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艺术家们都做了些什么?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经傲,声音装置艺术家 经傲1993出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本科毕业于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生毕业于Royal College of Art。

  经傲的艺术作品主要围绕着氛围音乐、行为艺术、以及连接不同空间的声音装置展开,借此试图探讨在不同的空间中声音可带动的融合关系。以“纯然物”为主材料,经傲的作品进一步探索“物质”与“非物质”间的关系。观众的参与也是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种种基础上,声音、人、物的并存创造出一个“绝对精神的领域”。

  经傲从小学习音乐,在接受传统音乐时,她开始产生怀疑,而凭借自己的感觉跟随声音去创作使她更为有兴致,也就是从那时起声音对她萌芽了思想。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感知力是某种天赋,也是这样潜意识对声音的感知,在她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纯艺后,偶然之中开启了做声音装置,在制作声音装置时她一般会以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为出发点去创作,而自然与物质往往是对立的,这激发了她的好奇心,通过装置去探索自然、人、物质之间的关系。在她的工作室里,木头,陶泥,钢丝,在地上随处而见,通过这些素材运用一些物理原理装置机关的运作产生声音,由此产生出一个场域,人在空间、声音、视觉之中产生感知。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声音装置的?

  从小就喜欢音乐,小时候是练电子琴和钢琴的,一直都对音乐有执念,但是小时候总被钢琴老师剪指甲剪得很秃,有了阴影于是就不敢去上她的课了,在高中前期就中断了学习音乐。一直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的第一年因为某些契机自己尝试去做音乐,自学了合成器吉他等等去做氛围音乐,同时进行的还有学校的毕业展,准备两年之后慢慢发展成了声音装置,那算是我做的第一件针对声音的作品。

  在声音与艺术之间去做一件作品,这不同于做传统的音乐?

  有相同也有不同,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小时候练习肖邦,巴赫,卡尔·伯姆等等,我都是凭记忆去记调子然后慢慢自己摸索出来,但是我在摸索过程中指法不对时老师就凶我,就会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不爱看谱子,偶尔它只是个辅助作用,我很享受我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感受曲子,不是机械式的照搬乐谱。但是当时不被允许经常被打断,我就不爱学了。在当时还有考级,考级的时候那些老师也盯着我的手指头,我就不高兴,觉得很死板,并没有离音乐的精神更近一步。但在艺术领域上我觉得相对自在一些,我可以把对音乐的感受或是对世界的感受毫无保留的放置进去,利用材料或氛围或声音将其表达。

  

  比起嘈杂的人声,大自然的声音是否更重要?这些声音会与自然中产生关联吗?

  对于我来说自然的声音是必要的,长期处在城市中并不会给我精神上的满足,我经常想从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逃跑,之前在英国上学的时候时不时就随便买张火车票去海边或某个村子里,近的时候距离伦敦一个小时,远的时候去苏格兰,那时候在海边走一夜去等日出是常有的事儿,或晚上睡不着起来就从伦敦桥快走两三个小时到汉普特斯西斯公园,这种自然的能量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对自己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感知力的提升以及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夜晚没有人的时候听到的声音是不同的,因为环境的影响也会弱化自己生为人的一种高度存在感。

  这些声音很治愈,这个理念是你想表达的吗?

  更准确的来说是我目前的追求,我追求在这样繁忙的城市或空间还想创造一个让自己慢下来的氛围,我想创造出来一个人在这里,愿意去停下脚步享受空间或声音的作品,可以不用去想这个作品要表达的理念或概念是什么,只是体验时间感,或虚无等等,我就是不想强加更多的信息,只是考虑怎么去利用物质去表达我最真实的感受,声音即是体验,且每个人体验的都不一样。我感兴趣的是物质和声音这两个既冲突又融合的介质如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目前这是我在思考的。

  

  做装置的灵感通常源于哪里?

  不同层面吧,有时候来源于空间,有时候来源于小说,哲学,戏剧电影等等,有时候来源于一些艺术家,但归根结底还是我自己对于这些东西的感受和理解,从中筛选形成自己的思考见解,再输出表达。

  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展出的声音装置《A Missed Encounter》,当时做这个装置的构思是什么样的?

