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县城中学的外挂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县城中学是基层教育的堡垒。为了孩子前途,村镇家庭倾其所有,妈妈们带着使命陪读,成为县中学子们生活的“外挂”。

  升学路狭窄,陪读妈妈们离开乡土,搬进楼房,孤立无援地生活着,而她们的牺牲,有时却是无用功。

  陪读妈妈们????

  雅姿每天都要在同一条路上,辗转来回六趟。

  这条县郊小道不过3公里,一端是她和丈夫刚买的新楼房,花掉了所有积蓄,另一端是县里最好的初中二中,13岁的儿子坤坤今年开始在那里读书。

  小道最初只有三四米宽,平平整整,少见呼啸而过的车辆。但这几年,路面摊煎饼似的越拓越宽,已有六七米。

  路的两旁,蹭蹭长出一片片学区房。

  9月1号开学这天,早上不到6点,雅姿骑着电动车带着坤坤上路。华北平原的风卷着沙尘,打在13岁男孩蜡黄的脸上。青春期到了,坤坤开始蹿个子,体格愈发显得瘦弱。玻璃眼镜上的污渍蒙住男孩的视线,他的眼睛因为困乏也睁不开,手臂没力气,在后座上摇摇晃晃。雅姿一边扶着把手,一边回头提醒:“坤,扶好,扶好,醒醒啦”。 

  初秋的凉气满满灌进雅姿口中,引得她一阵咳嗽。  

  雅姿手脚爽利。在老家时,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里间苗疏果。等到太阳升起,其他村民陆续出现在地头,她已拍拍身上的泥土,逆着人流回家吃早饭了。这种领先别人一步的感觉,令她感到喜悦。

  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她也想早早的。太阳还未升起,路边野草上露珠透亮,路上车辆还很稀疏,只有晨练的老人朝人民广场进发。雅姿骑电动车穿过老人身侧,幻想正送儿子奔赴战场,她要不停赶路,跑在所有人的前面,跑过时间。

  乡镇学校凋敝,县中成为孩子攀爬的唯一通道。在这个总人口40万的县城,学区房是县中的入场券,农村家庭倾其所有在县城买房,为了保障孩子在县城的生活,妈妈们放下一切,专职陪读。 

  教育资源集中在县城,农村来的陪读妈妈都是迫不得已。

  传统家庭中,女性承担被视作低价值的家务劳动,并被自动赋予了照顾孩子的全部义务。到县城陪读的她们,离开熟悉的农村生活,将自己切碎,奉献给孩子的一日三餐,和一趟趟接送中。但即使妈妈们如此牺牲,在竞争激烈的县中,多数孩子还是无法挤进升学的窄门。

  这县城里的初中毕业生,每年大约8000多名。而重点高中县一中,每年只招生2000人左右,县二中毕业生占了多数。2023年,县一中一本上线率为50%,这意味着1000多个孩子能升上不错的大学。以此推算,这座县城里初中毕业生的“成材率”是八分之一。

  为了让坤坤成为这八分之一,雅姿很努力。她总领先其他家长到达校门前,一边目送孩子走进学校,一边叮嘱他好好背英语单词。孩子走远了,她就重启电车,到附近买早餐。

  塑料袋里装着面包、豆浆,还有一个茶叶蛋,袋口扎紧,放在车筐里。这时离孩子下早自习还有一个小时,雅姿也不回家,就杵在校门口等着。校门口停着一排电动车,三三两两的年轻妈妈们正站在风中,每人手中都拿着包子、烧饼等早点,一边等着,一边往嘴里囫囵送几口。

  有的妈妈头发凌乱,眼里带着疲倦,有的人脚上还穿着拖鞋,说话间不时打着哈欠。雅姿是妈妈中看起来比较精神的,小梅却一脸倦容。

  小梅已经在县城陪读了10年,把大女儿赛赛送进了重点高中,现在专心陪伴小儿子闯闯。闯闯在二中上初二,在实验班,却到了叛逆期,开始厌学。这让小梅的脾气越来越差,身体也越来越糟,常常气得胸口憋闷,喘不过气。

  7点,早自习下课铃声响起,夹在汹涌的人流中,闯闯冲出校门,拿起小梅手上的包子就返回,没和母亲说话。坤坤则在电动车前停下,对着母亲吃面包喝豆浆。雅姿捧着茶叶蛋,嘱咐儿子咽进嘴里,她问起英语单词背诵的进展,坤坤只点点头,嘴里塞着食物,他没法回答。

  雅姿常在人前讲,坤坤很听话,“耐得像个女孩儿”。看着孩子吃完早饭,雅姿骑车返家。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来,她绕道去了县城东边买菜。

