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照亮彝区孩子的未来——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希望之花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2-12-11
手机版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2日昭觉讯 (记者 尹赛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洒拉地坡乡幼儿园中,由彝语和汉语写成的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12月2日,跟随“决胜2020”看四川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的脚步,记者来到了这所位于大凉山深处、平均海拔高达2600米的幼儿园。希望的种子,正在此处萌芽……

  走进园区,两栋整齐的教学楼映入眼帘,绿色的塑胶地板上点缀着“红、黄、蓝”三色,活泼不失美观。“这里是我们的新校址,刚刚建成不久。”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园长阿的子史告诉记者,之前幼儿园设在姐把哪打村里的一处民居房内,设施差、空间小,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今年9月,洒拉地坡乡幼儿园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点和第二幼教点合并组建并迁至新园区。目前,全园现有5个教学班183名幼儿,按幼儿年龄段设学前班、大班、中班、小班;现有10名辅导员,其中专科文凭7名,中专3名。

  

  镜头里的彝族男孩沙马子叁。(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乒乓球,上高楼,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变成仨……”一间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大声朗诵着儿歌,银铃般的声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叔叔、阿姨好!”见到走近的采访团,小朋友们热情地打着招呼。那一张张天真纯洁的笑脸,瞬间洗去了在场每位记者身上的寒意。

  “这里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当地的彝族小朋友,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基本上不会讲汉语。”今年22岁的罗英,毕业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前,她选择回到昭觉县,成为了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一名普通教师。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教师罗英与孩子们互动。(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彝族孩子的语言关,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说到这里,罗英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到了县里念小学的时候,基本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记得第一次语文考试,只拿到了14分。”罗英说,因为交流上的问题,不自信的状态伴随了她很长时间。基于这样的原因,罗英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重新回到大山。“不能让自己的昨天,成为这些孩子们的明天。”

  从2015年开始,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按照“先近后远,先多后少,大村独立,小村联办,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整合边远农村校舍资源,或借用村活动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推进“一村一幼”建设。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过好“语言关”、养成“好习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彝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园长阿的子史向记者讲述园区概况。(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开始办学的时候,家长们因为对情况不了解,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阿的子史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入户走访,向大家普及教育知识,村民们解开了疑惑,放下了负担,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纷纷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园区内从最初的30个孩子,到现在的183个孩子,展现出了我们在教育脱贫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切实发挥普通话在教育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而昭觉县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前身“1年学前教育加9年义务教育”的发祥地,截至目前,已基本实现3至6岁学龄学前儿童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基本达到“听懂”“敢说”“会说”“会用”。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告别之前,5岁的彝族男孩儿沙马子叁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为采访团演唱了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看着他认真投入的样子,记者不禁为之动容。一座看似平常的幼儿园,已然成为了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指引着彝区孩子们走出更加广阔的人生!(完)

  

  园区内的标语,格外醒目。(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上一篇:从英语零基础到雅思6.5:体操全国亚军的这四年
下一篇:医学观察者写日记调侃:唯一娱乐是观察美女记者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