  这个作品是根据这个建筑量身定制的,是一件放置在中庭圆形空间的大型声音装置。我去踩点了几次,每次呆一会去感受一下这个空间的感觉,初衷其实很纯粹,建筑是中空的,它本身是接受自然元素的,所以它自带随机性。我想用自然去创造一个氛围空间去给人们一个好的感受,同时本身带有随机性我觉得很有意思,不到完成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它具体呈现出什么样子,这些不可控的因素我想想就很兴奋。

  

  你的听力相比在其他人是否更敏感?在听的过程中,哪些信息会吸引到你?

  我觉得是敏感一些的,因为会实时捕捉哪些是有意思的声音,吸引到我的相对来说都不是直接冲出来的声音,都是躲在背景之下的自然音,但当周围都寂静的时候它们的声音就会变的很大很大,比如我去公园的时候有好多浮萍和水黾,它们之间就会发出轻轻的声音,很好听,但是几辆车在园外的路上呼啸而过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声音装置可以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关系吗?

  我做声音装置的某一个出发点是去探讨人和自然,或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因为我对物质有恐惧,但同时我对自然也有恐惧,这种矛盾的心态我觉得很有意思,自然世界与物质世界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但同时也是相融合的,基于这些目前我是在探究自己这一感受和思想。我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是在用物质创造自然声音,或是利用媒介去创造自然氛围,这种从作品产生出的反馈或感受我希望是可以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

  

  从自身出发,做过哪些可持续发展的事情呢?

  几年前我曾经用陶瓷做过300个中空的小鹅卵石,我去苏格兰的时候把它们带到不同的地方和真的石头放在一起,海边,路边,山坡上等等,它们可能会被自然冲刷乃至消失,或被人无差别的踩踏,某种程度上物质回归了它本来的面貌和环境时,再因人类之手再加以创造随后消失,这个在我看来可能就是某种持续发展的事情吧。

  

  玻璃、梭子、石头、水都可以成为你的媒介,接下来你还会尝试哪些材料作为媒介呢?

  目前回归了我之前一直在做的陶瓷,想重新感受一下泥土,它还可以做一些什么,一个本身天然的材料我能拿它做一些什么,和声音又可以有着什么关系,和我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这是我在探讨的。

  如何理解SUPER的口号“世界的青年,青年的世界”?

  世界造就青年,青年创造世界。

  

  

  Scarlett Yang杨思嘉,1996年出?,创意设计师,现?活和?作在伦敦,在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获得女装?等学?学位,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的双硕?。专注于时尚新材料设计和数字技术。作品探讨时尚的?命周期,通过混合时尚、设计和?程的混合背景,提出创新的可持续解决?案。她的设计融汇时尚纺织品、?物材料、和电??程的跨学科领域。杨思嘉曾参加过国际设计展览,包括荷兰设计周和伦敦设计节,并在《时尚vogue》、《尼龙nylon》、《i-D》和BBC新闻等刊登发表?章。她最近的其他奖项包括LVMH Maison/0绿??迹?奖和南丰集团可持续发展奖。

  时装业作为世界上引发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从生产供应到快速消费以所使用的原材料造成了不同程度以及形式的环境环境污染,杨思嘉在圣马丁学习期间,当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课题时她开始关注服装本身的工业废料,打版前的布料会进行大量浪费,她开始研究以新的方式来打版制作,在做此研究时生物面料吸引到了她,蚕丝蛋白与藻类的提取物作为原料,通过3D的打印技术,得以实现这一创作概念,以数字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现,该面料在湿热的环境中可柔软,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坚硬,在湿度和温度达到的环境中可逐渐溶解。数字技术与生物材料的结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形态。

  

  是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去探索这些可降解?料的?

  我?直对设计和材料的触觉质感??感兴趣,在圣?丁女装读??起就以?种纯艺术的角度开始钻研实验各类不寻常的材料。随着在校时间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在传统时装项?开发过程中,由于服装打版在投入?产前反复制造,因此产?了很多可?的物质浪费。市场上绝?多数纺织品是不可回收的,这意味着我们作为年轻?代的时尚专业毕业?/学?,需要找到?种新的?式来打板制作才不会进?步推进污染问题,所以当圣?丁校?向我们介绍以可持续为重点的项?时,我借此机会花时间研究?物材料,并探索现有机材料和技术创新的案例。之后我在实习期间去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个?物实验室呆了五个?,这让我能够直接尝试将?物技术和数字制造结合应?于时装可降解?料。

  在2020年的毕业设计作品《物质溶解》 “Decomposition of materiality” 中,作品中使?以藻类提取物和蚕茧蛋?为原料制成的 “玻璃蕾丝”可溶于?,当时制作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的?