  对照手机短视频中的推荐,雅姿按照“最适合青少年长身体的食谱”,买了一条鱼,两斤排骨,买完到家后,她匆匆收拾了下卧室和客厅,便开始做午饭。一年四季,三菜一汤,雷打不动。

  忙完三个菜,收拾完厨房,一看表已经12点了,雅姿匆忙下楼去接孩子。当坤坤又随着人流走出校园,他的母亲已经出现在校门前,汗珠从眼角吧嗒吧嗒往下掉。

  母子两人又坐回电车上,头顶着一片煞白的阳光。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坤坤,总要等雅姿先开口,才汇报上课的情况。雅姿一路问,一直问到1点坤坤吃完午饭去午休时,她才住口。

  下午1点半,雅姿把坤坤叫醒,沿着同样的路把他送回学校。

  坤坤晚上9点放学,雅姿获得了几个小时的空当。这时她就打扫房间,准备晚饭,唯一的娱乐是刷短视频。晚上10点,坤坤上床睡觉,她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大脑一片空荡。

  坤坤7岁将要入读小学时,全家决定把他送到县城。此后雅姿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到现在已经坚持了8年。

  皱纹是搬到县城后骤然增多的。美容店的闺蜜告诉雅姿,每天不足6小时的睡眠是罪魁祸首,但对于来县城的陪读妈妈们,没有几个能睡囫囵觉。 

  “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我从来没迟到过,这算不算成绩?”如此不眠不休的努力,孩子的成绩却很难一飞冲天。初一开学的测试,坤坤拿回来一张打了50分的英语试卷。

   “我觉得我现在去考,也能考这么多吧。”雅姿上过初中,只能无奈地笑一笑。

  小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大,大到只有雅姿丈夫的半挂车才能抵达。

  雅姿的世界只有130平米。她每天穿梭在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卧室,无数个折回,往返,她的路仿佛永远都走不完。

  每日两点一线地接送孩子,陪读妈妈们困在封闭的小世界中。扎堆在校门口等待时,她们会短暂交流,传言成了维持生活的佐料。每当坤坤成绩不好,雅姿就想起传言中的惨剧,有人耗尽心力照顾孩子十几年,到头来孩子中考没能上一中,到了高考时,分数连大专都够不上。

  “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噩梦悬在头顶,雅姿心里慌张,却找不到人诉苦。说给谁呢?丈夫?丈夫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会回家一次,每次回来整个人都累得散架一般,一头躺倒在床上,一口气可以睡上两天两夜。对于家里的琐事和儿子的成绩,雅姿自然也就选择了“报喜不报忧”。说给住在农村老家的婆婆或者妈妈听吗?她们更加不会理解她。

  搬到县城来的时候,婆婆说:“以后你可住上楼房了,吃一口买一口,城里人的生活可舒坦。”

  舒坦不舒坦,只有雅姿一个人心里清楚。

  干家务干到后背隐隐发酸,雅姿就在沙发上躺倒,掏出手机刷刷短视频娱乐下。但没刷多久,她会突然想起,丈夫的身体正囚在车头不足10平米的空间里,在京广线上驶向一个个配货站。为了供养孩子的未来,她的丈夫四季都在路上:春天风起尘沙满天,夏季大雨磅礴而至,秋天寒风渗过车窗,冬季雾霾封锁长路。

  想着丈夫的艰辛,雅姿后背似有猫抓,再也躺不下去。 她心烦意乱地收起手机,但又不知道要做什么,只好把刚拖干净的地板又拖一遍,把自己累得满头大汗。

  这套三居室总价80万,夫妻俩凑了30万首付,还有50万贷款要还。一家人每月生活费4000元,孩子一年补课费要1万,再加上人情世故随份子的钱,每年开支高达6万。这一切都还是在全家人健健康康,不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

  丈夫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光景好的时候,每月也不过赚1万元。

  紧巴巴的日子令雅姿焦虑。她只要两手一停住,贷款的数字就像贫血头晕时眼前出现的金星儿,忽明忽暗地闪,闪得她心慌腿软,摇摇欲坠。

  她想出去挣点钱,减轻丈夫的负担,但不能影响孩子。许多陪读妈妈去超市当收银员,去工厂的流水线,或者到沿街的门市打零工,到建筑工地上做饭,一个月至少能挣千把块,但这些工作都需要按点上班,没办法保证接送孩子。

  要摆脱接送孩子的劳累,唯一的办法是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近一万元,在所有家人眼中,雅姿终日劳作,以省去这一万元,是合算的。

