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视角下自然资源认知探讨|《测绘科学》“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辑文章推荐
地理空间视角下自然资源认知探讨
燕琴,刘纪平,董春,顾海燕,张玉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
摘 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对其认知的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从地理空间视角认知自然资源的理论框架体系还未建立。该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自然资源的理解、追溯自然资源认知的起源、分析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建立了自然资源认知框架。聚焦地表资源,从地理空间角度,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目标,探讨了自然资源认知内容,论述了自然资源认知理论,提出了自然资源认知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及解决途径。该研究可以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也为建立完整系统的中国自然资源认知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资源认知;地理空间;协同认知;知识图谱
1
引 言
自然资源,国际上通常称为“Natural Resources”。国内外学者对自然资源的理解和界定不统一,普遍认为自然存在且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要素是自然资源,但从要素和功能、地理和经济、生产和生活、科学和法学等不同视角,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存在不同。地理学家Zimmermann于1951年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专著中首次提到自然资源的概念,他认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大英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源泉的环境功能,明确将环境功能纳入了自然资源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开始陆续给出自然资源概念。对于自然资源范畴,有学者认为资源是环境的构成要素,但有学者认为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概念比法学意义上的概念更广些[1-2],还有学者基于定价视角分析自然资源内涵[3]并结合生态系统核算探讨自然资源概念[4],甚至有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生态学3个方向分析自然资源概念[5]。1985年,文献[6]首次提出了基于资源再生过程的综合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为中国自然资源多级分类奠定了基础。文献[7]认为天然自然中参与或可能参与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那个特定部分才是自然资源。文献[8]认同这种自然资源的定义。文献[1]认为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可供人类利用或适宜于人类生存即能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或生态效益。文献[9]把自然资源定义为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文献[10]认为自然资源是不依赖人力而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有用的物质要素。在经济学中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经济活动用地以及蕴藏于其下或其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11]。从管理上来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改革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12]扩展了自然资源范畴,不仅将传统意义上投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部分纳入进来,也包括作为生态系统和聚居环境的环境资源。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总体方案》[13]延用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改革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自然资源的概念,并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以管理为需求,以法理为依据,构建了“5+1+N”自然资源分类理论框架,即水、土地、气候、生物、矿产5大类自然资源。
国家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认知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地理空间认知是自然资源认知的基础和支撑。目前,关于自然资源认知相关研究鲜有报道。1995年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提出地理空间认知模型研究、地理概念计算方法研究、地理信息与社会研究是地理信息科学的3大战略领域[14]。文献[15]认为地理空间认知是一种逻辑思维加工过程,涉及3种空间框架。文献[16]提出了自适应动态优化算法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处理目标而且减少管理行为预期的不确定性,这将成为未来自然资源管理决策的特点。文献[17]认为个人行为会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例如其食物网或栖息地质量。文献[18-19]从不同角度对人自身如何认识和理解空间的问题进行探讨,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尝试建立不同的空间认知模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地理空间认知研究。文献[20]认为空间认知是研究人们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其中的诸事物、现象的相关位置、数量与质量特征、依存关系以及它们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把它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文献[21]认为突破传统地图的空间认知边界给地图和地图相关的学科领域带来巨大变化。文献[14]从认知过程角度围绕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等方面探讨地理空间认知。文献[22]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聚焦自然资源,文献[23]构建了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然资源全要素的概念性描述和认知。文献[24-25]针对自然资源是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价值进行认知探讨。文献[26]认为当下破解自然资源安全难题需要提升对自然资源可再生性认知和管理,文献[27]强调要适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进一步要求强化自然地理认知。文献[28]提出了从浅层场景理解到深层机理透视、从静态模式挖掘到动态模式解析的遥感图谱耦合认知理论。