  蚕丝蛋? - “sericin"作为?种?物废料,通常被丢弃在纺织制造的?业废?中,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的纺织产业中都不会被回收利?。我在2019年夏天前往?本京都的传统?坊进?实地调研时,通过和当地的?艺?以及纺织品研究?员交流,意识到了蚕丝蛋?作为设计材料的潜?,于是,在京都设计实验室帮助?持下??迭代发展出了这个设计概念。藻类作为?种可灵活运?的?物原材料是在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时间就开始调研了,同时我?直对通透的材质比较着迷,海藻为材料制成的材料正好拥有透明的质感。后期好?种材料的选择,对比和试验中发现这两种结合最为佳,所以促成了最终的作品概念。

  

  这个?料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怎样的反应?

  比如在湿润闷热的环境下会有弹性张?,在寒冷?燥的环境下会稍固化化?曲?雕塑。

  在尝试研发这种?料的系列研发中,是否失败过??了多?时间?

  当然失败过。在反复测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材料会过于软或过于硬,甚?是在不适宜存放的环境中腐坏,或是出现过新材料与3D打印/激光切割器材不匹配,需要?遍?遍精确改动3D电??档。从最初实验室调研到3D模拟?成到电?协助制造过程到??完善,?概经历了?年多的时间。

  这个设计?前的研发可否运?到?活中??常?活中可以穿着这种?料吗?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正是因为这是我在圣?丁校园内最后的学术设计项?,所以采?了更 有艺术概念性质的设计。毕业之后的迭代研发正在朝着?常使??向发展,但也正因为是 创新设计所以离最终的?常穿着应?会有?段距离。

  

  ?前在时尚?业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将可持续材料的创新与再利?成为研究课题, 当你在创作时,寻找材料的过程是否为前提,你会??部分的时间研发材料吗?

  我认为作为设计师的重?还是应该放在如何设计上以及和科技产业?员的合作上,可持续/环保/?候为主题的项?创作不会是设计师?个?的任务,?是跨领域?家齐?协?合作产?最终的对策。比如说我在近两年的项?中,经常有和科研领域研究?员打交道,获取他们多年专业的研发知识还有共同探讨从?激发??作为设计师的灵感。

  ?活中哪些事物会成为你的灵感?

  诗意的?句话,走在路上路边堆砌的垃圾材质,?波纹。

  除了研发?物?料以外,你还做了哪些相关的项??

  虚拟时尚,利?3D?成和实时渲染来预测?物?料的持续周期,以及利?增强现实和虚拟 现实技术来探索服装的穿戴体验。

  近期在东京的展览上,带来了哪些作品展示给?家?

  在京都设计实验室(kyoto d lab)和?本京丹后市(tango open)协会举办的《现代设 计对传统的回应》(alternative futures)展览上,我受委托制作展出了??渐变材质的布,在视觉和触觉上描述了从传统的丹后丝绸纺织结构到?物?料的循序渐进。在这个作品?我将丝绸蛋?作为?种解构的设计媒介来阐述了科技和??艺随着时间推移的共?关系。

  

  接下来你会运?哪些?式持续探索可持续材料的时尚议题呢?

  我近期在深入研究和发展利?科技捕捉??中的碳颗粒作为时尚制造的原材料,以及在时装系列中利?透明可靠的数据和??智能来追踪这些产品的碳?迹,对于这些会利?到尖端科技的时尚项?,我在和英国帝国理?的科研部?合作来确保这些跨学科的设计能真正做到可持续。

  你想通过??唤起哪些共鸣?

  时尚产业?前正处于?个关键的?点,需要创新来解决其许多问题。我希望能从??出发,探究新的时尚设计与?产体系。需要反思现有体系如何融入产品?命周期的考量,?不是将时尚产品视为?次性的,没有?命的物品。关于?物材料设计??,提倡通过知识共享与新技术和科技领域更紧密地合作,同时保持对??的流程碳?迹数据做到公开透明。

  科学技术是否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是肯定的,但同时??(内含创意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

  如何理解 SUPER 的?号“世界的?年,?年的世界”?

