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类博士申请经验分享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无国外经验去申请博士还是有点困难的,毕竟有许多事情都不了解,但相信下面的经验分享一定能到你很多。

  

  博士申请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从希望、失望、到现在收获心仪Offer后的重拾希望,期间经过了各种折磨,也收获了很多经验。

  本人属于跨专业申请,且研究生阶段的师兄师姐都没有出国申请经验,本科时周围有出国的小伙伴,但也是申请的本科专业~所以,自己一直就在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想着把自己的些许经验写出来,希望对之后有同样需求的学弟学妹们以帮助。本文以申请的公共政策专业为例,详解一下美国社科类申请中涉及的关键内容。

  以下将从五部分详细介绍,请大家各取所需,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这五部分分别是:

  个人情况的简介(基于自身背景进行的自我剖析)

  软硬兼施拿录取(介绍成功录取的各种软硬条件)

  各个击破巧套磁(详解套磁中的方法论以及技巧)

  多种渠道得奖金(申请美国博士拿奖学金的方法)

  最后一些碎碎念(如何在DIY与留学机构间选择)

  一、个人情况的简介

  教育背景

  本人是国内本硕,两个不同的985院校,本科是信息系统专业(GPA 3.8/4.0),研究生的方向为能源经济与管理,GPA 3.7/4.0。可以看到我的教育背景跨度非常大,而且和我博士申请的公共政策也相差甚远。。。所以说,完全属于跨专业申请。但是为什么我可以完全转专业成功,以及公共政策类博士申请需要达到什么要求呢?我会在第二部分深入分析~

  考试分数

  T:104(Speaking 23)

  GRE: 325(V156+M169)+3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政策类专业的申请多数学校都是只接受GRE成绩的,但有一些学校可以接受GMAT成绩(如: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vans)。虽然我的G、T成绩都达到了100+和320+,看似都满足要求。但大家可以看到,我的GRE写作成绩仅为3分,这个其实是非常拖后腿的一个分数(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是真的咨询过这个问题,其中80%的教授给出的原因都有提到这个成绩)。我会在第二部分更详细的说明,申请公共政策类博士G、T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分数,以及招生官更看重哪项成绩。

  科研经历

  1.本科阶段:参与2个科研项目、负责过2个大创项目(国家级与校级)、参与攥写报告1份、国际会议1次

  2.研究生阶段:参与4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校内项目+自科基金)、3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其中2篇为一作)、1篇一作国际会议、2篇在投SCI论文、参与1本出版书籍的2章攥写与全文通稿、1次国际会议汇报、3次国内会议汇报

  3.假期: UCL教授暑期学校助教、国际暑期学校(在国内举办)2项

  综合来看,本人的科研经历还是较为丰富的。其实,不论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科研经历都是申请Ph.D.中很重要的部分~这里,我不是说科研经历多多益善,重点在于和所申请项目与教授的匹配度和关联性。另外,科研经历最好都对应成果转换,不能说是做了N个项目,一个成果都没有。与其这样,还不如一个科研项目都没做过呢。在第二部分,我会给大家一些对于增加科研经历以及已有经历提升和成果转化的一些小建议,非常干货,值得阅读~

  所获奖励

  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际会议的会议方资助等

  科研类:优秀论文或优秀学生论文共3项、国际会议最佳展示奖1项

  比赛类:有两个国内小比赛的三等奖(自觉太low根本没有展示到CV里)

  其他类: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为代表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奖项30余项

  乍一看,乱七八糟的奖我也获得了不少,只不过关键的奖项其实就几个。那什么奖项是申请中比较关键的奖项呢?有的小伙伴还会想,自己知道什么奖项很重要,不过相比而言其他类的奖项获得了很多,在简历里面当然不能把乱七八糟的三十几个奖项都罗列出来~可是又要展现自己的优秀应该怎么办呢?依然,我们在下一部分详述哈~~(我就是这么会留悬念,来打我呀…)(小编点评:优秀!)

