才辈出,直与中原争衡。其中首推大儒陈白沙,他以茅草制“茅龙笔”,书写时笔画遒劲,别开生面。这种苍劲峭拔的书法,一扫当时甜熟萎靡的书风,因此震动中原,令世人耳目一新。
与书法的情形相反,在绘画方面,广东文人画多学习和借鉴中原更为成熟的绘画风格。文人画也称“士夫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画中带有文人意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明代文人画以文徵明、沈周创立的“吴门画派”为代表,其成员中多有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广东绘画受其影响,明季以降,吴门风格日渐成为广东文人画的主流。
■ 《梁孜山水卷》,明代。
■ 《高俨山中午读图轴》(左)、《彭睿竹石图》(右),明代。明代广东文人画多借鉴中原更为成熟的绘画风格,如吴门风格。
雅 艺
镇日掩书窗,心闲万境忘。
汲泉烹苦茗,添火试沉香。
琴韵清宵远,诗声白昼长。
青编长在手,倦倚竹方床。
——丘《书房四幅为新河许生作》
温暖的气候使得广东富有香料、花木、茶叶等物产,为文人研习香、花、茶道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古琴亦在明代传入岭南,理学家陈白沙即有着“岭南古琴第一人”的美誉。
明代朱权《茶谱》载:“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广东种茶自唐始,唐代曹松把茶种移植到南海西樵山,便拉开了广东茶文化的序幕。到了明代,广东各府州县茶叶种植和茶产经营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名茶。广州的“茶市”与潮州的“工夫茶”也在明代开始成熟,并成为广东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的功效以及各种妙用屡屡出现在岭南文人的笔端,成为文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诗为证,
交加摇影竹窗虚,试问寒炉煮茗初。
——苏仲《和煮茗诗韵》
何时乘兴寻君去,煮茗谈诗到夜分。
——陈琏《寄竹林张先生》
芳醴洽四坐,如灌甘露液。珍瓷啜新茗,泠然生两腋。
——张萱《伏日区用孺太史招饮慈仁寺蟠松下同赋》
■ 潮州窑白釉堆花瓜形把壶(左),明代;德化窑梅鹿杯(右),明代。
燕居焚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天然的香气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带来嗅觉上的美好体验,还能够起到舒缓疲劳、凝神静气、启迪文思的神奇功效。文人雅士们常在幽室、花园或庭院中设香席以“试香”,士子们借香而聚,寻求共同的精神慰藉。各色香料既可以单独爇烧,也可以相互配伍。文人爱香,不仅尽其妙思来制香,还会为自己所配的香方取一个别致的名字,极尽风雅之能事。在明代心学发展的背景下,焚香还与静坐静修融合在一起,香斋静室纷起营建,香炉也成为重要的文房清玩陈设。明代,东莞香市、广州花市、云浮珠市、廉州药市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市,其中尤以东莞香市最为著名,所贩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唐时已传入广东,宋代普遍种植。因主要集中在东莞地区,故名莞香。东莞一带沙石相间的瘦瘠黄土特别适宜香木的生长,所产莞香风靡一时,被誉为“香之君子”。明代莞香行销各地,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写了当时苏松一带(现在苏州、上海一带)“薰月”的盛况:“以黄熟彻旦焚烧”“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香港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前隶属于东莞,“一向以贩香得名”。由香港所贩之香,远销外国。
■ 石湾绿釉出戟博古寿字双耳三足炉,明代。
■ 潮州白釉双耳炉,明代。
■ 竹雕荔枝香筒,明代。
插花可追溯到南朝瓶花供佛的礼仪,而后在文人中流行起来。宋人将插花与烹茶、焚香、挂画并称为“生活四艺”。与宋人的雅艺相比,明代的文人可谓痴迷花事了。明代插花艺术空前繁荣,至晚明进入成熟阶段。当时还出现了不少专著,如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等。广东四季花繁,然而最受明人喜爱的,要属一种名为“素馨”的香花了。据记载,广州在明代已有花市,但只卖素馨,无别花。珠江沿岸的花农们趁夜采摘,黎明时进城贩售。每天清晨,带着露水的素馨就这样被买来,装在盘中,置于文人们的案头。素馨外形似茉莉,花洁白而香气馥郁,放在怀中可以避暑,花香可以清肺气,在天气溽热的岭南自然深受欢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及素馨时说:“夏月花多,入夜满城如雪,触处皆香,信粤中之清丽物也。”
■ 广东天气炎热,盛产香花香木。素馨花是最受广东明人喜爱的一种香花。
■ 蕉叶纹觚形瓶(左),明代;石湾窑月白八卦琮式瓶(右),明代。
古琴起源很早,在周代,学习琴艺就已经成为贵族身份和情操的象征。经过汉唐宋时期的发展,至宋代,在琴学上,古琴全面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将儒家的“尚正之气”、道家的“自然之趣”与佛家的“出世之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最能体现积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乐器,同时也使古琴真正成为高雅的文人之琴,立于诸艺之首。明代是古琴发展的极盛时期,在明代皇帝中,自太祖朱元璋以下,至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崇祯,都是不折不扣的古琴爱好者。著名的斫琴家也应运而生,如江西涂氏、钱塘惠氏、吴门张氏等,都是祖孙、弟兄相继的制琴世家。在传世古琴中,明琴约近十分之九,制作精妙。琴学也是在明代传入岭南,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名士成为当时知名的琴人。文人雅士常根据琴的取材、形制、声音等特性,为其取名,并将之刻于琴的底板上靠近琴颈的部位。其名两字、三字或四字,文意清雅,寄托遥深。如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绿绮台、天。有时,琴的底板上还刻有记述收藏传承,或表达主人理想志趣的文字,雅器与诗书相映成趣,使得古琴更加成为一件艺术珍品。陈白沙精擅琴艺,雅好古琴,藏有“沧海龙吟”“寒涛”两张岭南名琴。相传他曾在梦中受仙人指点弹奏石琴,因而别号“石斋”,晚年自称为“石翁”。他主张通过抚琴体验儒家圣贤气象,追求理想人格。不以琴技为至境,而以自然之道为终极,讲求琴德。其核心是要求他的门人弟子任何时候都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为仁爱而殉道的精神。
■ 天琴,广东历史上的四大名琴之一。
■ 邝露抱琴图。邝露为明末广东著名诗人,其所收藏的唐琴“绿绮台”为岭南“四大名琴”之一,在琴界有极高声誉。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6年11期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