此外,文献[29-30]提出了基础地理知识、地表覆盖知识、时空知识中心,从知识体系构建、关键技术、应用服务等方面讨论了知识服务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目前自然资源认知的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缺乏自然资源数据向自然资源信息、知识和决策服务转化的有效手段,主要体现在:①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功能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31]生命共同体理论尚未系统建立起来,机制机理尚未厘清;①面向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关系、自然资源空间格局,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多目标专题,构建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模型和认知模型薄弱;③从影像空间准确映射到自然资源空间的过程中,忽略了自然资源的语义表达和知识挖掘,难以高效利用新技术手段和人的主观意识,远不能满足人的需求;④已有认知体系较为单一,过多集中于从自然角度探求单项资源、单因素的时空变化,停留在单要素“是什么,分几类,有多少,在哪里”统计与对比分析阶段,或者从人文角度开展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认知研究,缺乏多类型、全要素的自然资源与人的关联分析,缺乏对自然资源空间耦合、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等的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认知,导致对自然资源原始数据难以深度开发,无法形成规律性、趋势性的信息和知识,难以有效支撑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格局解析、结构诊断、趋势预测、态势预警等高层次应用。
鉴于此,本文从地理空间视角梳理自然资源认知研究中的内涵界定、技术方法、机理解释等内容,归纳当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自然资源认知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以期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摸清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及变化状况,以及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
自然资源认知框架及内容
1.1 自然资源认知框架
地理空间视角下自然资源认知是测绘学、遥感学、地理学、认知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新方向,主要研究自然资源在人类思维和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和自然资源内部属性及与其相关的外部关系,演替规律、发展趋势和发生机制,形成解决方案和策略。自然资源认知是主体“人”与客体“自然资源”融合形成主客体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协同认知,从自然资源现象与过程、人的行为再到人与自然资源的交互关系认知。
从认知目标上看,自然资源认知从自然资源数量、分布、结构、形态的认知,转变为对“格局—质量—关系—价值”的认知,通过对自然资源数量“家底”的认识与统计计算,进而掌握自然资源分布格局与规律,进一步分析自然资源之间、区域之间、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整个生命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从认知内容上看,自然资源认知内容更丰富,包括自然资源格局、质量、结构、价值以及相关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自然资源认知从自然资源的单一要素认知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概念、本体、过程、行为等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此外,自然资源认知从要素的分布、构成、数量的认知上升到对自然资源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认知以及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等认知;从认知技术上看,从单一数据来源为主的平面认知向多源立体认知的转变,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建库、统计计算、指标体系构建、分析评价、知识服务等分步认知到自然资源整体性认知相结合的转变。
地理空间视角下自然资源认知框架见图1。以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为本底数据,聚焦地表自然资源,围绕自然资源数量、结构、分布、形态、质量、价值、关系等方面提出自然资源认知内容体系,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和对地观测技术手段,从地理空间视角建立地理遥感协同认知、遥感影像智能解译、自然资源知识图谱分析等自然资源认知技术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实现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目标。
图1 地理空间视角下自然资源认知框架
Fig.1 Natural Resources Cognition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 Space
1.2基本内容
面向一体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和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业务需求,围绕自然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形态、分布、价值,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自然资源的区域特性与协调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自然资源认知,实现对自然资源摸底,自然资源错配的早发现、早诊断,自然资源价值、人地协调状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趋势预测与态势预警,辅助进行自然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和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方案推演。
1)自然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
自然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认知是人们对区域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类别、位置、范围、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等反映自然资源的基本描述性特征的了解和认识的过程。科学认知自然资源的数量、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是自然资源认知的基本内容,是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掌握自然资源基本情况的基础性认知。着眼于认知自然资源“家底”,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结构合理性、空间分布状况,为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支撑。
2)自然资源的格局、质量、价值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自然资源认知需要从自然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认知转向格局、质量和价值的认知。自然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和产权是否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然资源的质量优劣程度和价值高低,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如何明晰自然资源格局、质量、价值的内涵并对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价值、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进行量算和认知,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从自然资源格局、质量、价值形成机制着手,明确自然资源格局、质量与价值的内涵,构建兼顾地域差异、空间尺度和类别差异的自然资源格局、自然资源质量、自然资源价值的认知体系,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资产实物量与经济价值量进行量算,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划、技术标准等要求对标统计和比对认知,在此基础上对质量、价值流转变化以及资产利用、社会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进行综合认知。