  二、软硬兼施拿录取

  第一部分,我以自己为例,给各位小伙伴们简要分析了我在申请中的一些优势和劣势,也给大家留了几个悬念。第二部分,我会更general的为大家详细介绍成功录取公共政策类博士所需要满足的各种软硬条件,。

  首先,我们说硬条件。

  这里的硬条件就是指GRE/TOEFL/GPA/本硕院校,这些自己在申请时基本没有办法再改变以及申请必备的条件。下面,我们逐一拆解分析上述硬条件。

  GRE:

  公共政策类专业属于社科类(对于公共政策类的详细介绍请见:专业report),其实和商科还是有些区别的,可能公共管理类的一些项目会接受GMAT,但是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项目就只接受GRE。既然是社科类专业,毋庸置疑的会对Verbal成绩有要求,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讲155真的是最低线了~当然也有150-155中间申请成功的经验,但是综合来讲,还是要考到155+比较稳。可能有些小伙伴就开始暗喜了,如果说公共政策属于社科,是不是对于数学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啊?那我想说,你真的想多了。恰恰相反,如果说verbal你恰巧考到了155也不会拖你的后腿,但是数学分很低可就没有人能救你了。之前联系过DUKE的一个教授和我说,你的GRE数学如果可以考到170,那就不要考169,由此可见数学的重要(不要不相信,因为,我就是实际应证这句话的人。我第一次考了170,第二次考169,结果是DUKE欣然拒绝了我。此处有一个无奈笑的表情)。需要高的数学成绩也可以解释,毕竟公共政策类的很多方向都需要用到经济学或者统计学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功底,其实是有困难的。再说GRE写作,千万考高,千万考高,千万考高(重要事情说三遍)。如果说理工类写作分低点没问题,毕竟论文开始写的不好没事儿,实验做得好还是可以挽回的。但是对于社科类Ph.D.来说,可真的只有写研究论文这一个工作了。说实话,我真的是深受其害,3分真的太低了,至少要到3.5,注意是至少。所以,亲们,如果想成功申请梦校,除非有英文论文发表, GRE写作3分真的有点悬。

  TOEFL:

  托福的话我想说两点,也就是写作和口语。T和G的写作侧重点不同,一个偏日常应用,一个偏思维逻辑。这样的区别也和两个考试的特点相关。所以说,如果G的写作考的没有很高,T的写作务必不要低于25。毕竟,如果G的写作低可以找逻辑思维不行的理由,但是T的写作低就只能说明语言运用差了。所以说,宝宝们能否成功申请,写作真的很关键!那我们再说口语,最近几年大家普遍都开始关注口语的成绩了,因为如果想要申请奖学金或者拿到TA的话,口语是个关键的考察点~另外,对于社科类专业来说,沟通交流也是除科研之外的重要部分,所以口语低于23分以下其实就很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会给自己拖后腿啦。因此,建议各位小伙伴们关注总分100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注重下口语和写作的成绩~

  GPA与本硕院校:

  显而易见,肯定是院校排名越靠前越好,GPA越高越好~毕竟GPA对应的是你的综合学习成绩,不论申请什么专业都需要的指标。而本硕院校,这个其实是一种最无法改变的硬背景。不能说好的学校一定可以有好的申请结果。只能说因为在好的本硕院校中读书,会得到更多的好的机会,不管是出国交流机会还是说科研项目机会。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因为自己是国内本硕,除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外,没有任何出国学习交流的经历,在申请中真的深深体会到了自己处于的劣势地位。总结自己的经验以及同其他申请者聊天时得到的信息,公共政策类或者说社科Ph.D.的申请难度排序,基本如下:美国本硕>美国本科>国内本科美国硕士>国内本硕有出国交流经历>国内本硕没有出国交流经历。所以,非常建议还未开始准备申请,或者有可以拿到出国交流学习机会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在自己的申请前把这个短板补上。如果真的确定自己想读社科类Ph.D.,那最好不要着急,放长线钓大鱼,先读一个美国硕士,一是为了感受一下氛围,二也是为了降低申请难度。

  以上,就是对于申请公共政策类博士的硬条件说明。下面,我们再详细拆解一下软条件。这里软条件是指科研经历/推荐信/个人素质/志愿活动,这些自己在申请时可以完善充实、不断提升的软实力。

  科研经历:

  不像是理工科的科研十分可见,社科的科研有点虚无缥缈的感觉。之前和朋友聊天,介绍我们实验室的情况,理工科的小伙伴们表示,我们社科还有实验室突破了他们的认知,一个劲地问我需要做什么实验。我只能纠正我的说法,把实验室的说法调整为办公室。哎…伤心。好了,拉回来。举这个例子呢,也是想告诉下大家,很多人对社科的科研都不是十分了解。这里,我不想谈我们会用到的研究范式抑或是理论方法,因为这就偏离了我的初衷(当然,如果有小伙伴感兴趣这个方面,我之后也会详细分享一些)。第一部分,主要给大家提一些关于增加科研经历以及已有经历提升和成果转化的一些小建议。首先,增加科研经历的方法无非几种,联系本校老师做项目、帮学长学姐打下手、和同学们一起做比赛或者做项目~~这里最推荐第一和第三,第一是因为直接和老师做项目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机会,虽然可能时间较长也比较辛苦,但是如果确认做学术的话,真的很推荐这种方式。况且,还可以顺利的找到一枚推荐人~何乐而不为?第三个做比赛这个呢,就是短期快速出成果了,一般就是在暑期几个月之中,一帮人做一些社会实践也好或者是建模比赛也罢,都可以增加一下科研经历。就算名次不好,也是一种体验还能交到好朋友~不推荐第二种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打下手这个事情比较浪费时间~~但如果可以通过学长学姐联系到很好的老师~其实也是蛮好的一种方式。第二,关于如何提升已有科研经历和成果转化的小建议。这里我给到三点(如有更多需求也可以私信联系我),一是项目不要求多,但求有成果转化。也就是说,做一个项目只有一篇论文没关系,但是做了三五个项目结果一篇论文没有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大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要记住论文、专利亦或者报告,至少要有一些,毕竟成果这个东西,既是对自己花费时间的一个交代,也是自己能力与经历的体现和证明;二是不要觉得论文没有发表在SCI上就没有用。SCI也分不同等级,4区的发表难度真的是不想多说,现在好的国内核心期刊的发表难度比3,4区SCI还大。当然,因为我们申请国外么~有国际期刊发表当然好,但不是说只要国际期刊发表。另外,也可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增加成果,因为投稿会议的论文无论是否刊登在会议论文集上面,都算是成果转化的;三是放平心态,享受过程。这点看似虚无缥缈,但其实无论是申请还是整个科研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就算是最差最差,就是做的所有项目都没有成果,那也要心平气和的接受。

  推荐信:

  推荐信在申请之中非常关键,一封大牛强推真的是管很多事情。当然这种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的话,有一封预申请学校的老师推荐信也是相当给力的,比如,你想申请Stanford,有个Stanford的老师给你推荐,不管他是否是教授还是讲师~都很好。当然,你可能也会说,这个也是相当有难度。那咋办呢?给一个建议就是,能有外国老师(在国外从事教职的老师)推荐总是好的~~然而,有个外国老师推荐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又不是说这个推荐人是native。

  志愿活动:

  这可以泛指除了科研活动以外的其他做的校园活动。比如说,志愿者活动啊,学生社团活动啊等等,这些活动虽然和申请Ph.D.看似没太多关系,毕竟不涉及科研,但是其中反映出来的leadership才是校方看中的。毕竟是公共政策类专业,leadership还是超级重要的,有些学校奖学金的发放都是要看申请者leadership experience的。所以说,大家不要觉得只把精力放在科研上面就够了,社科类申请毕竟是一个更加考验综合素质的事情~因此,偶尔做一些志愿活动不仅必要,也是调剂生活,增加乐趣的哟.

  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的内涵很广,涉及方方面面很多种能力。上面介绍的很多,其实也是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比如说硬性条件体现了学习能力啊,志愿活动体现了领导力和责任心等等。此处我在额外谈两点,一个是申请技能,另一个是社交能力。

  什么是申请技能呢,就是指除了上述介绍的软硬条件外,想要成功拿下梦校offer,需要拥有的与申请相关的其他能力,比如选校定位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尤其是对于DIY申请者来说,如果不具备这些申请技能,其实选择DIY申请还是十分困难的(有关DIY和留学机构的选择我会在第五部分和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享)。另外一个社交能力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这个也是需要的呢?因为,在申请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你进行社交。联系老师请求与之做项目、要推荐信这个是不是社交啊?询问学长学姐申请经验、与小伙伴们沟通申请感悟是不是社交啊?套磁教授表达自己的求学意愿以及询问教学秘书学校相关政策是不是社交啊?上面,只是举了几个大家再申请中都会经历的小栗子,涉及到社交的场合还有很多。所以,比较内向的shy girls, shy boys要慢慢变open,学会与人交流、表达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哟~~

  以上,就是从软、硬两个方面,详细介绍的关于拿到录取所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和执行方法。有些小伙伴会问了,软、硬条件我都满足了,那么我如何软硬兼施,最终成功拿到录取呢?请看第三部分!