  邻居小梅在陪读的同时,一直能有工作收入。雅姿想不通是为什么,曾去向她取经。

  小梅出生于1982年,今年41岁,小儿子闯闯在县二中读初二,进入了挤破头都难进去的实验班,这让雅姿羡慕。实验班分数线不公开,坤坤在分班考试中得到中游偏上的分数,却只进了普通班,根据一些流言,实验班的选拔也有潜规则,比如雅姿同小区的一个县城孩子,分数没坤坤高却进了实验班,但即使愤懑,她也不敢找学校讨说法。

  十年来,小梅带着两个孩子先从农村搬到县城,又从县城郊外的出租屋,搬到贷款买来的楼房里。空闲时间她去干按小时结算的兼职,她站在街头发传单、挨家挨户贴广告和推销商品,每小时赚10块钱,每月收入能有差不多2000元。

  即使是不到2000元的收入,足以让小梅成为其他陪读妈妈羡慕的对象。

  “在家待久了人会变傻的,得出来找个营业儿,给人打打交道,长长见识,学点经验。”小梅说,她不习惯过花一分向男人要一分的生活。

  想到坤坤还在普通班,雅姿打消了出去做兼职的念头。

  陪读妈妈英子也在空闲时间去打工,但坚持了一阵就放弃了。7年前搬到县城之前,她和丈夫在村东头盖了亮堂堂的瓷砖房,花了20万,但最终她还是舍掉了老家的新房,带着女儿和双胞胎儿子到县城居住。

  孩子上小学时,她到玩具厂打工,也在饭店刷盘子,她觉得整个人都被撕扯,时间被工作和生活切成碎片,加上钱也挣得不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干了一阵后,英子终于还是回家了。

  闲暇时间,英子也刷手机,或是到人民广场练跳广场舞。以前在农村,她还可以去走走亲、串串门,而今左邻右舍大门紧闭,小区里她一个人也不认识。她住在27楼,电梯经常出故障,时不时就要爬楼梯,这让她很发怵。

  模糊的前路

  到县城去,成为这些农村家庭的出路,至于这条路通向何处,没人能看清楚。

  “我自己吃了没读书的亏,打死也不能让孩子再走这条路。”

  这是雅姿为孩子甘愿奉献自己的原因。从坤坤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雅姿就持续念叨自己陪读的辛苦,鞭策他好好学习作为报答。她还常把自己辍学的经历翻出来,试图借此让孩子们明白,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不然只能变得像她一样凄惨。

  这样抽象的思想教育,坤坤和妹妹不能完全理解。但雅姿也没有别的方法激励孩子了,她只有初中学历,社会经验稀少,既无法补习功课,也没办法成为孩子人生的领路人。

  雅姿出生于1986年,小学时成绩好,到镇里寄宿上初中后,她的成绩却一落千丈。初三时,班主任老师一句“谁不想上就别上了,别在这里浪费时间”,让她搬起板凳,随着大部分同学辍了学。

  对于放弃上学的决定,雅姿的父母没有劝阻。据她讲,她的父母从没问过她的成绩,只在每学期交80元学费时,父亲才会掏出皱巴巴的几张钞票,皱皱眉咧咧嘴。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夹在中间的雅姿6岁就开始洗衣做饭。

  雅姿记得,搬着板凳回家的那天傍晚,母亲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对她说,“要念书就再回去念,不念了就出去找个营生。”

  21世纪初,进城打工成为风潮,世世代代仰仗土地的农民,看到外面的世界向自己敞开,纷纷带着好奇揣着希望卷起铺盖,踏上了通往东西南北的绿皮火车。雅姿没有去坐火车,她搭车到了距家百里的市区,投奔在商场里买电器的邻居,做点杂工。

  卖了6年电器后,雅姿的月工资涨到800元。她带着1万元积蓄回了村。

  媒婆络绎光临,雅姿把1万块钱紧紧攥在手上,和初中同学成了婚。婚后一年,儿子坤坤出生,又过了两年,她生了女儿。有儿有女,凑了一个“好”字,雅姿有了在婆家说话的底气。

  大儿子坤坤在村里读幼儿园时,雅姿就听说村里已经有人搬到了县城,让孩子到县城的小学读书。她丝毫没有犹豫,决定倾其所有,也要让孩子到县城读书。

  小梅也有相似的遗憾。

  小两岁的弟弟从小患病,为了分担父母的压力,小梅16岁时离开了初一的课堂,外出打工。弟弟在20岁时治疗无效去世,小梅永远失去了在轨道上接受教育的机会。

  小梅辍学后先到邻市的三合板厂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补板上的洞。数年时间里,她看着无数个洞,觉得就像自己人生中的遗憾,总也补不完。

