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那些一流高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他们到底牛在哪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公布了入职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的第一位“90后”教授高昊宇,引发网友关注。日前,极目新闻记者梳理集成了国内其他一些高校类似30岁左右年轻有为的教授,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精彩人生。

  7d45b9f2a72eb1ae4c42fa1ab8e2f15.jpg高昊宇(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首位90后教授

  据介绍,2011年,高昊宇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推免保送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博连读项目,师从杨晓光研究员。2014年,高昊宇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开启了他在香港城市大学求学的新征程。2019年9月,高昊宇加入中国人民大学,担任金融学副教授。

  人大方面介绍,学校开放各类晋升通道,既鼓励竞争又尊重贡献,让各类人才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每一位教职工干事有“劲头”、拼搏有“盼头”、事业有“奔头”,真正实现人才“出得来”“接得上”“撑得起”。其中,优秀青年人才可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极其优秀的讲师、副教授可直接破格晋升教授二级、三级岗位。

  校方指出,提高晋升条件要求,使破格晋升人选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破格晋升制度的成效更加显著,出现新世纪以来学校自评的最年轻教授、首位“90后”教授,即财政金融学院推荐的破格晋升教授人选高昊宇。其他3位破格晋升教授人选分别为34周岁(2位)和35周岁,均系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已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高昊宇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银行与金融市场中介、金融风险管理、债务与信用市场和公司金融与中国资本市场等方面。代表性学术成果被Journal of Finance (JF)、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RF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F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FQA)、《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世界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金融管理领域权威刊物发表或接收。他指导的博士生荣获2022年数字经济年会博士生最佳论文奖和第十届中国投资学年会学生组一等奖,指导的本科生荣获2020年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奖,他本人获得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奖。高昊宇结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评估为特优),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曾受邀参加国务院参事室、原中国银保监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机构学术交流。

  她29岁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博导

  据正观新闻报道:1984年出生的刘颖,2013年29岁时来到北大,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博导,2019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她登上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

  在课堂与实验室之外,她的身影还活跃在各个“舞台”:合唱团里、长跑队伍中、科普镜头……刘颖现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她爱学术,也爱生活,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对待生活满怀热情。

  20230904194805.png刘颖(图片来源:正观新闻)

  刘颖从小就对自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年幼的她喜欢观察蚂蚁搬家、分食,还爱读《十万个为什么》。在中学的实验课上,她第一次尝试从香蕉中提取DNA。神秘的基因,竟然通过几个简单的步骤就能够获得,这令刘颖惊奇而又兴奋。从此,奇妙的自然在刘颖的心上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她逐渐认定自己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高考时,刘颖填报了南京大学生物专业,本科毕业后,刘颖考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时,她大量吸收理论知识,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后,她真正开始进行操作和观察,从“理论学习”逐渐转向“科学探索”,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哈佛医学院跟加里鲁弗肯(Gary Ruvkun)教授做博士后时,刘颖将线粒体作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主要能量的细胞器,受损后极易引发神经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在一次回国与朋友见面时,刘颖了解到北大的程和平教授也在做线粒体相关的工作,便在朋友的引荐下与程老师联系,并且在程老师的鼓励下,申请了北大的职位,从此与北大结缘。

  29岁时,刘颖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

  2020年9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刘颖担任未来技术学院的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参与规划学院未来的科研方向。作为北大新工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北大未来技术学院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的人才队伍,并着手创建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系。

  清华大学史上最年轻教授是她

  颜宁,1977年生于山东莱芜;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30岁不到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230904201442.png颜宁(图片来源:青春山东)

  2016年9月,颜宁受邀在央视开讲,畅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她说金钱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一个人不论是谁,有一件事情是非常公平的。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我们每个人最后归宿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你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几十年到百多年的尺度,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有没有想过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她而言,只是觉得她很简单地去喜欢这么一个世界(指科学的世界)。

  2017年4月,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在此之前,颜宁的声名早已超出科学界而被公众所熟知。她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如今,颜宁又一次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全职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据悉,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透露,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主要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他28岁受邀回国成武大最年轻博导

  2021年11月,时年28岁的湖北潜江人王胜,在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的盛情邀约下加盟武大,成为该校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王胜教授

  2010年,王胜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阶段,王胜凭借天赋和努力,在大四时获得了该校本科生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当年仅有包括他在内的32名同学获此殊荣。

  2014年,王胜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在王枫教授课题组,继续“修炼”纳米光学研究。在此期间,王胜主要利用空间分辨光谱技术,尤其是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光学性质。

  此后,王胜来到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转到光谱技术的另一尺度——时间,通过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以此观察低维纳米材料中的电子动态过程。

  “纳米,即10的-9次方米,直观来看,是头发直径的10万分之一,或10个氢原子排在一起的宽度。”王胜介绍,当凝聚态材料缩小到纳米尺度时,量子效应会更加显著,呈现和体材料完全不同的特性,人们研究和开发纳米技术的目的,是要实现对整个微观世界的有效控制。

  碳纳米管是王胜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控制碳纳米管的直径和手性,可以可控地得到金属性碳纳米管和不同能带带隙的半导体碳纳米管,从而按需求分别用于不同的光电器件。

  7年科研生涯就在纳米光学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王胜觉得是时候回国效力了。此时,武汉大学也抛来了橄榄枝。

  “科教报国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一直以来受到的培养教育更加强化了这一点。”王胜说,他立志要“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

  30岁被破格晋升为上海交大正教授

  他是华东地区第一位系统工程专业博士,29岁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30岁被破格晋升为上海交大正教授;31岁享受国务院津贴;33岁被选拔为上海交大金牌教授……

  他,就是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吴冲锋。

  

  吴冲锋是浙江平阳鹤溪人,1962年出生,小时候就好学多思。家里兄姐五人,家庭条件并不优裕。

  凭着聪慧和勤奋,他以高分考入全国重点大学镇江农机学院,以成绩优秀毕业。在读高中时,他父亲就患病早逝,于是,他在大学期间利用假期勤工俭学,到校办工厂打工修机器、挖地沟,毕业后被分配到平阳化工厂工作。

  一年后,吴冲锋成为上海交大系统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6名被录取研究生中唯一不是原上海交大的学生,师从著名系统工程专家王浣尘教授,并以硕士学习优秀的成绩,成为本专业唯一免试直升的博士生。

  吴冲锋参加和负责过20多项科研项目,主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上海市重点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等等。

  他三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次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建议奖2项、5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获得上海青年优秀论文奖;20多篇论文被国外权威检索SSCI收录;编写出版书籍100多万字……

  身为教授兼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评论》主编,他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长期活跃在讲台上。除了给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上课,指导学生论文,辅导学生答疑,吴冲锋把其他绝大部分课余时间给了科研工作。“学问研究是一个综合集成、持续循序的过程,我依然在努力探索中。”他说。

  极目新闻综合澎湃新闻、正观新闻、人民日报、平阳新闻网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京朝阳累计引进培育72个“两区”突破性项目
下一篇:李政道学者徐东莲:用中微子望远镜给地球做CT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