3)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自然资源错配影响并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这一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才不会顾此资源、失彼资源,才能真正认知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内在规律。因此,针对自然资源占用与挤压、资源布局失衡、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从自然资源空间耦合的内涵出发,建立兼顾尺度差异和属性特征的自然资源耦合匹配关系认知体系,对同一类型或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空间耦合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对自然资源空间耦合关系和耦合过程进行评价与认知,发掘自然资源优势和劣势,探索自然资源有利和不利因素,挖掘自然资源潜力。
4)自然资源的区域特性与协调性
区域性是自然资源主要特征之一。自然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价值、地域组合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并具有特殊的分布规律,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认知自然资源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协调性是自然资源认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自然资源的数量认知区域发展的规模差异,如耕地资源数量的多少对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认知,水资源的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认知等;从自然资源的质量和价值认知区域发展的效益差异,如同一种资源,其质量、价值不同,产生的区域发展效益存在差异;对同一种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其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从资源的种类、地域、关系组合认知区域发展的结构特征。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其功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区域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该特征既表现一定的协调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5)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料和载体,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资源的演化和发展。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冲突与矛盾、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突出,如何认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逐步受到重视,并成为自然资源认知的核心议题。基于生态价值观理论,采用生态足迹、承载力、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和计量经济等多模型方法,测量与认知不同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协调性,评估和预判人类的资源需求及自然的资源供给之间关系,推理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结构与功能的最佳组合方案,寻求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适度。
2
自然资源认知理论
2.1自然资源认知模型
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感知、表象、记忆、思维、决策,逐步构造概念模型、数据模型、信息模型、知识模型、智能模型,见图2。模型构建需能够表达自然资源系统的复杂结构以及人地关系,一般应具有:①层级性,研究者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分析自然资源场景及现象;②扩展性,模型能容纳其他任何标准化的数据和数学模型;③能动性,模型应具有自适应和自更新能力,可以深刻反映现实原型,并在某些时空特征上超越现实原型;④特征性,模型能反映场景及现象的因果关系、关联关系等;⑤通用性,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适应于不同层次、不同模式。
图2 自然资源认知模型
Fig.2 Natural Resources Cognitive Model
2.2“数据-信息-知识-决策”转换机理
数据是基础、信息是现象、知识是本质、决策是价值,自然资源“数据-信息-知识-决策”转换机理是:面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通过“空天地海网”立体协同数据获取系统获得多源数据,通过多源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通过分析评价系统进行知识生成,通过智能系统进行智能策略的生成与执行,最终辅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该转换模型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见图3。
图3 自然资源“数据-信息-知识-决策”转换模型
Fig.3 Natural Resources"Data-Information-Knowledge-Decision" Transformation Model
2.3“要素-结构-功能”级联关系
自然资源要素相互关联,过程相互耦合,是个有机统一体,需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要素-结构-功能”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认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厘清自然资源要素、要素之间耦合形成的结构过程以及它们互相作用表现的功能。
通过遥感系统可以得到要素的光谱、纹理、形状等信息,通过关联分析可以得到语义、关系、格局等结构信息,通过推理决策可以得到作用、价值等功能信息,“要素-结构-功能”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见图4。
图4 “要素-结构-功能”级联关系
Fig.4 Cascade Relationship of "Element-Structure-Function"
2.4“现象-格局-过程”认知
全面系统性认知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是实现自然资源科学管理与服务的必要手段。联合多源遥感、地理知识、人类认知等手段,分析自然资源场景或现象的特性,挖掘要素空间分布、空间关系、语义关联等知识,实现要素分层解构。利用深度学习等智能解译方法提取自然资源多层、鲁棒的深度信息,实现自然资源要素的智能解译。利用机器学习、遥感定量反演、空间优化、地理计算等方法,挖掘自然资源空间分布、过程与格局的模式,以可定制、可推送的服务方式为各级用户提供知识产品与决策方案,见图5。
图5 “现象-格局-过程”认知
Fig.5 Cognition of "Phenomenon-Pattern-Process"
3
自然资源认知技术方法
针对自然资源认知面临的问题,从协同认知、知识图谱、智能解译、地理单元、数据融合、时空分析等方面,探讨自然资源认知技术方法及技术途径,以期拓展对自然资源认知方法的研究。
3.1 地理遥感协同认知
自然资源要素多样、结构复杂,天空地网一体化感知手段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全时、全域、立体感知,可满足全覆盖、高可靠信息提取、高精度参数反演、高时效多维度数据获取等观测需求,可作为时空聚合与知识挖掘的本底。按照遥感从地物波谱到时空分布以及地学机制的特征提取与模式挖掘过程,实现自然资源场景及现象的层层抽取与信息聚合,深化对“现象-过程-格局”的综合认知。在地理分析视角下,运用地理空间的拓扑、“部分-整体”、层次等理论,以遥感影像为底图,建立自然资源要素多尺度空间等级关系,研究自然资源空间结构与功能表达模式,揭示各类要素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结构组成、地理现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地理遥感协同认知框架见图6。