  三、各个击破巧套磁

  众所周知,套磁对于Ph.D.申请中的重要性。虽然以公共政策类为例的社科类专业是committee制(一个教授不能决定录取哪个学生,需要几位教授共同讨论确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像是理工科专业大多是强导师制(也就是导师录取了,学院学校一定会录取),但是套磁教授还是十分必要的环节。况且,套磁的过程,也是在向教授软硬兼施,进而最终拿到录取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网上有很多套磁经验和分享的帖子,比如:这篇耿直的IEOR申请经验 | Ph.D.(https://mp.weixin.qq.com/s/yobD1N-9dtOHZjE1Xq5Lmg),还有这篇超过5000字斩获11个Offer的申请经验文!

  (https://mp.weixin.qq.com/s/YnTpOtpRyz1mW9pNCdr0aQ)

  不过这些帖子多为理工类的申请,毕竟和社科类申请还是有一些区别,所以参考价值还是有待考察~~不过里面的流程和套磁方法还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这里,我把套磁分为三个维度和阶段,针对不同维度分享一些套磁心得,也让小伙伴们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一下Ph.D.套磁。

  低阶:

  发邮件(笔友)

  为啥说发邮件,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邮件套磁属于低阶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种方式太过普遍。不仅是中国学生在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学生也在用;二是因为这种方式确实是套磁初期无法避免的形式。虽然说套磁可以从多种渠道开始,但是不论用什么方法开始的套磁,都需要配套进行到发邮件这个环节。

  对于发邮件套磁的流程,在这个帖子里面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https://www.applysquare.com/tutorial-cn/tutorial:taoci2?key=strategy),请小伙伴们移步,我就不再赘述啦。需要提醒大家一下,几个坑千万不要踩。群发邮件、写错名字、有语法或拼写错误、不实事求是。前几个都很好理解,对于不实事求是这块我多说一下。对于自己的描述不要夸大,需要实事求是;对教授了解程度的描述也要符合实际,看过教授的论文就是看过,听过他的报告就是听过,不要没有看过没有听过装作看了听了。因为很容易成为隐形炸弹,到时候真的出现问题,不要怪罪自己当时过于冒险咯~~

  中阶:

  网络电话/视频(网友)

  和教授发邮件联络的再好也可能是笔友关系,很可能教授同时有多个笔友。咱们对于教授来说,只是一个选项而已。如果和教授聊的好呢,很可能从笔友升级为网友,也就是说可以和教授互相听声音、互项看对方的脸了~是不是很惊喜?有没有很激动?

  不过小伙伴们也不要太激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授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和申请者沟通了~尤其是社科类教授,真的是太喜欢social了有没有…所以呀,小伙伴们一定准备充分,做好万一教授想和你语音、视频你要怎么办。当然,大家也要放轻松,毕竟能走到这一步,套磁已经比较靠谱了~因为,如果教授对你没有兴趣的话,他肯定也不会提出和你语音、视频,毕竟他们再social也不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要是说,已经语音、视频过之后教授突然失联…可能情况就是不太妙了。此时强烈建议忘记这个失联的教授,换一个教授重新开始~

  高阶:

  参加会议+参与项目+当面约谈(朋友)

  看了上面的描述,可能小伙伴们已经觉得,教授回复我邮件,甚至能和教授视频、语音已经算是很利好的消息了~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写都只是低和中阶的套磁。那高阶套磁是什么呢?就是以和教授交朋友为目的的,face to face套磁。可能达到此种面对面套磁效果的有几种途径,包括:参加会议、参与项目、当面约谈。