  现在和将来这个?阔多元化的世界,由我们遍布各地/各领域的?家?起打造。

  

  

  ROOI Design and Research 2018年成立于北京和开普敦,团队由现任主创设计师为左千以及合伙人何丹、沈佳记,一群拥有全球视野及潮流 敏锐度的艺术家、建筑师、服装设计师集结而成,均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诺亿作为一间建筑和室内设计事务所,致力与客户,承包商和设计师共同为使用者打造高溢价和适应当地环境的建筑和室内空间。同时他们拥有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的热忱,为贫困地区打造更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场地”是他们关心最多的问题,任何一个设计概念都不能脱离原本所处的环境背景及文化。“建筑空间设计即要满足于我们的“眼”又要满足我们的“身体”因为它是连接我们与外界之间重要的媒介。“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更是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为我们的生活打开全新的美好愿景,在上海国际家具展中,因为见证太多商业展厅使用后变成了垃圾,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以百分百回收理念将一栋建筑转化成家具,同时,设计师王左千认为,使用环保材料,人力资源的节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从根本上去减少浪费的同时还会产生当地的本地特点。通过建筑回收去开发家具系列,让家具本身带有故事性,探索设计的更多可能。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建筑设计的?

  从小到大一直被日常生活中的“房子“, “空间”,或自然元素组成的场所吸引,比如树林组成了 “空间”和 山上的“洞穴”等等,那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接触的是 “建筑设计“ ,或者 “建筑学”这些具象化的词汇,只是隐隐约约感觉这些事物好像很有趣,喜欢去观察,去思考,直到去英国读大学前才逐渐从模糊到具象化的了解到自己所热爱的是 “建筑设计“。

  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回来你们带着怎样的初心去成立一个建筑/设计团队?

  心存善念,尽力而为。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给这个世界多创造美和有尊严的生活,尽可能少浪费资源,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慢慢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看到了社会的更多层面,希望团队能够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你如何在设计中反映这一点呢?

  设计概念本身首先要连接本地周围环境,然后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本地工艺,本地材料,本地人员,减少任何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交通运输浪费。这样还会产生独特的在地性特点。

  如今,你们做了哪些和项目相关的设计?

  如果是和上海家具展厅相关的话,我们推出了使用回收海洋塑料制作的家具,形式和我们回收上海家具展厅的桌椅差不多,但是用材不一样,总的来讲是正在开发一系列和建筑回收相关的家具产品。让产品本身更具有故事性,让人们从中理解并接受这一理念。

  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时会考虑设计,材质,可持续性问题,你还会有哪些方面的考量呢?

  其实还有很多考量,比如功能和美学以及社会性都是其它考量的因素,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行业,需要考量的事情很多,他是一个各个层面事情综合博弈的结果,不是一个因素所能左右的,所有的事情都要平衡好。尤其是人跟人的关系,人和建筑的关系都要理清楚。

  

  上海国际家具展中,ROOI诺亿设计研发为家具展商设计中,展厅结束后对建筑材料的改造再利用,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设计方式?

  因为见证了太多商业展厅在使用期结束后都变成了垃圾,所以我们想要给这个展厅设计赋予更多可能性。以百分百回收理念将一栋建筑转化成家具,因此这些回收家具拥有了前世与今生,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故事,真正让这些原本将成为垃圾的建筑材料得以重生。我们希望以可持续的设计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应用,并且让设计研发和社会推广更有效率的发生。

  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中,出现环保家具以及环保材料? 这是否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

  是的,这是一个趋势,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会那么快就出现大量成熟的环保设计,这个跟成本和其它一些经济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个人与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这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就会演变成一种趋势。

  