图6 地理遥感协同认知
Fig.6 Geographic-Remote Sensing Collaborative Cognition
3.2 遥感影像智能解译
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是遥感影像应用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场景分类已经成为遥感影像解译技术新的热点[32],可以通过地理场景层次认知与遥感分析,直接分析地理空间格局等深层次问题[33]。研究面向自然资源场景的“知识图谱构建-深度学习模型构建-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模型协同的遥感影像语义分类”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总体框架,可以直接反映地理空间结构和格局,推动地理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模型的共享与复用[34-35]。面向地理场景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框架见图7。
图7 面向地理场景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流程
Fig.7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lligent Interpretation
3.3重要地理单元划定
针对我国一些重要地理单元由于界线不明、定位精度低等不能满足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需求的现状,通过开展重要自然地理单元分类和划定方法的研究,建立我国山脉、盆地等单元的分类系统,构建基于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地理单元划分规则和技术流程,形成重要地理单元的高精度范围界线,为实现资源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恢复、监督执法等业务一体化管理,深入推进“两统一”职责落实提供基础性支撑。重要地理单元划定流程见图8。
图8 重要地理单元划定流程
Fig.8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Delineation and Cognition of Important Geographical Units
3.4多源数据空间融合
针对不同来源、不同时空尺度的多源数据存在的标准、格式不统一与冲突、应用受限等问题,研究构建高精度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化技术,突破多源数据一体化融合处理技术,解决多源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不同地理单元之间、自然资源与专题属性信息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的无缝融合难题,为自然资源认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多源数据空间融合框架见图9。
图9 多源数据空间融合流程
Fig.9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3.5时空格局精细分析
基于自然资源时空立方体,从“空间-时间-属性”等视角,构建自然资源多维立体格局精细分析模型,实现自然资源“分布-格局-结构”等内容的精细识别和发现;基于不同单元和管理界线,建立不同目标以及各目标的相应场景,实现不同单元、不同尺度、不同区域条件下的适宜性、精细化、可操作的规律性分析和异常性发现。时空格局精细分析技术流程见图10。
图10 时空格局精细分析流程
Fig.10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Fine Analysis of Time and Space Pattern
3.6自然资源知识图谱
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是自然资源认知的基础,一般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收集大量资料与数据、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自然资源知识,从自然资源专题数据、国土数据、遥感影像、网络资源等各种类型数据源中提取自然资源各类实体、属性及关系,利用本体对自然资源实体进行形式化表达,通过数据获取-信息抽取-知识融合-知识加工形成自然资源知识图谱[36],通过语义模型实现知识的语义搜索、知识推荐、关联分析等。将地理环境、地理实体、人文要素等资源进行融合和关联,更全面地获得相关自然资源空间相关知识[37]。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技术流程见图11。
图11 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Fig.11 The Technical ConstructionProcess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Graph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新要求,自然资源认知作为人类探寻自然资源规律、获取自然资源知识、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引起了更多重视,相关研究工作逐步开展。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地理空间视角阐述了自然资源认知的内涵、基本内容、理论等,并结合自然资源认知的技术特点,探讨了自然资源认知需要突破的技术方法。
自然资源属性是多维的,人的认知是无限延展的。自然资源认知是人的认知与自然资源的动态耦合,是人的意愿的行动。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经济社会属性,还有特别的政治属性等其他因素,自然资源认知应该是综合各个方面属性的系统性综合认知。本文只是从地理空间视角对自然资源认知进行了探讨,由于自然资源认知涉及内容广、研究难度大,真正实现从各个方面系统性认知自然资源是个漫长的过程。当前自然资源认知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比如,在自然资源行为或者过程认知方面,以往只是聚焦在单一目标或者特定场景下的单个自然资源要素,如何针对业务目标、快速响应等服务需求,实现自然资源全要素行为或者全过程的弹性和韧性耦合认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的心理认知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复合形成的,不同群体或个体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等是具有差异的,所以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理活动对自然资源现象与过程的作用、影响或决策也是复杂多变的。此外,基于时空行为、人与自然过程、主客共体来全面理解和认知自然资源,进而提出自然资源策略,或将成为未来自然资源认知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之一。随着各界探索的不断深入,自然资源认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将逐步明朗。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文中观点尚不够系统,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可作为对自然资源认知理论的溯源和下一步研究的思考,以求为建立完整系统的中国自然资源认知体系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封志明.从概念到体系: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三级组织水平[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2(2):1-5. (FENG Zhiming.From concept to system: three-level organization level of natural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J].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ty,1992(2):1-5.)