  当面约谈,可能对于身在国内的小伙伴来说有点困难,毕竟路途遥远,为了一次可能无果的面谈搭上很多时间和金钱不太必要;参与项目也同样,需要其他老师引荐,或者是教授本身有这样的需求,总之需要碰运气,操作可能性还是较低。所以说,参与会议可以说是最为经济实惠且高效快捷的一种面套手段了。不仅如此,在一次会议上,不仅会有你已经联系过或者知道的教授到场参与,还有一些你不知道的教授和机会在等待你去发掘。短短的会议几天时间里,既可以了解一下学术圈子、积累些学术经验,又可以与教授面谈、增加录取几率,真的是非常划算。本人就是通过参与会议,套到了很多的教授(效果也比较显著,有直接给录取的、有给我推荐信的、有期刊审稿人邀约的等等),所以关于会议套磁,我也给过讲座。(感兴趣的可以找小助手要录播)。毕竟个人感觉,这个东西写出来还是不如讲出来效果好~希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移步收听哟(这个不受限于社科类专业,里面涉及到的方法和思路理工类专业申请的小伙伴们也可采用哟)。

  但是小伙伴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就算套磁成功,拿奖依然很难。毕竟社科类专业,学校奖学金的名额就不是很多,另外教授拿到的funding又少,况且学费还贵,还不好毕业……尤其是诸如公共政策这种专业,Native学的更多,相对而言竞争就更大。所以说,当时得知自己获得fellowship的时候真的很感谢天地赐予我幸运。闲话少叙,在第四部分,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拿奖学金的多种方式,希望更多的小伙伴可以免费留学~~

  四、多种渠道得奖金

  奖学金这个话题肯定是所有出国党都关心的话题。可能申请硕士项目的小伙伴们,对奖学金的热情还没有很高,毕竟知道基本不会有。但是申请Ph.D.的伙伴们可能想法就不一样了,抱着拿奖之心的伙伴们肯定不在少数~~也不排除很多有资金支持对学术有热情的大神们会选择自费出国,不过既然能有奖学金的话~大家也不会拒绝对不对呀?

  首先,对于学校奖学金的几种方式大家也比较了解,无非是TA、RA、fellowship等等,我就不再赘述。刚刚,我也在第三部分分析了,学校的奖学金名额真的很有限。因此,除了学校外,小伙伴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拿到资助顺利出国。

  CSC项目:

  这里放在了第一个,足以说明其重要性。先解释一下CSC,这个是中国留学基金委的简称。每年留学基金委都会资助几千名博士,2018年的数据是派出9500人出国留学,其中攻读学位的为3000人,联合培养也就是访问交流的为6500人。CSC项目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公派出国。对于申请出国留学的小伙伴们,和联合培养就没什么太大关系了。所以,想申请CSC项目出国读博的小伙伴也就是每年同3000人竞争。录取的3000人里都会得到每月生活费的资助,以美国为例,按照学校所在区域,每月会拿到1700-1900刀不等的生活费,每月由大使馆发放。在3000人中大约1/3的人会拿到学费资助。当然是否能够拿到这个资助,就需要看你申请到的学校是否顶尖院校,研究方向和专业是否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专业了,当然你本人的背景也不能很差~毕竟也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事情。

  其实,就算CSC很好,有些小伙伴也不想申请因为他有很多限制,比如说毕业后必须回国工作2年,等。但是,就算你不想申请CSC项目,有的时候你套磁到的教授,也会建议你申请一下CSC。因为,他们想要你但是真的不能保证有funding资助你…所以,希望小伙伴们慎重考虑。真的不希望有些人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失学。与其这样,回国2年其实也是个挺好的事情啊。

  导师项目:

  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导师funding和RA了。普遍存在于理工类申请者中。当然,虽然少,但其实社科类也有~联系的教授是否有funding决定了你是否选择跟他读书,是否能录取,以及录取之后是否能免费上学。一般,你在套磁教授的最终阶段,也就是教授已经对你很满意了,开始谈未来的时候,他会和你明确表示的。无非几种表示:1.我有钱来读吧(快来快来,I want you!)这种肯定要果断同意,然后可以吃大餐庆祝了;2.我目前没钱但是可能几月之后就有钱了(我不确定我能不能资助你,但是有准确消息会联系你!)收到这种回复就不能放弃他,但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了;3.我目前没钱但是可以给你点生活费(免费读书别指望了,但你吃喝玩乐的花销我包了!)这种呢,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意愿想去了,要是能接受或者能等到他有funding,其实也没问题;4.我目前没钱以后也肯定不会有钱(你想来就来,反正我没钱)或者可以理解为就算有钱我也不给你。那如果是这样,就看你自己怎么选了,反正我不会去,毕竟穷。

  资金支持组合包:

  资金支持组合包指的就是,不只依靠一种渠道,而是多种渠道获得的资金支持,最终达到免费读书的效果。这个当然不是说去集资上学哈…比如,可以是CSC项目+导师funding+学校TA/RA这种资金组合,其实加起来也挺多的;或者也可以是自费+导师funding+学校TA,甚至还可以是tuition waiver+自费+学校TA等等。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多种渠道拿奖金,以减轻自己和家里面的经济压力。

  五、DIY or 找中介

  以上呢,我已经利用四个部分,以公共政策专业为例,给各位小伙伴们详细的介绍了社科类PhD申请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环节。最后呢就想再分享一些DIY申请和找留学机构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不论申请何种专业,很多小伙伴们肯定在申请之初有这样的困惑,是DIY申请还是找中介帮忙申请?其实,不管是那种方法,都是自己的申请。为啥这么说呢,DIY申请肯定是自己一人全包么。为啥说找中介也是自己的申请呢?

  和所有中介一样,如果你想要找的是留学中介,那其实人家就是一个中间商。就像租房中介一样,他们是按照你的要求给你找房子,会给你推荐房子,也会帮你联系房主,然后收你的服务费。但是,他们不会帮你建房子,就算找到了房子也不会给你保证房屋质量。所以,你需要自己认清自己的需求,想要租什么样的房子,你觉得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样子的价位,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房源。也就是,你必须要了解你自己。放在留学中介里也一样,你必须知道自己想申请什么专业,按照自己的背景,定位一下自己能够冲刺、保底哪些学校,这也就是说找留学中介也是自己的申请。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留学中介被学生诟病:“拿了钱就不管我”、“就是给我填下网申”、“最后中的学校我一点也不想去”…看看,这个和那些租房网站下面的那些差评有啥区别…

  所以,一些留学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也就避开了传统中介模式,做管家式服务。不仅帮你填写网申写文书,还帮你做背景提升,帮你规划申请每一步的过程~~其实,为了吸引消费者和客户,任何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伴随服务升级,比如我刚才举例的房屋中介行业,以及和我们申请者最相关的留学行业。所以,我特别不赞成很多宝宝们,去看15年甚至是10年以前的帖子。尤其是以“是不要找中介,特别坑,要申请就DIY”为主旨的那种~~因为,毕竟行业发展的很快,服务完善也很快,一个公司要想立足,肯定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一锤子买卖骗钱的模式(当然太大的机构,存在店大欺客…真的是没有办法,我就不点名了)。所以,宝宝们一定要与时俱进,选择一些比较新的帖子去看和分辨。在选择机构的时候也要擦亮眼睛,不要看销售和你宣传的有多好,要看的是他们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不要一味的去相信大机构会有保障,评判标准还是要看口碑以及机构内部服务的老师的个人素质;不要看价格低廉就感觉占了很大便宜,是否有隐形消费包括收费标准到底是什么一定要了解清楚后再签合同。

  另外,我也想分享一下关于DIY的一些经验~~大家都知道留学申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对自己实力与能力的考量,也是需要一些运气和机遇的。确实有些玄学成分,但申请结果的好坏主要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水平的。所以说,既然是这样的重大系统工程,如果想要做好,凭一己之力就不是非常现实。问学长学姐,找小伙伴帮助是一个途径,但如果申请方向不同,亦或者背景相差太大,其实参考价值也不大。大家也可以去论坛上看一些帖子,比如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这些,还是有些精华的;也推荐大家去看一些网站,或者上一些课程也是非常不错的。这里,我也推荐给大家一个知乎的帖子,大家看了之后会对留学申请DIY还是靠中介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链接如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29516/answer/141478954)(放下名字)…好了,不能说太多了~因为经验帖写到这已经一万字了,我要去睡觉了~

  ——————————————————————————————

  不得不说小姐姐真的超可爱的,也是18Fall我最喜欢的小伙伴(没有之一)!希望看了她的经验文的小伙伴们都有所收获,。当然,如果有更多有关申请问题,或者你对自己的专业不够了解需要寻求帮助,不妨戳下面链接预约我们的咨询服务,相信专业的我们会让你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专业申请。

  相信这么详细的博士申请经验一定能帮到大家

上一篇:自考文凭国家承认吗?学信网可查吗?
下一篇:导师和研究生聊天记录火了,简直大型社死现场,科研态度叫人忧心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