  18岁那年,老家来信让她回村相亲,小梅顺服地回去了。经媒人介绍,小梅和小学同学订了婚,那是村长的儿子。订婚后,小梅又回到厂里上班,两人靠书信联络五年后,23岁的小梅回村结婚。

  小梅给大女儿起名叫赛赛,给小儿子起名叫闯闯,希望两人能赛过别人,闯出一条路。赛赛8岁读一年级时,小梅就将她送到距家30里的县城的私立学校。入学的第一天,赛赛拽着学校大门的铁栏杆,扯着嗓子冲她哭喊,小梅横下心来,全当没有听见。

  赛赛每周末回家一次。想孩子时,小梅就骑上电动车去县城看她一眼,说上几句话。来回一趟虽然要多半天,但省下来的8块钱公交车费,正好可以给赛赛买上一袋水果。

  到了儿子闯闯读一年级时,小梅托关系让他进了县城的实验小学。这时她意识到,不能继续在村里了,得搬到县城来住。

  起初,小梅一家人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没有热水没有地暖,冬天最冷时开着空调也无济于事,常常半夜被冻醒。

  到了2020年夏天,儿子闯闯上小学四年级时,小梅打听到,进入二中的入场券,已经从好成绩,变成了学区房。县二中只招收片区内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形同虚设,村里的孩子无论分数多高,只要家里没在县城买房,就会被县二中拒之门外。

  还在租房的小梅慌了神,她送孩子到县城实验小学读书,正是让他能顺利考上二中。而如今录取不看成绩了,如果继续租房,一家人背井离乡投入的精力算是都打了水漂。辗转一夜后,小梅和丈夫决定借钱买房。

  两年后,闯闯小升初成绩超过了二中的录取分数线,但仍靠小梅提交的房产证明,才最终拿到录取通知书。

  十年前,英子村里的小学能有几百人,每个班少说有五六十个学生。而现在村小学生数量只有几十人,每年只有一两个孩子从镇上初中考上县里高中。

  来县城陪读七年,英子在今年夏天收获了果实——大儿子超过录取分数线10分,小儿子踩着录取线,都被县一中录取。她办了隆重的升学宴,邀请其他陪读妈妈参加。

  饭桌上的小梅阴沉着脸,她的大女儿赛赛今年高考,只考了413分,成为了一中的失败者。

  分数公布那晚,赛赛在自己房里哭了一夜。小梅和丈夫守在女儿紧缩的门外一夜未眠。十年来含辛茹苦的陪伴,整个家庭作出的牺牲,在“413”这个分数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黑暗中,小梅睁着眼,脑袋里甩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这413分,能让赛赛上一个怎样的学校?能多大程度上改变赛赛的命运?多大程度上塑造这个家的未来?

  在这个北方省份,今年的本科分数线是461分,413分只能上专科。小梅听说,现在本科生一抓一大把,就算是985、211的大学毕业生,也都很难找工作,更别说专科生了。

  如果拿着413分的成绩上了大专,赛赛毕业后很难在大城市找到体面工作,甚至有可能进一个工厂,像她年轻时一样,在流水线打工,存一点钱,然后回村结婚。小梅不敢再想下去了,母亲和女儿命运之路,即将落入循环。

  小儿子闯闯将要中考,但令小梅发愁的是,15岁的男孩迎来了叛逆期,为了提高成绩,少交几万块择校费,小梅花了5000多块报了补习班。但闯闯对补课丝毫没有兴趣,他厌倦了读书,总是摔门而出。

  闯闯宣布要去工地搬砖,扛水泥,或者去火锅店当服务员。干这些工作,一小时能赚10块钱,可以买他爱喝的蜜雪冰城。

  儿子坤坤上初中后,雅姿自己的知识就跟不上了,她只能把孩子成绩盯得牢牢的,如果有退步就要逼问个清楚。

  面对50分的英语成绩,坤坤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母亲每次嘱咐他背单词,他都顺从地应声,但为何没能把知识学进脑子里,他也无法解释清楚。

  雅姿没有办法,她阻止不了孩子成绩的下滑,于是她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习天赋?每次拖完地,静止下来,一个个困局就浮现在她眼前。

  * 文中人物部分信息有模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Pro(ID:zhenshigushi3),作者:韦玉???,编辑:苑苏文

上一篇:服贸为媒 北京蝶变
下一篇:探寻建设教育强国、躬耕三尺讲台的力量之源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