  与此同时大家慢慢关注起对于中古家具的收藏,比如椅子和台灯等,这是否也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你有收藏中古家具吗?可否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在北京的家收藏了一些欧洲大师级经典家具,比如1918年由荷兰建筑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ThomasRietved)设计的红蓝椅,他的这把椅子受到蒙德里安的作品影响,他尽量简化结构本身,使得每一个部件都是必要的,没有任何表面的包裹装饰,最后反而单纯用蒙德里安的颜色强调了结构本身,这件作品其实在我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常常提醒自己或启发自己,尤其是它方便拆卸和便于运输这一特点。在收藏这方面我们更注重这件物品对于我们的影响与传承的意义,也可以算是可持续的方式,但还是比较小众,观赏价值多过实用价值。我们收藏了一把从何丹(诺亿设计研发三位合伙人之一)福建老家搬来的实木长凳,那是她曾祖父亲手做的,用的是最传统的榫卯结构,以最简易的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有着近百年历史,我的许多亲人与长辈曾经使用过它。还有六把与何丹同年诞生的7号椅,出自丹麦建筑设计师(Arne Jacobsen)。此张椅子的设计,注重保留天然原木料的美,将9层木单板模压,胶合中间夹合两层棉织品组成,以蒸汽技术使其弯曲一体成型,接着再以手工刨光,让其椅面光滑平顺。再搭上弯曲纤细的钢脚,简而坚固。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模压定型、形状、表面、椅缘的磨制等,都得靠工匠花费很长时间亲手完成。乘载了匠人一层一层手工堆叠的精心,简单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你的设计中会出现木质,以及原色的元素,哪些建筑设计师曾经启发了你?

  有很多艺术家和建筑前辈都影响了我,比如中国的梁思成老师的手稿和建筑调研资料,还有中国当代建筑师刘家琨老师的作品。西方世界有粗野主义时期的巴西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和丽娜·波·巴迪(Lina Bo Bardi),以及斯里兰卡热带现代主义大师杰佛里·巴瓦Geoffrey Bawa。我们的设计中经常体现裸露的原始材料,但是都是这种想法的本土化表达,中西方的前辈都对我有影响,但反应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毕竟我们在当代的语境中在创造。

  

  你觉得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虽然是个老话题,但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也没有完美的回答,从我的角度上讲,设计的本质并不是表面的颜色和形式,而是通过对每天生活中日常的事物变化的观察,尤其是平常不被人注意的细节,进而提升人类日常生活的细节,并且思考并实践怎样使人生活的更快乐,这才是本质问题。

  你认为建筑设计的未来是什么?

  这取决于未来多少年内的事情,但未来100年内数字化建造肯定是不争的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将取代这个行业大部分环节,大幅度增加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但是思考创意这件事暂时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将来很久的时间内也都不会被取代。另外,未来建筑设计肯定越来越倾向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本身一直坚持这一点,同时也相信未来世界的大趋势也是如此。人工智能会在这方面帮助人类做很多突破。

  

  和我们聊一聊接下来诺亿团队的计划。

  接下来我们会在国内外承接更多元化的设计范畴,比如零售,住宅,私人美术馆,民宿,酒店,工业地产等,帮助业主更好地实现自己品牌的线下的形象和客户对品牌的认知,认可度,深度实现品牌的环保需求,并且更深层次的教育我们的客户和大众关于人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外的话,是要在非洲国家人文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比如人居类型,给新兴市场带去更多的可能性,有些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不希望新兴发展中国家再次重蹈覆辙,但是我知道这很有挑战,至少希望在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领域尽可能帮助到他们。

  

  你们想通过自己想传递给大家哪些设计观点?

  通过设计来拓展学科的边界并且探索全新的可能性,并在新科技的帮助下继续坚持以人尺度和人的情感来激发好的设计,所以我们相信生活绝不是机械化程式化的。其实可以在上班下班回家休息,放假旅行,上学下学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升细节,让本平常的生活变得更佳丰富多彩,有美感,且便捷。

  复制淘口令即可在天猫中购买

  《SUPER艺术时尚》10月刊

  淘口令【7哈4XvBXJXpXMP!https://m.tb.cn/h.fdPfKiG?sm=304f82】

  出品人:JESSICA陈佳伦

  主编:慕帅MUMU

  编辑/采访:gabay

  摄影:杜怀一

  化妆:韩浩

  新媒体编辑:Vivienne、Flora

  新媒体排版:Newt

  SUPER往期阅读

  ▼

  

  

  

  

上一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2年招生政策新亮点和志愿填报建议
下一篇:没弄清这些之前,千万不要跨省自考!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