[2] 白续辉.试论自然资源法的内涵与外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0,37(6):76-81. (BAI Xuhui.O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natural resource law[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20,37(6):76-81.)
[3] 袁惊柱.基于定价视角的自然资源内涵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5):85-91. (YUAN Jingzhu.Connotation analysis of natural resource in the view of pricing[J].Journal of Fuji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5(5):85-91.)
[4] 邱琼,施涵.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若干概念的讨论[J].资源科学,2018,40(10):1901-1914. (QIU Qiong,SHI Han.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ecosystem accounting[J].Resources Science,2018,40(10):1901-1914.)
[5] 万年庆,罗焕枝,刘学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再认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630-634. (WAN Nianqing,LUO Huanzhi,LIU Xuegong.The new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J].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21(4):630-634.)
[6] 李文华, 沈长江. 自然资源科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LI Wenhua, SHEN Changjia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C]//China Society of Natural Resources.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5.)
[7] 于光远.资源·资源经济学·资源战略[J].自然资源学报,1986,1(1):1-2. (YU Guangyuan.Resources·Resource economics·Resource strategy [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86,1(1):1-2.)
[8] 邱昌培.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S1):28. (QIU Changpei.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J].Teaching Re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1995(S1):28.)
[9] 牛文元. 自然资源开发原理[M]. 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10. (NIU Wenyuan.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M]. Henan: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 )
[10] 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1. (ZHONG Shuiying,JIAN Xinhua.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5:171.)
[11] 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42(6):142-153. (LUO Hao.Natural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bottleneck and its solution[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7,42(6):142-153.)
[12]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Editing Group. Guidance reading of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som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
[13] 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 (2020-01-18) [2022-08-20]. http://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1/18/content_5470398. htm.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all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EB/OL]. (2020-01-18) [2022-08-20]. http://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1/18/content_5470398. Htm.)
[14] 王晓明,刘瑜,张晶.地理空间认知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1-10. (WANG Xiaoming,LIU Yu,ZHANG Jing.Geo-spatial cognition:an overview[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5,21(6):1-10.)
[15] FABRIKANT S I,BUTTENFIELD B P.Formalizing semantic spaces for information acces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1,91(2):263-280.
[16] WILLIAMS B K,NICHOLS J D.Optimization in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M]//Application of Threshold Concepts in Natural Resource Decision Making.New York,NY:Springer New York,2014:45-65.
[17] CONSTANTINO S M,SCHLüTER M,WEBER E U,et al.Cognition and behavior in context:a framework and theories to explain natural resource use decisions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Sustainability Science,2021,16(5):1651-1671.
[18] HALL D C,HALL J V.Concepts and measures of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 with a summary of recent tren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84,11(4):363-379.
[19] POTSCHIN M B,HAINES-YOUNG R H.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using the concept of natural capital:a case study from southern German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3(2):93-108.
[20] 王家耀.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体系框架[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97,14(2):122-127. (WANG Jiayao.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ystem frame-work on GIS[J].Journal of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14(2):122-127.)
[21] 高俊,曹雪峰.空间认知推动地图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测绘学报,2021,50(6):711-725. (GAO Jun,CAO Xuefeng.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artography promoted by spatial cognition[J].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2021,50(6):711-725.)
[22] 郭华东,王心源,吴炳方,等.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85-1394. (GUO Huadong,WANG Xinyuan,WU Bingfang,et al.Cognizing population density demarcative line(Hu Huanyong-Line) based on space technology[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6,31(12):1385-1394.)
[23] 应申,李程鹏,郭仁忠,等.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3):50-58. (YING Shen,LI Chengpeng,GUO Renzhong,et al.Conceptual model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full factors[J].China Land Science,2019,33(3):50-58.)
[24] 陈怀宇,张子源,王磊,等.社会资本类型取向、自然资源价值认知与农村环境共同治理:基于东北三省农民调研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10):32-39. (CHEN Huaiyu,ZHANG Ziyuan,WANG Lei,et al.Relationship of rural environmental co-governance with social capital type orient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cognition[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1,35(10):32-39.)
[25] 张增峰,王博宇,朱新帅,等.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8-11. (ZHANG Zengfeng,WANG Boyu,ZHU Xinshuai,et al.Research summary of value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0,48(13):8-11.)
[26] 郧文聚. 让生存资源之树常绿[N].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9-05-21(003). (YUN Wenju. Make the tree of living resources evergreen[N]. China Natural Resources News, 2019-05-21(003). )
[27] 单卫东. 强化自然地理认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N].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01-08(003). (SHAN Weidong. Strengthen the cogni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make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N]. China Natural Resources News, 2021-01-08(003). )
[28] 骆剑承,吴田军,夏列钢.遥感图谱认知理论与计算[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18(5):578-589. (LUO Jiancheng,WU Tianjun,XIA Liegang.The theory and calculation of spatial-spectral cognition of remote sensing[J].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6,18(5):578-589.)
[29] 陈军,刘万增,武昊,等.基础地理知识服务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44(1):38-47. (CHEN Jun,LIU Wanzeng,WU Hao,et al.Basic issues and research agenda of geospatial knowledge service[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9,44(1):38-47.)
[30] 刘万增,陈军,翟曦,等.时空知识中心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测绘学报,2021,50(9):1183-1193. (LIU Wanzeng,CHEN Jun,ZHAI Xi,et al.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otemporal knowledge center[J].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2021,50(9):1183-1193.)
[31] 央视网. 热解读|从青海到西藏 总书记两次考察丰富了这个理念[EB/OL]. (2021-07-24) [2022-01-05]. https://news. cctv. com/2021/07/24/ARTIBDimo1gkPksiyRVSWDER210724. shtml. (CCTV. Hot interpretation| From Qinghai to Tibet, the General Secretary's two inspections have enriched this concept[EB/OL]. (2021-07-24) [2022-01-05]. https://news. cctv. com/2021/07/24/ARTIBDimo1gkPksiyRVSWDER210724. shtml. )
[32] ZHANG F,DU B,ZHANG L P.Scene classification via a gradient boosting random convolutional network framework[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16,54(3):1793-1802.
[33] ZHANG X Y,DU S H,WANG Q,et al.Multiscale geoscene segmentation for extracting urban functional zones from VHR satellite images[J].Remote Sensing,2018,10(2):281.
[34] GU H Y,LI H T,YAN L,et al.An object-based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using ontology[J].Remote Sensing,2017,9(4):329.
[35] 张继贤,顾海燕,杨懿,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研究进展与趋势[J].遥感学报,2021,25(11):2198-2210. (ZHANG Jixian,GU Haiyan,YANG Yi,et al.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lligent interpretation[J].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2021,25(11):2198-2210.)
[36] 张洪岩,周成虎,闾国年,等.试论地学信息图谱思想的内涵与传承[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4):653-661. (ZHANG Hongyan,ZHOU Chenghu,LYU Guonian,et al.The conno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geo-information tupu[J].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20,22(4):653-661.)
[37] 顾海燕,李海涛,闫利,等.地理本体驱动的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析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43(1):31-36. (GU Haiyan,LI Haitao,YAN Li,et al.A geographic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methodology based on geo-ontology[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8,43(1):31-36.)
作者简介:燕琴(1968-),女,河北晋县人,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航空航天遥感测图等。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